雙胞胎小兄弟搞笑對話(雙胞胎哥哥的搞笑語錄)
2023-09-18 17:13:22 2
每天從幼兒園回家後,就是雙胞胎兄弟倆的對戰時刻了!
一會兒是綠巨人,一會兒是M國隊長,一會兒是奧特曼對戰小怪獸,一會兒是迷你特工隊。
當然,這種積木拼搭的長劍、塑料桶蓋做盾牌,互相擊打、防禦的遊戲,難免會有誤傷的。
我聽到弟弟大叫:「你打到我的手了!說了不能真打的!」
哥哥立馬道歉:「對不起,弟弟,你搞回去吧!」
在一邊看熱鬧的我和老公,驚訝過後笑了,這算是哥哥發明的又一組「神回復」吧,真不知道該誇他聰明,還是說他狡詐。整理起來,哥哥的有趣句子還挺多的。
我們夫妻對孩子的要求是:「不主動動手,但如果別人動手,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就要自己還擊。如果對方打的是臉、頭、身體要害這些地方,就要告訴老師或者家長。」
估計是因此,哥哥不小心傷到弟弟了,第一反應還是道歉。但覺得弟弟可能還是會不滿,就讓弟弟出出氣:「你搞回去吧!」
但這麼一說,弟弟也不好意思再生氣,上演了一幕兄弟情深,回答道:「沒事沒事,我不搞你了!」
此情此景,在一邊觀戰的我和老公,熱烈討論了起來:「這是哥哥太狡詐了!」
「不不不,這是弟弟大度,要是反過來是哥哥,說不定還是想要還手的!」
哥哥的第二句有趣的堪稱語錄的話,大概是2、3歲時就一直用的。
常用的禮貌用語,在孩子與人接觸時,我們都會引導:
第一,他人送給你的物品,父母同意後可以接受,這時需要說「謝謝你」。
第二,如果不小心傷到了別人,要說「對不起」。另一方則需要回覆:「沒關係」。
有次兩個小子在一起玩,弟弟不小心把哥哥拼好的消防車弄壞了,弟弟立馬說了句「對不起」,而且打算動手幫哥哥復原。
結果哥哥不但不接受,還惡狠狠地說了句:「有關係!」
我以為我聽錯了。
弟弟也看出哥哥很生氣,再次道歉:「對不起嘛!我幫你拼回去。」
哥哥還是不打算原諒弟弟,再次說了一句同樣的話,我才確定我沒聽錯:「有關係!不要你拼。」
哥哥不想接受道歉,畢竟他拼搭的玩具被破壞了,但弟弟擺低了姿態及時承認錯誤了,哥哥又無可奈何,只能說上幾句「狠話」以圖安慰。
哥哥最近用這句「有關係」來回復「對不起」,已經越來越順口了。細想想,還是挺合乎邏輯的。人家向我道歉,如果我接受就是「算了,沒關係」,我不接受,當然就是「沒關係」啦!
兩個小子拌嘴、打架,我和老公都特別喜歡圍觀,看熱鬧不嫌事大。
我們家倆小子,也愛吵嘴打架,當然打得不厲害,也打鬧少。老人特別愛勸架,聽到小孩吵架,就勸要「友愛」;孩子剛一準備動手,就立馬分開。
我和老公則不同,我們特別喜歡繼續幹著自己手上的活,或者開著電腦工作、或者看著自己手上的書、或者在廚房繼續洗著碗,一邊豎起耳朵聽他倆的對話,我們能從中找到不少樂趣,上面的兩條有趣的回覆,就是我們「偷聽」到的。
我們夫妻不是不管,而是「靜觀其變」,可以發現可能一個孩子提高音調了,但吵著幾句又繼續一起玩了;或者吵著吵著打起來了,這時候我們會繼續「觀戰」,直到可能打到頭或者越打越厲害了,我們就會出來分開兩個孩子了。
大多數時候,孩子一般都能夠自己解決問題,而大人一幹預,反而不利於建立兄弟姐妹間的友好情誼。
我帶著我家雙胞胎在小區玩耍時,看到過這樣一幕。
一個5、6年級的小學生(繫著紅領巾判斷出來的,實際女孩身高都超過1.75米了),在練習跳繩。一個3歲模樣(書包上寫著幼兒園小班)的小弟弟,過來搶繩子。
姐姐不讓,弟弟非要。可能是看我家也在跳繩,就也想玩。
媽媽開口了:「你就給他玩嘛!你是姐姐,你要帶弟弟玩呀!」
姐姐明顯很生氣:「他又不會跳,他只會亂玩。」弟弟繼續在搶,當然搶不過姐姐。
媽媽繼續說:「不會你就教他呀!你怎麼當姐姐的!」
姐姐委屈地說:「好嘛好嘛!」又對弟弟說:「給你。」弟弟終於得手了,拿著繩子在地上拖著亂甩。
媽媽看「戰火」平息了,開始繼續看手機。
我覺得姐姐挺委屈的,雖然發育較早,長得高大,但怎麼說也還是個孩子,自己好好練習跳繩準備體育考試,弟弟來搗亂,媽媽不止不照顧,還指責自己沒當好姐姐。
等這一家人走後,我分別問了兩個小傢伙:「你覺得剛才弟弟做得對嗎?」
小傢伙都能看出來:「不對,他不該搶姐姐手裡的繩子,姐姐還在跳繩的,可能會打到他的,而且這和搶玩具一樣,不可以的。」
我再問:「那你覺得媽媽和姐姐,還有誰做得不太好了?」
小朋友這會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我繼續問:「你覺得媽媽做得合適嗎?」
孩子們還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我說:「媽媽做得不對,不是姐姐就要讓著弟弟,照顧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姐姐或者哥哥的。姐姐也想玩自己的東西,那應該讓姐姐自己玩。
弟弟如果想和姐姐一起玩,也應該是正確的溝通方式,而不是搶東西。
我相信那樣子,姐姐也一定會好好帶弟弟玩的。」
其實,兄弟姐妹間天生存在競爭性,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我們步入社會,也是需要競爭的。
家庭裡所有的孩子都想要得到父母的愛和關心,而且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理所當然地應該獲得所有的愛和關心。
所以孩子之間發生爭吵時,先等他們自己處理。
比如上面的11歲的姐姐和3歲的弟弟,媽媽如果沒有介入,我相信姐姐最後會跟弟弟談好條件,然後還是自願帶弟弟玩。而弟弟了,不是媽媽要求姐姐這麼幹的,是我遵守規則姐姐才帶我玩的,那弟弟下次也會明白:如果與人正確溝通。
但矛盾升級時,分別和孩子談話,讓孩子自己說出是怎麼回事,幫助分析究竟發生了什麼。
等孩子們的情緒都穩定下來,會發現好像也不是什麼大事,還是能夠繼續一起玩耍的。
孩子之間有矛盾衝突時,家長朋友可以在一邊先等一等,看看孩子們自己會如何處理。說不定你也會像我一樣,發現孩子們「吵架」時「妙語連珠」,忍不住記錄下這些有趣的對話。
孩子會長大,有一天他們也會面對更多的人、更多的不同的意見、更大的矛盾衝突,相信他們也能學會自己去面對去處理,並且能夠處理好的!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