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蛙聲憶童年(雞鳴寺前憶童年)
2023-09-19 02:25:39 3
南京的雞鳴寺是我童年時最常去的地方。毫不誇張地說,那時我可以從路邊閉著眼睛沿著樹林間的小路鑽進寺門,再從寺後的偏門出來返回到路邊。五十多年過去了,我對當年的情景依舊記憶清晰,恍若隔日。
當時正值轟轟烈烈的大運動興起,家裡大人一夜之間成了「走資派」,自身難保,根本無暇顧及我們這些頑皮的孩子。學校停課鬧革命,學生和老師都忙著到處造反,無形中也成全了我們這些既不夠年齡、也沒有資格造反的孩子。
雞鳴寺離我家不遠。學校停課期間我們幾個住在一起的幾個小夥伴,幾乎是整天聚在一起到附近遊蕩。鼓樓、北極閣、大鐘亭、玄武湖、南京大學、九華山、西家大塘、臺城等,沒有我們不去的地方。雞鳴寺依山傍水,通過臺城跟玄武湖連接,還是運動烈火暫時還沒燃燒到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我們主要的「根據地」。為了能在這塊「根據地」上稱王稱霸,我們可沒少跟同齡的孩子打架,至今身上還殘留著那時候打下的「烙印」。
雞鳴寺是尼姑庵,大約有十多個尼姑,年齡也都挺大了,矮矮胖胖,慈眉善目,一身淺灰色的布袍,還戴著灰布帽子。那時寺裡進香的人就不多了,去的也多是老年人,尼姑們開始見到我們還都挺和氣,後來慢慢就不行了,見到我們就往外趕,甚至有時會把寺門關上不允許我們進寺。關寺門當然擋不住我們,我們有時爬樹從牆上跳進去,有時會從殿堂的後窗戶上爬進去,總之,只要我們想進去,靠那幾個尼姑是阻擋不住的。
我們在寺裡可以說是無惡不做,惹得寺院前前後後、上上下下不得安生。我們做的最多的「壞事」就是有人進香時把人家剛插上的香燭悄悄拿走,當人家磕完頭起來,我們已經拿著香燭跑得沒有蹤影了。
有兩件事發生在雞鳴寺,讓我永遠都不會忘記。
有天下午我們玩夠了正準備回家,結果被四、五個尼姑圍在了後殿裡,雖說我們三個夥伴在一起天不怕地不怕,但見到這個架勢心裡還是直打怵,要說打架我們個個都是好樣的,但我們總不能在寺裡和尼姑打架吧。這時殿門關上了,唯一可以出去只有窗戶。窗臺很高,單靠自己爬上去都得費點時間和力氣,何況在還有尼姑在圍堵。都說急中生智,我們雖然年齡小但也得豁出去了,三個人仗著兩條腿跑得快,邊和尼姑在殿內周旋,邊往窗戶邊集中,最後在互相幫助下總算翻後窗戶跑出去了,忙亂中在窗外的小樹林裡還踩了兩腳的大糞。
另一件事是發生在運動最狂熱的時候,雞鳴寺已經很少有人去進香,寺內的尼姑也比過去少了,只有兩個年齡很大的尼姑還在看管寺院。沒有人進香燭了,我們也少了去寺裡玩的樂趣,不過轉過來關過去,我們看見後殿佛龕上最大的佛像坐在中間,稍小些的立在兩邊,依此擺放下來,靠近佛龕外沿的臺子上還擺有兩個葫蘆大小的佛像。這兩尊小佛像早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幾個小夥伴商量乾脆趁沒人時抱回家。等到天剛黑的時候,我們從窗戶爬進後殿,殿內黑漆漆的,心裡直發毛,我摸黑爬到佛龕上抱下一個,從後窗戶跳出去頭也沒回就跑回家了。快到家的時候我們幾個就犯難了,這個佛像怎麼抱回家呢?抱回家又放在什麼地方?叫家裡大人看見怎麼辦?商量來商量去還是我抱回家了。第二天,我們幾個小夥伴哪裡都沒去,等大人上班去了都來了我家,這時我們才看清楚佛像的模樣,和我們平時看佛龕上的佛像大小有差別之外,佛像是木質的,遠看還挺好,抱在手上看就顯粗糙了,外面塗的金粉也已脫落,露出斑斑朽跡。佛像在我家裡只放了兩天,我們就失去了興趣,對於如何處理佛像我們又做了一番商量,最後決定還是扔掉。那天晚上,我用報紙包上佛像獨自一人來到鼓樓廣場的西南角,穿過草地和松樹林,隔著圍牆把佛像扔進了鼓樓醫院的後院裡。
從那以後我們再也不敢到雞鳴寺去玩了,時間應該是一九六八年的春天。直到我長大後,心裡還始終覺得對雞鳴寺虧欠著什麼。
二十年後的一九八八年,我帶著全家去玄武湖,順道去了雞鳴寺。我領著孩子順著新修的臺階慢慢向寺內走。不長的一段臺階我卻覺得很長,很長,我心裡一直還惦記著二十年前的那段往事。這時的雞鳴寺經過整修已經初具規模,原來破舊的殿堂都已推倒重建,主殿和山門也都是經過整修,西院還殘留著尚未及建設的殿基和塔基。眼前的雞鳴寺跟二十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在一間側殿門口擺著一張桌子,那裡正在為重修藥師塔募化資金。我拉著孩子趕緊走過去,以孩子的名字捐了我半月的工資------五十元。看著那張五十元的鈔票放進了抽屜,孩子的名字也登記入冊,我心裡頓時寬慰了不少。
時間又過去了二十年,我再次去了雞鳴寺。此時的雞鳴寺和我二十年前去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站在路邊就可以看到新建的山門高聳在山坡上,很是氣派,「古雞鳴寺」四個金色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頗為耀眼,山前不寬敞的道邊還立起了照壁,藥師塔已經建好並對公眾開放,很遠就可以看到其高高挑起的塔角和黃燦燦的頂尖;進入寺內,首先要穿過彌勒殿,在四大天王的注視下來到主殿毗盧殿前,鐘樓、鼓樓依山勢而建分立東西,雞鳴寺已經具備了完整的規模。登塔四望,感慨萬分,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四十年南京的發展變化更印證了毛主席的著名詩句:「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我悄悄來到殿內的「功德」箱前,放入早已準備好的捐款,然後默默地離開了。
看到現在的雞鳴寺不由想起古寺的歷史淵源,不禁為自己年少時的頑皮行為深感內疚。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原名同泰寺,位於雞籠山東坡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該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大通元年(公元527年)。當時的寺院規模相當大,有大殿六座小殿十餘座,還有九層寶塔及佛堂。相傳梁武帝為了給該寺籌措經費,四次到同泰寺「出家」,再讓大臣們出錢為他「贖身」,這在歷朝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由於皇帝的尊祟,同泰寺儼然如當時南方的佛教中心,印度高僧達摩來南京時就居於此。因此,雞鳴寺享有「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剎」之譽。誰知不到二十年(公元546年)雞鳴寺寺遭雷擊後燒毀大半。直至公元922年,在同泰寺故址上建立臺城千佛院,南唐時稱淨居寺,後又改稱圓寂寺;宋代又在寺邊新建法寶寺;明初時這裡僅剩下一座小小的普濟禪師廟;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遂命拆除舊廟重建並改名為雞鳴寺;後經宣德、成化年間的擴建和弘治年間的大修,寺院規模逐步擴大到佔地一百餘畝,常住寺僧達百餘人之多;清朝康熙年間有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解放後的一九五八年,雞鳴寺改為僧尼道場直至今日。
離開雞鳴寺,遠遠看著藥師塔,想想我二十年前捐的五十元,不知道變成了鑲嵌在塔上的哪塊磚。
(初稿完成於2008年4月,2021年11月修改重發)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