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生日嗎(給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祝壽)
2023-09-18 21:03:50 2
轉載來自:泰山碧霞祠
特別提示
目前泰山景區已經對外開放,廣大香客遊客可以上山。但泰山碧霞祠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按照「雙暫停」的疫情防控要求,暫時仍未開門。目前也沒有確切開門時間,包括傳統廟會節日「三月十五」。敬請廣大信眾香客周知並相互轉告,具體恢復開門開放時間,本公眾號將第一時間通知預告,敬請留意關注。
疫情期間宗教「雙暫停」政策:
暫停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暫停一切集體宗教活動
四月十八才是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正統「生日」
道經《元始天尊說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記載:「是時元君已證太一青玄之位,觀見眾生,受此沉淪,悲慈不已,為化女流,普度群生,於四月十八日分真化炁,現是慈顏,陟降泰山。」《太上老君說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妙經》記載:「天母運合,玉闕真仙,金蓮發苞,御製熊然,孟夏十八,化現母前。」這兩部關於碧霞元君的道經,已明確記載碧霞元君的聖誕日即是「四月(孟夏)十八」。
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中記載:「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此寶卷也明確記載碧霞元君的聖誕日為四月十八,與前兩部道經相吻合。
三月十五&四月十八——泰山奶奶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三月十五實為碧霞元君換袍日。
作者:泰山學者周郢
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聖誕究竟是哪一天?三月三、三月十五、四月初八、四月十八、四月二十等說法哪個更靠譜?泰山學者周郢根據史料多方考證,認為三月十五和四月十八日說法影響最大,「其中,四月十八最早成為碧霞元君的傳統誕辰日,但自清代開始,朝廷在四月十八日這一天壟斷了泰山祭祀權,普通庶民只好在三月十五『換袍日』這一天祭祀。」辛亥革命後,朝廷奉行的四月十八之禮廢止,但民間三月十五祭祀碧霞元君卻在泰山一帶已然形成了習俗,逐漸演變成了碧霞元君的又一個生日。
明代《玉女卷》首提元君生日:四月十八
「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子時生女玉葉,貌端而性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
明代中期出現的寶卷《玉女卷》中的記載,成為最早出現的關於碧霞元君身世生日的文本,書中將女神誕生之日設定在「四月十八」。由於寶卷作為一種講唱文學樣式,很快傳播開來並載入經書,成為世俗公認的「娘娘聖誕」。
「是時元君已證太一青玄之位,觀見眾生受此沉淪,慈悲不已,為化女流,普度群生,於四月十八日分真化炁,現是慈顏,陟降泰山,靜居上境,復煉元真。」
成書於明代、收入《萬曆續道藏》的《元始天尊說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妙經》同樣有類似的記載。這部關於碧霞元君的道經,將聖誕定於「四月(孟夏)十八」,由此可以說明,四月十八這一說法在明代影響非常之大。
四月十八誕辰是清朝廷祭祀日
由於「四月十八」聖誕說的定格,自明代中晚期始,每逢這一天,都有規模盛大的碧霞香會舉行。
明末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記錄,「歲四月十八日,元君誕辰,都城士女進香。……月一日至十八日,塵風汗氣,四十裡一道相屬也……」歷史沿革至清代,仍沿用四月十八這一說法。
清廷入主中原後,對碧霞元君信仰有一個逐漸接受的過程。至康熙一朝,以康熙皇帝登岱致禮碧霞宮,賜匾「坤元葉應」為標誌,宣示了清廷對碧霞元君崇祀的認同。雍正帝繼承這一政策,曾詔修碧霞宮,賜額「福綏海宇」,並在《碧霞宮寶幡步虛詞》中以「子視群蒙敷惠澤,母臨庇土荷帡幪」,「常將天福人間錫,獎孝褒忠佑萬方」之詞,表露了以元君佐治的政治思想。乾隆帝本人不僅在政治姿態上如此,在個人信仰上也更多接受了碧霞元君,《金川紀略》中記當時傳聞:乾隆皇后富察氏因子夭亡,悲悼成疾,夢碧霞元君召之,於是乾隆帝特為東巡登岱,祈福於岱頂碧霞祠。因此,在乾隆一朝,不僅屢次敕修岱頂之祠,還在離宮內苑圓明園與避暑山莊分建廣育殿與廣元宮,祀碧霞元君。清帝居圓明園時,每值初一、十五皆至廣育宮拈香。
乾隆二十四年(1759),成為碧霞元君祀史上之重要一年。本年乾隆帝發布詔旨,正式開啟遣使泰山、致祭元君的制度。《岱覽》卷《分覽一·岱頂中》記載:自乾隆二十四年以來,每遇四月十八日,遣內大臣香帛進謁為常。延至清代中葉,「四月十八日」為元君聖誕說,被清政府正式認可,列為宮廷定製。
成書於清代前期的小說《醒世姻緣傳》、《林蘭香》,戲曲《女彈詞》都曾細緻描述過「四月十八」香會的場景。另據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考證,《紅樓夢》第一回中所寫「過會的熱鬧」,所指的正是四月元君香會。
朝廷祀典泰山受擾百姓難上山
「四月十八」被納入清廷祀典後,由宮廷侍衛或省府大吏代為進香,其禮儀繁縟,興師動眾,勢所難免。
《養吉齋叢錄》載稱進香侍衛沿途「騷擾驛站」,其實「騷擾」最嚴重的應屬泰山——「欽差」到來,沿山自必隨處緝查,以防不測,聖誕之日,碧霞祠更當禁絕遊人,專候御香。據清濟南人解鑑著《益智錄(煙雨樓續聊齋志異)》記載:乾隆壬辰(三十七年,1772),某撫憲奉旨登岱祭碧霞元君,至泰安,擇日致祭。縣尹某立即出示,凡遐邇進香之人,不許是日上山,且使人掃除殿宇,務令清潔。至期,縣尹先行,復於大殿大肆陳設畢,始請撫憲拈香。
清末維新官員陳虯光緒十六年(1890)六月所作《泰岱吟》七絕組詩之十五亦云:
碧霞祠內祀元君,帝女云云世所聞。
四月封山香客少,殘煙飛作嶺頭雲
三月十五換袍日成民間祭祀日
自「四月十八」聖誕確立後,天下碧霞祠廟近至直隸,遠至遼東、江南,他們都遵行這一「法定」節日,獨獨元君信仰的祖庭——東嶽泰山,後來卻易為「三月十五」。
關於「三月十五」聖誕日期的最早記錄,是民國女作家凌叔華的《泰山曲阜遊記》,凌叔華寫道:陰曆三月十五是娘娘生日,濟南府及各處來進香的很多。
相關的記載還有民國十三年(1924)入鬥母宮為尼之正品的口述:「(廟內各神的)聖誕節分別是:……碧霞元君三月十五日。」傅振倫《重遊泰山記》亦言:「時值夏曆三月中旬,為泰山廟會之期,善男信女,遠道而來朝山進香,相望於途。」所述三月中旬之廟會,應當為「三月十五」前後的元君香會。按照他們的記載,當時元君聖誕「三月十五」說已流行於泰山周邊地區。如此推斷,這一說法應不遲於清代中晚期。
按照當時的記載,每值官府『封山』而香客禁足。可見無形之中,『四月十八』這一天,已為皇帝所壟斷。普通進香庶眾無奈望祠興嘆,絕難一奠心香,群體祭祀活動只能另選時日。
柳芳梧先生《泰安城和城郊社戲傳略》詳載民國時泰安風俗:「三月十五泰山頂,老奶奶換衣裳,碧霞祠唱社戲一天一晚上。三月十四日城鄉、新泰、萊蕪、淄博、德州、桑園等地,各路朝山進香的善男信女都到達泰山頂,晚上溫臺開戲,這時碧霞祠山門內外,鍾、鼓樓上,東西神門外,人山人海,水洩不通。這晚上不單唱戲,中間還加上為善男信女死去老人過金橋等迷信活動,做的活靈活現。第二天即十五日,再唱一天戲,並舉行給老奶奶換衣裳。」
四月十八」吉日既為官府所佔據,信眾聚會行香,便更多地選取在「三月十五」這一「換袍日」上。久而久之,便口耳相因,將這一「良辰」傳說成了元君聖誕。辛亥國變,清廷「四月十八」之禮廢止,但「三月十五」在泰山一帶卻已相沿成習,深入人心,再難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