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閣帕薩特橫評(拳打雅閣腳踢邁騰)
2023-09-18 20:56:32 1
車壇代有新車出,各領風騷三五年。
2009年之前,雅閣是國內中高級車市場當之無愧的「第一車」,當年年底就突破了百萬輛,是凱美瑞、帕薩特、天籟等車型望塵莫及的。不過僅僅過了四年,這一稱號就易主了——2013年5月,上海大眾率先宣布Passat品牌累計銷量超過150萬輛,比雅閣衝過這一銷量早了一個多月時間。直到現在,如你所見,雅閣在中高級車市場艱難掙扎,而帕薩特依然勢頭正旺。
當然,如果我們要真正的算上海大眾在中高級車市場的資歷,那應該從桑塔納時代就算起,因為那款車就源於Passat B2,而後的桑塔納2000也是源於Passat B3,因此要真這麼論銷量的話上海大眾早已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可是,我們今天不能扯遠了,還是從第一款被命名為「帕薩特」的Passat開始說起,看看這款車是如何讓雅閣們從輝煌走向平淡的。
剛開始時,雖然國產帕薩特已經比海外市場晚了半代,但是打上了上海大眾的金字招牌,幾乎用不上什麼營銷就可以賣得很好:第一年,帕薩特6月份上市,銷量超過3萬輛,和雅閣當時賣的差不多;到了2001年,帕薩特就賣到了5.4萬輛,比雅閣多了3千輛。後來上海大眾負責營銷的人士回憶那段時光說,和帕薩特同時期的有本田雅閣、有別克新世紀,可是這三款車是有細分的,「別克新世紀偏重於政府用車,帕薩特更偏重公商務市場,而雅閣一直到現在為止都是偏重於家庭,那個時候的營銷好做些,競爭沒這麼多。」
有意思的是,上海大眾似乎在那時候就學會了「壓庫」,2001年的帕薩特產量比銷量高出了1萬輛,可見帕薩特的銷量走勢可能並不是想像那麼好。所以,2002年帕薩特通過小幅降價提升性價比,則使得全年銷量達到了78794輛,遠遠超過雅閣的4.5萬輛。當然產能只有7萬出頭,剛剛把去年的量進行了消化。
2003年是中高級車市場的一個轉折年,也真的是中國汽車產業史上非常值得記錄的一年。那年,廣本選擇了對雅閣同步換代,這也就意味著雅閣的競爭力比帕薩特先進了一代,這是在當時難以想像的巨大差距。那一年,還有別克的君威、北京現代的索納塔、一汽大眾的奧迪A4、華晨寶馬的3系、一汽馬自達的馬自達6、華晨的中華2.4接連上市,似乎國內家用車市場一下子被打開了。可是,那一年真正的主角依然是上海大眾,帕薩特的銷量突破了12萬臺,而且當年上海大眾有普桑、帕薩特、桑塔納2000進入銷量榜前十。
所謂「盛極必衰」,這個詞語用在什麼時候看來都很合適。2004年雅閣暴漲,帕薩特跌幅接近40%。要知道,那時候上海大眾已經把帕薩特的入門價格放低到了18萬,可惜因為整個產品力不足,依然沒有拉動市場。這個「18萬元」很值得記住,在幾年以後,這一價格成為了中高級車市場的起步線。到了2005年,上海大眾遭遇銷售危機,銷量下滑達19%,車市銷量冠軍的名頭也被上海通用奪取,帕薩特自然也持續低迷,至此國內市場中的「第一款」帕薩特落幕,給自己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題外話一句,2005年,在整體市場掉入冷窟的時候,上海大眾也不能免俗,但是它卻利用這個低迷的機會對營銷體系進行了全面的改造,放棄了爭奪市場第一的「虛名」,建立了以「體系」、而非以「產品」為主導的發展策略,這非常有遠見。
當然,在帕薩特B5走入生命末期之前,上海大眾就已經知道自己不會有B6車型。早在2002年,也就是帕薩特最為暢銷的時候,上海大眾就已經著手研發內部代號為B5GP、即帕薩特中期改款車型,也就是後來被人打上「B5.5」的帕薩特領馭。雖然這只是一款專供國內的改款車型,但是上海大眾卻亟需這款「新」車救場,因此2005年底上市的領馭亦被打上了「旗艦」的旗號。
現在看來,領馭本身的產品力並不佔優勢,加上2006年開始中高級車市場就已經進入了「雅凱時代」,所以上海大眾對領馭的位置擺得很正——那就是不求第一第二,但求第三坐穩。實際上,從2006年開始,領馭每年的銷量都在10萬出頭,靠的就是上海大眾的招牌,以及足夠的性價比。不得不說,上海大眾在營銷能力上遠比一汽大眾出色,在2007年一汽大眾拿出正宗的Passat B6以後,這款叫邁騰的車型依然賣不過領馭,差距還不是一點兩點。此外,就在一汽大眾推出邁騰的檔口,上海大眾也正式宣布和大眾一起共同開發新一代中高級車NMS,計劃2009年正式在北美和中國市場推出。
不過在你以為領馭已經堅持了三年、應該換代了的時候,上海大眾依舊沒有推出全新的帕薩特,而前兩年的那一紙聯合研發聲明更像是「望梅止渴」。好在,2009年中國車市進入了井噴時期,大大緩解了車企的壓力,而上海大眾也就再次把帕薩特做了一次改款,以「新領馭」的名稱繼續徵戰中高級車市場,直至2011年。其實,到了新領馭的時代,上海大眾在中高級車市場已經基本上沒有話語權,那時候除了還能保住銷量,在價格上早已經滑落進16萬元區隔。
復盤帕薩特B5的走勢,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由於最早的本土化修改讓帕薩特沒有能夠「國際同步」,並且由於B5車型在海外市場也銷售超過十年,遲遲沒有改款,讓其在產品力上和雅閣形成了一代的差距,這就為後來的失利埋下了隱患。比如這款實際上在1996年就上市的中高級車,其後懸掛還是扭力梁半獨立懸掛,這在當時中高級車市場顯得有失「身份」,雖然當初的消費者並不是很懂,只是覺得沒有雅閣坐著舒服。而在動力系統、可靠性、保養費用方面的問題更是不一而足。
有趣的是,雖然帕薩特B5本身產品力不足,可是上海大眾的改造確實成功,也給後來大眾中國特供車型書寫了「樣本」。最為顯著的一點是,上海大眾堅定了通過「加長」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信念,而且對帕薩特B5的兩次改款延長生命周期,也給上海大眾的研發進行了實戰演練,幾乎是為後來的NMS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1年可以稱作德系中高級車元年,幾乎也是重演了一次2003年的中高級車市。那年日系中高級車風光無限,雅閣和天籟的銷量爭奪戰進入最高潮,凱美瑞即便是臨近換代也有超過14萬的銷量。不過,那時候大眾早已經躍躍欲試了,帕薩特先上,邁騰隨後,甚至引發了後來的「內戰」。
說回帕薩特上市那天,上海大眾選擇了當年的上海車展正式發布,邀請的代言人是炙手可熱的姜文,當天上海大眾甚至安排了姜文一個人接受汽車媒體的採訪。要知道,明星站臺這件事情給夠錢就行,可接受採訪就是一大難題了,但那天姜文可是給足了帕薩特面子。記得一個問題是有媒體問姜文要不要買一輛帕薩特,姜文直接回了句「你怎麼知道沒買?」,直接把媒體堵了個結實。總的來說,那天帕薩特的上市讓當時所有車企見識了什麼是主場之利,也讓外界見識了真金白銀的營銷是怎麼砸出效果的。
在起步價高達21.88萬元的情況下,帕薩特銷量一路上揚,僅僅用了3個多月,月銷量就達到了1.8萬輛,而那時候日系中高級車的價格已經「血戰到底」了。如果不是同年7月的邁騰上市,帕薩特應該就是當年最佳,而不會還要加一個「之一」了。
其實,一開始上海大眾也是極為小心邁騰的,畢竟在市場上誰是正宗Passat的問題爭論不休,而且從輿論的角度來看,一汽大眾的邁騰是真正的B7加長車型,而帕薩特只是一個分支,主要面向中美市場,這還是和當時市場上所推崇的「正宗德味」有所區別。一個小細節是,在邁騰上市當天,甚至有媒體發現竟然有一隊帕薩特巡遊在邁騰上市現場。後來上海大眾發現,其實對於帕薩特這款車是不是B6.5、是不是不如邁騰的B7原汁原味,似乎市場並不關心,也就沒有人再去比較兩者了。
現在看來,帕薩特上市以後的爆紅再正常不過。從表面上看,一方面是因為這一代帕薩特相比於當時未換代的雅閣、天籟、凱美瑞有了一代的優勢,另一方面是把握住了德系風潮,所以幾乎是輕而易舉的賣火了,2012年的23.3萬輛、2013年23萬輛、2014年上半年的13.6萬輛,都是遙遙領先。但你仔細想想,說產品力,帕薩特並不像2003年的雅閣、2006年的凱美瑞那樣一騎絕塵,同期還有更強的邁騰;說市場認知,上海大眾的車型始終都背負著中國特供的「包袱」,「不正宗」一直成為其他品牌攻擊的軟肋。可就算如此,帕薩特依然賣過了邁騰,直到最近幾個月邁騰的銷量才超過了帕薩特。原因在哪兒?個人以為還是上海大眾本身的體系力更勝一籌,對產品定位和自己的位置都更清楚——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雖然帕薩特被邁騰的定價擺了一道,可是上海大眾迅速在終端價格上進行了調整,使得定位稍低於邁騰,這完全是把握住了市場心理。
帕薩特像極了精明的上海人,所謂「悶聲發大財」。其實帕薩特總是很牛逼,但是卻並不顯山不露水,排在第一的時候,帕薩特榮辱不驚,沒有排在第一名時,帕薩特其實也從不會掉隊太遠。當然,明年B8款的邁騰就要上了,而上海大眾的帕薩特還是只能以中期改款繼續堅持著賣,不知道明後年的帕薩特還能不能延續今天的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