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老實人的心理(社會水深人際複雜)
2023-09-18 15:22:28 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老一輩經常教育我們: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這話是告誡我們,勤奮勞作,不要眼高手低、心浮氣躁,要腳踏實地,吃得了苦頭,過得了難關。才能做成事情。
不過做人呢,也不能太老實了。
太老實就會成為眾人口中的「老實人」,在當代社會,這似乎越來越變成是一個貶義詞。
那麼一個人太老實會有什麼後果呢?
一、不懂得變通
一個人若是不懂得變通,完全按照規矩鐵律行事,反而可能適得其反。人生處處有死角, 要懂得轉彎。
2015年裡大火的《琅琊榜》想必大家都看過。其中的靖王殿下,就是因為過於嚴格遵守規矩,不懂得變通,讓父皇沒有那麼喜愛他,覺得他性子太直,過於剛正不阿,在朝堂之上也不會說幾句父皇愛聽的話。
最後還是他的謀士梅長蘇教了他許多關於這裡的門道,坦誠待人不代表完全不懂得變通,踏踏實實做事不代表完全不讓父皇知道他做了什麼。
為人處事,雖然不至於天天溜須馬屁,但是在什麼場合說什麼話做什麼事,為達到一件事情,需要適應環境,需要懂得變通。
蕭伯納曾說過: 「明智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 而不明智的人只會堅持讓世界適應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痛恨體制內,不願當老師,在經歷了因疫情無法出國讀書,國內兩次考研失敗過後,似乎要開始考教師編制了,他說,「我這也就妥協了。」我說,「並非妥協,而是適應環境。」他仔細想想,也覺得有道理。
二、對待挑釁,沒有智慧與膽量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見許許多多勢利小人,喜愛欺軟怕硬。
若做人過於老實,甚至發展為膽小怕事,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遇見待遇不公之事,最主要的就是需要反抗,讓別人知道你並不好欺負。這樣他們才不會敢來欺負你第二次,一直的忍耐只會讓對方更加變本加厲地欺負你,這便不叫作老實,而是叫作懦弱。
對於一塊可以任人宰割的肥肉,誰不喜歡欺負呢?
但是對待挑釁以及不公之事,徹底翻臉進行猛烈反擊未必是上上策,應該順勢而為,審時度勢,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局勢。
除了敢於反抗作鬥爭之外,還需要懂得及時收手,以免以卵擊石或者把事情鬧得太大觸犯法律。
主要目的是需要讓對方知道你的厲害,不會再來輕易欺負你,也就夠了,對於沒有那麼過分出格之人,不需要把事情鬧得太大。
三、太謙卑,沒有爭取意識,一直退讓
在這個內卷的社會,高考分數越來越高,雞娃教育從小開始,家長搶著爭著讓自己孩子上奧數班、英語班、興趣班。仿佛慢了一步整個人生就都毀了。
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你強他弱,你弱他強。
若一個人過於老實,不懂得為自己爭取什麼,只懂得默默無聞地耕耘,卻不懂得如何將自己的成功展現到眾人面前,其實是非常吃大虧的。在工作中,據說總是那些最會給領導講PPT的人升職的最快,因為懂得給自己邀功。
那種本本分分、規規矩矩、任勞任怨的人在朋友眼裡是和善的;在領導眼裡是聽話的;但是仍然會受到欺負。
為什麼?因為太老實太聽話,會使人失去活力與競爭力,讓他人或者領導覺得此人能力普普通通,只能一個工作一個職位幹一輩子,再無升職可能。
有些人之所以「不爭不搶」,是覺得這樣不好。其實這是一種思維認知誤區,就如同《琅琊榜》的靖王殿下,他一開始就不愛邀功也不愛索取回報,認為自己做的事,做了便是做了,為什麼要講給別人聽呢?也對黨爭權謀沒什麼興趣,雖然立功顯赫,但是爭奪嫡位並沒太大興趣。
後來因為謀士的勸說與解釋,終於知道,爭奪嫡位坐上皇帝才更有可能改變他所認為不公、以及能真的改變點兒什麼。不被別人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怎麼立威賺取名聲呢?
其實「爭奪」並非是不道德、不好的,這件事本身無關於道德問題,也並非是完全無私奉獻別人就可以真的能領情的。
過去君臣父子過於嚴苛,現今大有不同,臣不再是君的所有物;老子也不是兒子的一切。多勞多得,按勞分配,天經地義之事,不必被過去古人戒訓所束縛,認為只講付出不講回報,才是仁義禮智信。
四、心思單純,沒有防備之心,遭他人利用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對人對事,切不可交淺言深,口無遮攔。否則會讓人拿到把柄,到時讓自己處於非常危險的處境。
一般老實人性格憨厚淳樸,很可能有時候心思單純,把人想得過於簡單,可能並沒有太多防備,很可能會被周圍人好生利用,被他人欺騙。
應該認識到,社會上的人魚龍混雜,有可以相信的好人,但是也不乏非常多的壞人或者別有用心之人。
話不必說盡,應說三分分留七分。「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便是這個道理。
說話不能說太盡,做事也不能做太絕,這是給自己留後路,也是給他人留後路。話說太盡,只會讓自己太容易被人看穿,被不懷好意之人拿捏。
對於自己的私事,儘量不要跟不熟悉的同事同學分享,同事同學只是因為工作或者上學,處在同一個地理位置才產生的聯繫,甚至存在利益關係,能少說就少說,但也絕非不說,說一些吃喝拉撒、無關痛癢的興趣愛好反而可以增進與同事們之間的聯繫。
不同的話應對不同的人,內容應該選對對象,有些話只能跟三兩知己好友言說,便不需要再跟其他不熟悉的人提及。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編輯 | 萬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第一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