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統治地球為什麼沒有進化(恐龍統治地球1億多年)
2023-09-18 16:09:20
作為地球上最有頭腦有思想的人類,我們總會用我們智慧的大腦去想很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我們認為現在是人類「統治」地球,而在此之前,恐龍曾經「統治」地球一億多年,但為什麼它們沒有進化成如人類這樣高等智慧?
從現在看過去,一切都是既定的,我們只能通過推理分析,總結歸納一些可能因素,眾多恐龍沒有進化成高等生物的種,有一個事實和絕對的因素是它們遭遇了環境突變而導致大滅絕,沒能等到往智慧方向的進化出現就被淘汰了。
大滅絕目前主流觀點普遍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的撞擊,導致地球環境的劇變,當時的霸主,形形色色的恐龍們大多無法適應新的環境而大量滅絕,根據地質學研究,地球上已有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在人類進入工業革命以後,對自然的幹涉更強,有學者認為人類崛起正在導致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恐龍本身指代的是中生代眾多種群的大家族,這個家族到底有多少成員,我們只能根據現有考古證據大概推測,而現在已知的恐龍種類裡,它們的形態上,前肢過短,沒有使用和製作工具能力;最主要的是大部分種類大腦較小,大腦屬於高消耗器官,而當時的恐龍還沒往這方面發展。
在種種條件還不具備的情況下,它們就遭遇了大滅絕,進化本身是需要時間的,至少是以萬年為單位,而環境的劇變,讓大部分恐龍無法適應,只有少數能適應環境的存活了下來,並繼續進化繁衍。而當時雖然是以爬行動物的恐龍們為主,但人類的祖先也是存在的,並且也沒有智慧,雖然當時的哺乳動物不是很起眼,但在中生代之後進入了哺乳動物的時代,也是哺乳動物更適合後來的環境。
綜上,大部分恐龍被滅絕了,哺乳類也僅僅是人類成為了智慧生物,所以我們沒法知道大量恐龍種類裡是不是也有可能往智慧發展的物種,但它們不幸的絕種了。
生存環境太好不用發育大腦?動物的演化,隨機性很強,一切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與繁衍,更有利於生存的基因就更容易繁衍下去,而不能適應環境的基因很可能因為吃不飽、被天敵幹掉、找不到繁衍對象等等問題而絕代。而演化的方向全憑「運氣」?進化的關鍵是基因突變,但是基因如何突變是完全隨機的,抽盲盒還有個範圍,基因突變連範圍都沒有,是否能擁有新的基因「技能」,大概全憑運氣。
而基因的突變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只有更適合生產與不適合生存,是否適合生存全看當時環境,適合環境的繁衍的更好,不適應環境的從此消失,還有好些可有可無對生產沒有影響的基因突變是否保留下來就完全隨機。
恐龍們生活的中生代,對於眾恐龍來說,氣候舒適,環境極其友好,食草類的可以隨處覓食,植被繁茂,它們悠然自得就可以過得很好,食肉類的如霸王龍,很容易就能捕獵到那些悠然的食草龍,已經進化到當時環境頂端的恐龍們,在整個中生代長達1.7億年的時間裡,環境都沒有大的變化。
「統治」階級的恐龍在合適的環境中發育的更好,但安逸也讓它們無需進化出更多「技能」與生存技巧,它們無需思考就能悠悠過一生。我們現代人的認知都是頭腦遠比蠻力有用,這是因為在大自然界中,人類在眾多動物中個人實力是弱的,獵食生存高度依賴頭腦指揮。但是在恐龍的年代,大腦的用處並不是很重要,反而大腦還是高消耗,也許有那麼幾種大腦進化較好的,但是在當時環境下,恐龍們更多靠體格、體力說話,聰明一點的大腦對於更多都是體型龐大的恐龍來說,沒有優勢,就可能被淘汰掉了。
哺乳動物與人類的崛起早先古生物學術界認為,哺乳動物的發育是被恐龍壓制了,根據哺乳動物起源的「爆炸假說」,恐龍滅絕後哺乳類動物崛起了,恐龍空出來的生態位,讓哺乳動物迅速繁衍輻射,進而統治地球。在17年有學者發表論文,表示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之前就已經開始有多樣性分化了,在恐龍滅絕時間之後是繼續保持之前的分化速度,哺乳動物的演化可能在恐龍時代就已經崛起了,當時杯子植物已有較好分化能為它們提供豐富的食物。
不論哺乳動物是什麼時期開始崛起,恐龍的滅絕都讓哺乳動物成功的接手,成為地球上的「統治」階層。我們大膽推測一下,環境的突變,體型龐大的恐龍類無法快速適應地球環境了,而當時相對嬌小的哺乳類,有更多種類能適應突變後的環境。它們在恐龍的年代,大多就是被「壓制」的,需要有更多生存技能才能更好地活著。
而人類的祖先猴類及接下來的猿類,在充滿危機的大自然中,並不是戰鬥力頂尖的存在,從猴到猿類,從樹上到了樹上樹下擴寬了生存空間,從猿類到直立行走,靠著智慧得以繁衍發育的更好。
最後恐龍的結局是大量種類滅絕了,而它們剩下的後代也沒有進化成高等智慧生物,中生代美好的環境沒讓它們進化出聰明的大腦,但恐龍們仍舊在地球上留下過眾多痕跡。中生代本在夾縫中求生的哺乳類,在突如其來的災難後替代了恐龍,佔領了陸地上的主要生態位,人類能發展成高等智慧生物,祖先的祖先也是和恐龍一同生存過(相信史前文明、人類是外星移民、宗教神造人等等說法的不在此文討論範圍內),已經幸運的靠大腦存活的人類,研究恐龍的時候,總會心有戚戚焉,所以現代人類始終保持著好奇危機感,致力於地外探索 ,萬一再有一顆直徑甚至超過10千米的小行星向地球奔來,不知人類是否能應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