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青海實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根基)
2023-09-10 18:48:57 1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南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青海擁有豐厚的實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蘊,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省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於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論述是指導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指南。2019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青海擁有豐厚的實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蘊。
一、準確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內涵及關係
儘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但從邏輯上將其拆分成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個層次。民族交往是指族際之間的接觸與互動,其本質是社會交往,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中起到基礎前提的作用。持續而緊密的社會交往本身既是一個共同體存在的核心標誌,同時也是共同體意識形成與維持的核心要素。民族交流的本質是文化交流,它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中起到紐帶連接的作用。廣義的文化內涵可涵蓋生產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生活習性、宗教信仰、社會心理等廣泛內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無論是對於共同體的正常運轉,還是對於共同體意識的培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交融的本質是結構交融,對民族交融應該從結構交融的角度進行理解,它強調的是不同民族的個體、群體在社會結構上的相互滲入和彼此關聯。在多民族社會中,民族關係的穩定及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有賴於不同民族之間在社會結構上的相互交融。所謂民族互嵌型社會結構,就是各民族通過頻繁而有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一個結構相連、利益相關、情感相通的共同體的社會形態。通過加強民族交融來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社會結構層面的支撐。綜合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於構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有助於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有助於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會結構,從而達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目標。
二、民族間和睦共處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會基礎
自古至今,青海地區多民族聚居的特點十分顯著,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民族遷徙、民族雜居、民族融合等歷史現象一直存在,歷史上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異彩紛呈。縱觀歷史,青海各民族人民自古以來錯居的格局比較普遍。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彼此影響,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共同構築了青海多民族多文化共融的輝煌歷史。青海地區各民族交往的特點具體表現為平等和睦。平等既是交往的前提條件,也是和睦相處的前提條件,是民族交往中始終恪守的一個原則。表現在各民族之間的宗教交往、經濟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實質上是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具體形式和內容。在青海穆斯林民族與藏族關係是不同文明交往成功的典型,也是和而不同的典範,各民族關係中民間交往是不同文明交往的主體,不同經濟方式的互補性交往的經濟活動是民族交往的重要內容;各民族和睦共處的關係證明,尊重差異、尋求共識是民族之間成功交往的有效途徑;青海各民族和睦共處的關係也說明,正確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和睦團結的導向力,是維持公平正義的積極力量,國家是民族平等團結的保護傘。長期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青海各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幫助,親密感情不斷深化,相互團結不斷加強,為實現青海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保持社會長期和諧穩定提供了重要基礎和有利條件,是今天我們青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實的民族基礎。
三、生產方式的互補性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濟基礎
青海歷史上多民族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與特定環境下的特定的生產方式有關。青海各地不同的氣候,自然地理條件,使青海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是同一民族因地域不同而生產方式和經濟形態也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內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互補共榮的局面,在歷史上,藏族、蒙古族基本上全民從事遊牧,而居住在河湟谷地的漢族、回族和撒拉族則從事農業生產,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基本上保持著遊牧和農耕的二元結構,而在這個二元結構中,回族和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由於注重商業貿易活動,於是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有一大批人在農業經濟和遊牧經濟之間從事商業貿易活動,互通有無,將牧區的畜產品包括牛羊肉、皮毛、冬蟲夏草等貨物帶到農業區甚至更遠的地方銷售,同時也把牧區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從內地或農業區帶到牧區銷售,活躍了青海地區的經貿市場,從而在經濟方面的交往具體表現為「互補共榮」。所謂「互補」是生產方式、經濟結構的相互補充,即互通有無。所謂「共榮」就是合作贏利,利益均沾。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淵源、文化傳統的因素,數百年來,青海地區逐漸形成了一種漢族、土族專營農業,藏族、蒙古族草原遊牧,回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經營商業的這樣一種既分工又合作的穩定的社會經濟秩序。農業、牧業、手工業,通過商業而成為一種鬆散的經濟聯合體,這是一種經濟交往的結果。也奠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經濟基礎。
四、風俗和而不同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基礎
青海各民族由於所處的地理環境、社會環境、生產方式、信仰、心理等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個性鮮明、風格迥異、內容豐富的民俗風情,它體現在各民族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生產勞作等各個方面。東部農業區以漢、土、回、撒拉族為主,由於地理環境相同,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習俗比較接近,在飲食習俗上,均以麵食為主,住房則以土木建築、屋頂平坦,四面土牆高圍的「莊廓」為主,更多的體現出了農耕文化的風格;西部牧業區的藏族和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飲食習慣都以吃牛羊肉和酥油炒麵、喝牛奶為主,體現出了遊牧文化的主要特色。青海各民族風俗習慣,是與各民族的生產和生活密不可分的,風俗在傳承過程中有一個明顯特點,就是在各民族的相互交融與影響中不斷得以保持和發展。一方面每個民族都是在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儘量恪守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文化品格;另一方面又不斷地吸收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以豐富自己。青海各民族風俗相互影響的程度並非等量齊觀,孰多孰少,須作具體分析。總的來說,由於共同的宗教信仰,藏族與蒙古族的風俗,回族與撒拉族的風俗都比較接近。而漢族的風俗習慣對各少數民族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影響,尤其對農業區的少數民族影響較大,凡從事農業生產的少數民族的生產習俗包括一部分生活習俗都與漢族相接近。漢族以儒道為中心的傳統文化,對各少數民族倫理道德也有一定的影響。土族雖然與藏族、蒙古族共同信奉藏傳佛教,但由於長期從事農業生產,以及地理環境的差異,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比較深。在民族雜居地區,各民族相互聯姻的情況比較常見,一些習俗愛好幾乎為各民族所共有。如流行青海的「河湟花兒」,深受漢、回、土、藏、撒拉等民族的共同喜愛;少數民族的風俗對青海漢族也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不少漢族信仰藏傳佛教,找藏醫或喇嘛治病,漢族飲食習慣中,人們偏愛吃大塊的「手抓羊肉」等。總之,青海各民族具有獨特文化特點的民情風俗都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祖國多民族大家庭誰也離不開誰的生動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