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老鼠籠捕鼠(建國初期的捕鼠運動)
2023-09-11 01:12:16 1
不論是在鋼筋水泥、燈紅酒綠的大城市裡,還是在青磚白瓦、寧靜安逸的村莊裡,都能看到一種經常在深夜裡出沒的動物——老鼠。
老鼠可謂是家家戶戶都痛恨的存在,因為它們經常偷糧食、啃東西,不論是家具還是衣服,只要是它能啃得動的,都不會放過。
別看它小小的一隻,膽子倒是極大,在屋子裡上躥下跳的,但又讓人無可奈何。因為它溜得賊快,你剛一看見它,還沒反應過來就不見了蹤影。
為了清理這些老鼠,有人會將毒藥混進麥子裡專門等它們上鉤,有人買來粘鼠板放在老鼠經常出沒的地方,但這些方法能夠「騙」到的老鼠少之又少。
它們什麼都吃,就是不吃人們「精心準備」過的美食,粘鼠板也只能粘住一些小一點的老鼠,那些大一點的老鼠稍稍用勁就會逃的無影無蹤。
而早在建國初期,老鼠十分猖獗,其存在就像是土匪一樣,還經常帶來疾病和鼠疫,讓人惶惶不安。
為了解決老鼠泛濫的情況,我國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捕鼠運動......
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與朝鮮兩國交戰,美軍越過三八線,威脅中國的安全。我國志願軍毅然決然地投身於抗美援朝運動中,最終取得了勝利,捍衛了祖國的領土。
但在這一戰爭中,美國使用了細菌武器,我國的東北地區沒能倖免於難,大量的帶毒昆蟲在我國肆虐開來,嚴重威脅了人民生命的安全。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任命周恩來總理為主任。
他們一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一邊讓人們注意衛生,預防疾病的傳染。
思前想後,中央決定將「老鼠、麻雀、蒼蠅、蚊子」列為必除的「四害」,還人民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還起名為「除四害運動」。
我們都理解老鼠、蒼蠅、蚊子是名副其實的害蟲,那為什麼當時麻雀也成了害蟲之一呢?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正處於一個勉強吃得飽、穿得暖的時期,人民辛辛苦苦整了一年的莊稼,到了秋天好不容易有了收穫,都十分寶貝。
可在這時,麻雀卻要橫插一腳,動不動就來偷吃。一隻兩隻就算了,每次都是烏泱烏泱的一大片,這可讓農民們十分心疼。
因為搶了百姓的糧食,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四害」之一,等到了後來,才漸漸地將麻雀從「四害」裡除名,恢復了它們的清白之身。
那怎樣才能消滅這些害蟲呢?人民群眾的力量是最大的,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消滅「四害」指日可待。
於是,中央政府開始動員起廣大人民群眾:「前方的戰士們在戰場上廝殺,我們在他們的身後也應該守護好國家的安全,為了他們回來時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家,也為了我們自己,大家都加入到消滅「四害」的運動中來吧。」
經過中央的一番鼓舞,人民覺得這項運動充滿了愛國主義色彩,紛紛加入到消滅「四害」的運動中來,滿足了大家保家衛國的想法。
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政府還會對捕獲多的人家進行嘉獎,這更大地激發了人們的興趣。
當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各地的「除四害運動」就這樣如火如荼地開始了,中央動員各地政府,各地政府再動員人民百姓。
隨著毛主席「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敵人細菌戰」口號的打響,群國上下的男女老少都加入了這場運動。
各地還出現了不少的「除四害」模範,年過花甲的老太太帶頭幹,一隻手不能動的年輕人也還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上午撈孑孓,下午去滅蠅。
總之,在中央和領導們的號召下,所有人都積極投身於「除四害」的活動中,為了能夠儘快完成任務,他們還想出了不少古靈精怪的辦法。
蚊子、蒼蠅、麻雀都是看得見的,都是能夠在白天消滅的害蟲,但是老鼠可沒這麼簡單,它們大多數都活動在晚上,因此成了四害之首。
但是老鼠再怎麼奸詐狡猾,都比不過人們的聰明才智,也由此衍生出很多「滅鼠奇招」。
為了能夠消滅老鼠,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奇招:
比如調墨油粘鼠。就是將植物油聚合到一定粘度,或者在裡面加入合成樹脂,改變它的粘度,再用它來粘老鼠,就好比我們現在所用的粘鼠板。但這種方法只能抓到那些「出來活動」的老鼠,而且粘度不夠的話,很容易讓落入陷阱的老鼠逃跑。
又比如用雙簧鋼絲夾鼠。這種捕鼠器一夾子下去,被夾住的老鼠就會一命嗚呼,但每次只能夾到一個老鼠。
還有人用石灰灌老鼠洞,將老鼠活生生地燙死在洞穴裡;
又或者將棗刺扔進老鼠洞,將它們扎死。
還有一種狠戾的招數:將一個盆子、水桶倒扣著,在它的下面放著一塊磚頭,再在旁邊放上一些瓜子、花生等吃的,等到老鼠一吃,就將其扣在下面。
而這種被活捉的老鼠,也還有很大的用途。
如果抓到一些比較大的老鼠,就將花椒或是黃豆塞進它的屁股裡,然後用針線縫上,將它放走。
此時逃出生天的老鼠以為自己逃過一劫,卻沒想到人們的這一操作,會讓一窩子老鼠都死亡。
因為黃豆能夠讓老鼠沒辦法拉屎,被憋得急了,它就會發瘋了似的亂咬。這樣很可能一咬就咬一窩,如此一窩老鼠都必然被咬死。
而花椒會加快讓老鼠「發瘋」的速度,畢竟花椒本身就屬於比較嗆的東西,放在老鼠的屁股裡,沒過一會兒就會發瘋。
這樣的方法據說還是一個小學生想出來的,一傳十,十傳百,最後還廣泛地運用到大眾人民手中。反正只要能抓到老鼠,大家想破了腦袋。
在那段時間裡,為了提高大家「除四害」的興趣,不論是村裡還是學校,都會舉行一些活動,誰能夠抓到老鼠,誰就能得到獎勵。
如果是學生,就會獎勵他作業本、鉛筆、文具盒等等,抓得越多,得到的獎勵就越好。如果是村民,那麼就會得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等獎勵。
為了得到那些獎勵,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學生們放學做完作業後,總是會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找老鼠洞,想辦法抓老鼠;而大人們忙完自己家的事情後,也會參與其中。
為了方便統計捉到的老鼠數量,領導者想到了將老鼠的尾巴割下來,誰手裡有幾根老鼠尾巴代表捉到了幾隻老鼠。
為了能夠得到好的獎勵,有學生想出辦法「作弊」,將一條老鼠尾巴劈成兩半。只是這樣很容易露餡,於是就有人想出將老鼠尾巴割成兩節,將其中一節的一頭削尖。
如果有人問:「你這老鼠尾巴怎麼這麼短?」
他們就以「捉到的是小老鼠」對之,有時候就能以假亂真。
但如果有人發現了造假,就會罰他們多抓幾隻老鼠;而被發現造假的人也覺得不好意思,就會更加賣力地去抓老鼠。
有的地方還會統計出人們一天除掉的蚊子、蠅子、麻雀、老鼠等數量,人們看著自己的累累戰果,覺得十分有成就感。
為了展示村子裡的成果,還會舉行遊行活動,一個車子上面放著一個架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掛著麻雀、老鼠的屍體,在村子裡遊行。
在整個「除四害」活動中,不管是七八歲的孩子還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在號召下都參與到了其中,發揮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孩們面對一隻老鼠可以翻遍整個屋子,古靈精怪的他們總是能夠想到更好的辦法去抓老鼠,這仿佛成了一件增加榮譽的大事。
在抓老鼠的過程中,也有人會被小小的老鼠咬傷,有的人不以為意,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相關醫療部門對這樣的事十分嚴肅。因為老鼠身上不知道攜帶著什麼樣的病毒,稍有不慎就會在人群中蔓延,說不定還會造成嚴重的鼠疫。
在那個醫療條件還在發展的時期裡,做好安全防護工作是避免出現鼠疫的最佳辦法,醫療部門時時刻刻都在宣傳著注意衛生,做好防護。
還特別強調,如果有人不幸被老鼠咬傷,一定要儘早去檢查和治療。
除此之外,在面對那些突然死亡的老鼠,也要拿給有關部門檢查,以防出現問題。
那些被逮到的老鼠屍體,也並不會由自己單獨處理,而是交由政府,由他們統一處理。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鼠疫的發生。
「除四害」的活動一直在進行,不計其數的老鼠、麻雀等被獵殺,這樣的情況也造就了一個問題,糧食產量越來越少。
這是怎麼回事?害蟲被殺之後,糧食產量不應該增加嗎?
原來,麻雀作為當時的「四害」之一,它們雖然吃農作物,但也吃了附著在農作物上的蟲子。而大量的麻雀被獵殺,蟲子就沒了顧忌,在農作物中橫行,產量自然而然就降低了。
所以在後來的時間裡,麻雀從四害中除名。
也正是因為這一問題,人們意識到了生物圈中的自然規律,什麼動物都不能被肆無忌憚地殺害,不然就會打破這一平衡。
而在這時候,老鼠也被捕殺得差不多了,已經沒有了往日裡的泛濫成災,國家對於「除四害」運動的號召也告一段落。
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蚊子、蠅子在夏天的時候尤其囂張,這時候就會有人問他們真的有存在的意義嗎?
當然,有一句話十分適合自然界,即「存在即合理」,它們雖然吸人血、傳播疾病,但也會為傳播花粉做出自己的貢獻。自然而然,老鼠也是一樣的,如果它們突然消失,就會引起生物圈中的動蕩,最後也有可能影響到人類。
所以,不論什麼時候,對於任何一個物種的消滅都要三思而後行,對於它們傳播疾病的問題,只有做好防護,注意自身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