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秦記2 黃易(尋秦記作者黃易)
2023-09-10 23:47:14 2
金庸的小說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黃易的小說,並不追求公義,他的主角並不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主人公們追求的是「藉武道以窺天道」,救的只是自己。
黃易和他的作品。圖片來自網絡
文|新京報記者韓雪楓 編輯|蘇曉明
校對|郭利琴
本文全文共3862字,閱讀全文約需7.5分鍾
►4月6日,香港武俠小說宗師黃易因中風逝世,享年65歲。
消息傳到內地,無數人通過各種方式對黃易進行了追憶和憑弔。知名網絡作家「我吃西紅柿」在微博上寫道:「因為大唐雙龍,才知道武俠還能破碎虛空。黃易,是玄幻小說的啟蒙者、開闢者……如今已破碎虛空。一代宗師,一路走好!」
「說黃易是網絡類型小說的鼻祖,一點也不為過。」閱文集團CEO吳文輝說。吳文輝是起點中文網創始人,中國網絡文學市場的奠基人。《甄嬛傳》《琅琊榜》《盜墓筆記》《鬥破蒼穹》等著名小說都誕生在閱文集團平臺。
吳文輝認為,黃易的不少小說是網絡類型小說的基石和起點。今天的網絡大神們,許多人是模仿黃易起步,開始拿起筆寫作的。
比如《尋秦記》,21世紀特種兵項少龍穿越時空回到戰國時代,周旋於大國之間,與各路英豪談笑風生。活脫脫就是一部現在網絡上流行的歷史穿越小說。
但當黃易到內地接受採訪,有記者以「鼻祖」稱呼他時,他的回答是,「奉我為鼻祖,我不敢當。」
黃易認為,穿越、玄幻等文學類型的出現並不是因為他,而是時代必然。他在作品《封神記》的開頭,引用了心理學宗師榮格的一句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屬於我們的神話」。
黃易在各個場合反覆說,小說的創作有無限的可能性,每一個時代都應該有自己的小說。「我們創作的東西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我覺得,作為這個時代的作家,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武俠。」
他曾披露自己第一部小說《破碎虛空》的創作經歷。當時他接觸到黑洞理論,黑洞裡面是什麼呢?當時他了解到空間是可以被扭曲的,於是把關於空間的思考融入武俠小說,寫出了《破碎虛空》。
《破碎虛空》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破碎虛空』這句話,你在一百年前跟別人說,很難真正被理解。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很容易解釋給你聽。虛空其實可以不是虛空,它是一種很奇異的東西,當恆星永無休止地塌縮下去,就會出現黑洞,虛空其實是可以破開的。」黃易說。
「我們有新的視野時,寫出來的東西不可能和以前一樣。所以我不覺得我是開創的鼻祖,穿越本來就存在,這只是我們對時間的一種反思方式,時間是直線的,我們永遠只能在其中一點上,穿越就是打破這條規律。這是很荒謬的,無法被理性容納,但是最過癮的。」黃易說。
「不信金庸之後無武俠」
黃易漸入中年時才真正以寫作為生。在沒寫書之前,他叫黃祖強。
1952年,黃祖強出生在新界一個底層家庭,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弟弟。父親是船員,外公是大廈保安。他從小成績不好,小學不收他,就在祠堂讀書,成績還是最後一名。
到上了中學,他是有名的差生,換了四所學校,其間更被勒令退學,那時他整天沉迷武俠小說。但最終他卻考上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藝術系,學習中國傳統繪畫。
成名後,他大學時的一些軼事時有傳出。比如考社會心理學,他平時沒上課,考前去圖書館記下名詞解釋,結果考出了全校最高分。
他沉迷於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了吹洞簫、彈古琴,研究《易經》、《河圖洛書》,八卦,術數。
他原以為自己以後要當個畫家,但一天,他看了老師畫的畫之後,突然覺悟,「我其實沒有才華,永遠不可能成為老師那樣的藝術家。」
畢業後他當過英語老師,後來又去了香港藝術館,十年間一路幹到了副館長。黃易後來回憶,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可以說是優差,不大忙,有時間,待遇其實不錯。」
那是八十年代中後期,武俠小說已經沒落了。「從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一路到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從他們身上都可以清晰看到武俠小說的傳承,而到了金庸可說是一個頂峰,由這個時間開始,武俠小說就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低谷。」
金庸1972年寫完《鹿鼎記》後封筆,他是武俠小說的一個高峰,讓無數作者絕望。當時有人下了斷言,「金庸之後無武俠」。而有所突破的古龍,進入八十年代以後也不再創作,更於1985年早逝。
「那時武俠小說好像真是被人判了死刑一樣,但唯獨有一個人不相信,那就是我。」黃易回憶說,自己給《武俠世界》雜誌投過稿,「稿費收入還不夠謀生,都不夠我們吃一餐飯。還不可以吃貴的,要吃最便宜的。」
黃易的最後一條微博停留在2013年。
「我要用你這本書去挑戰倪匡」
但黃易心中的武俠夢從來沒有斷。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給《武俠世界》雜誌,希望能出版,但所有人都認為不可能有市場,不肯出版。
後來他找到香港博益出版社,但是老闆說新武俠小說完全沒市場。出版社老闆沒看他寫的武俠小說,讓他寫本科幻試試。那時,科幻是香港出版市場的熱門,倪匡寫的衛斯理系列風靡一時。
黃易用一個星期的時間,寫了第一本科幻小說《月魔》交給出版社。「我要用你這本書去挑戰倪匡」,黃易記得當時出版社老闆對他說的話。
隨後黃易出版了幾本科幻小說,賣得不錯。他於是辭去香港藝術館的工作,隱居離島大嶼山專心寫作。
靠出版科幻小說替出版社掙到錢後,黃易找到老闆,希望出版武俠小說。因為老闆不願意失去他,所以就出版了《破碎虛空》等兩部小說。
雖然這兩本書賣得相當好。但當黃易真正要寫篇幅很長的武俠小說時,出版社仍然不肯冒風險。
進入九十年代,黃易乾脆開了家出版社「黃易出版社」,由太太打理。
隨後,黃易的武俠小說一本接一本出版,市場越來越好。他也扛起了武俠的大旗,成為了一代宗師。
「我寫小說不理會讀者」
有人寫小說是為了滿足讀者,有人寫小說是為了滿足自己。
黃易是後者。
黃易最讓人爭議的地方,就是他的許多書中有大量露骨的情色描寫。對於東方文化來說,情色帶有某種原罪,這讓他招致了不少批評。但黃易後來發現,儘管批評不少,「不過從銷售量來說,我沒發現因為這個有人不去買我的書。」
他寫小說主要為了自己「覺得爽」。黃易的外公是大廈保安,同時也是一名武俠迷。他從小與外公一起長大,也看到了許多武俠小說。「我從小就喜歡看武俠小說,看的時候就很喜歡描寫男歡女愛的情節,每個青少年都感興趣。」但少年黃易發現,武俠小說很少會寫到情色內容,就算有也是淺嘗輒止。
直到黃易自己開始武俠小說的創作。他想,為什麼不能把界限推進一些。「越界對我來說是一種刺激,也給我一種創作的動力。那個時候就沒有想過讀者的反應。」
黃易。
黃易承認人的慾念,如同許多美國大片充滿血腥暴力一樣,「越界」是人最原始的欲望。
黃易曾在香港藝術館工作了十年。他腦海裡一直有個很瘋狂的想法:能不能將一件很貴重的東西砸在地上,然後打爛了。「理智告訴我,一定不能這樣做,但我內心是有這個想法的。」
黃易不喜歡寫正人君子。他在《大唐雙龍傳》中寫的是小混混成就了大事業,他覺得自己和主人公頗為共鳴。在談起金庸小說時,他說最喜歡的人物是韋小寶,因為覺得韋小寶和自己的想法一模一樣。
儘管爽了自己,但他有時候又想,應該讓讀者多一個選擇,於是又親自動手,對自己的作品進行了修訂,刪去情色內容。原版和修訂版兩個版本共存於市場。
不過從《大唐雙龍傳》之後,情色內容從黃易的小說裡消失了。「因為我不想重複自己。」
黃易寫書從來只為自己,自己覺得爽的就寫,哪天覺得不爽了,也就不寫了。
「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超越自己」
許多年來,黃易一直隱居在香港的離島大嶼山,一棟連瓷磚都沒有鋪的村屋裡,寫作之餘,與狗嬉戲,畫畫、聽音樂、觀星象,研究物理、風水、道術、手相、佛學、道家、陰陽五行、勘輿命理和中醫。
他有時很傳統,例如他堅持用筆寫作,認為手寫是一種享受。「就好像手與心有了聯繫,可以將心目所想,所看到的景象通過手、筆尖流露出來。」
但他有時又顯得超越時代,他認為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只不過是人通過眼、耳、鼻、口和神經系統感受到的。「當你有辦法控制整個神經系統的時候,就有辦法進入另一個世界,看到不同的東西。」
他相信氣運,也迷戀科學,追蹤最新的物理研究成果。
黃易對世界有著許多令人驚異的認知:「我們坐在這裡就是在做太空旅行,因為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在銀河系裡轉,銀河系也在宇宙裡運行。我們的太空船就叫地球。地球有生態系統讓我們生活其中。所以它是最高級的太空船。我們生活在這麼奇異的世界裡,什麼是開始什麼是結尾呢?宇宙有沒有盡頭呢?它讓你想去知道所有的真相。其實現實比任何小說都要荒誕離奇。」
他喜歡黎巴嫩詩人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望所產生的兒女。他們經由你出生,但不是從你而來,雖然在你身邊,卻不屬於你。」
他是舊時代的弄潮兒,也是新時代的老夫子。
與其他武俠名家相比,黃易的小說有著與眾不同的內核。金庸的小說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而黃易的小說,並不追求公義,他的主角並不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主人公們追求的是「藉武道以窺天道」,救的只是自己。「人類唯一的出路就是超越自己。」黃易研究過人類自身的進化史:「所謂的現代人只有50萬年的歷史,現代人的出現卻好像突然之間,考古學沒有發現與現代人接近的人猿,這被稱為MissingLink(失去的一環)。」
他在小說《封神記》裡,把武俠和科幻結合起來。「人類滅亡1.2 億年以後,只剩下一個人,他來回顧人類歷史,究竟有沒有走錯路?怎麼會滅亡?人類究竟是什麼?這是我對武俠新的詮釋。骨子裡它是武俠小說,但它的舞臺是宇宙。」
(本文綜合自南方周末、外灘畫報、臺灣壹周刊、電腦報等媒體)
剝洋蔥話題
▼
你最喜歡黃易的那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