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談明史(亦談明史)
2023-09-10 14:44:55 1
亦談明史
明朝276年共十六位皇帝,除了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朱元璋、朱棣這兩位之外,粉墨登場的皇帝還有:不上朝喜歡做木匠的、戀母情節的、御駕親徵瓦剌被俘的… …,各式各樣,不僅碌碌無為,甚至都是奇葩亂折騰的主,最後到了錯殺袁崇煥自毀長城的崇禎,甩鍋一句「諸臣誤我」結束了大明王朝。
很多人喜歡明史,因為明朝的歷史可以影射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總說歷史不斷重演,原因是人性沒變。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1368年立國,距今不是很久遠,史料比較豐富,明史研究起來難度係數不高,所以研究明史的人很多,還可以zhuangbility,還記得前幾年一部反腐熱劇《人民的名義》裡的省委副書記高育良喜歡明史,被大美麗拿了本黃仁宇寫的《萬曆十五年》套路了。
縱觀數千載,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基本上都是從中原北方統一南方的,而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是唯一一個從南方統一北方的帝王,另外南北朝時期的劉裕差點也成功了。
朱棣從侄兒建文手上搶來皇位,五十歲還能御駕親徵,一直打到貝加爾湖,幾乎把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後裔滅絕了,可能因為是篡位的緣故,所以朱棣被歷史低估,朱棣和李世民一樣皇位都是搶來的,可能內心都有一種負罪感,所以奮發圖強,終成一代英主。
朱元璋、朱棣之外,看看大明王朝這些千奇百怪的皇帝,就知道遇到shaque皇帝是大概率事件,這是封建王朝的宿命,「人治」是靠不住的,泱泱大國的命運不能寄託於shaque,shaque會在大歷史進程中灰飛煙滅,只會留下木匠、戀母、自縊「老歪脖子樹「等這些有「辨識度」的記憶標籤,甚至連名字都懶得記,跟IP一樣。
大明朝亡於黨爭,影視劇津津樂道魏忠賢、王振宦官專權,其實明代還有很多濃墨重彩的人:鄭和七下西洋、「陽明心學「聖人王陽明、于謙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萬曆首輔張居正、戚繼光抗倭… …
王陽明像(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大明朝能出王陽明這樣一位聖人,實屬不易,創立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脈絡從先秦百家爭鳴、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佛教西來、魏晉玄學、唐代援儒入佛,繼而以儒學為根本,儒道佛三家合流形成宋明新儒學(程朱理學、陸王心學),陽明心學可謂中國哲學的最高成就,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安頓好我們無限的心。
國家需要敞開大門,不能閉關鎖國,要吸收優秀的元素。文化亦是如此,文化需要「百家爭鳴」多元而包容,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中國文化就開始衰落,漢晉佛教入華,猶如一劑壯陽藥,立時給中國文化增長了元氣,到了唐代佛教大盛,援儒入佛,佛經開始真正說漢語,因此才造就了「華夏文化造極於趙宋之世」,所以可以看到蘇軾的通透豁達在李白身上找不到,因為這是時代在這兩位「仙才」身上的烙印,所以沒有禪宗就沒有心學。
聊完王侯將相,來點風花雪月的,治學嚴謹的史學大家陳寅恪封筆之作居然是《柳如是別傳》,為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柳如是立傳,柳如是出身青樓,乃秦淮八豔之首,才貌無雙,明朝亡國時,柳才女欲投水殉國,不當亡國奴,堪稱「巾幗不讓鬚眉」。
電影《柳如是》劇照
反觀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大明朝滿朝官員跪地投降,大明王朝為何沉淪如此?歷史再追溯至1279年的宋元崖山海戰,陸秀夫背著年僅八歲的南宋小皇帝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投海殉難,寧死不降,何其壯哉!
「美人在骨不在皮」,柳如是這位奇女子家國情懷的風骨和氣節,胸懷大義,才是陳寅恪為其立傳的緣故,看似風花雪月,其實不然,陳寅恪何嘗不是與柳如是心靈的「穿越」碰撞。從自沉汨羅江的屈原、《哀江南賦》的庾信、才女柳如是、自沉昆明湖的王國維,乃至陳寅恪祖父陳寶箴和父親陳三立之死… … 皆是堅守文化道統的殉道者,陳寅恪自當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之使命。
讀史明理,以史為鑑,其實,歷史之美不在於史料知識的簡單堆砌和陳述,而是在於抽絲剝繭提煉出歷史的思想和邏輯之美。
作者:老倪,原創文章,轉載須註明作者和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