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讀後感
2023-09-15 23:20:15 6
篇一:《蛙》讀後感 周丁
10個小時,看完了這本書,留在心底的震撼去遲遲不能消退。
《蛙》,一部簡短而直面現實的小說。讀罷該書,就像走過了國人的心靈長廊,不由自主的重新探尋了人類的孕育到出生的生命歷程。
該書的主人公是一位堅實捍衛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者——我的「姑姑」。她不惜一切代價,費盡心機,目的就是不讓任何一個超生的孩子出生。她寧可血流成河,也堅決不會讓超生一個。在她強大的攻勢下,上千的孩子在她手上流掉。而這些,只是故事的一半而已。也許,我們會禁不住的厭惡計劃生育政策,對「姑姑」也會產生憎恨之感。但是,作者——莫言並沒有就此停筆,在小說的後半部分,「姑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對「我」的超生卻只是睜隻眼閉隻眼。
讀完這部書,留下的不只是對心靈的震撼,還有是對現實的無奈。計劃生育始終是國人內心的傷痛,在中國廣袤的農村,像「姑姑」這樣的人物數不勝數,而現實往往比書中描寫的還要殘酷很多。
我們有活著的權力,但未必有有出生的權力,這就是人性要服從社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人的生命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藉口都無法剝奪人生存的權力。
篇二:《蛙》讀後感
對於文學來講,我徹底是個門外漢。讀了《蛙》以後,我才發現原來文學(諾獎)的語言不必華麗炫目、不必高深莫測,完全可以用老百姓的語言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而這個老百姓的故事承載著的道理以及反射出的人性的特徵應該是超越種族和國界的。也就是說越是好的文學作品越是具有普世價值的,反過來說也對。
另外,文學作品一定不能受政治的影響,否則就變樣、變調、變味。《蛙》描寫的「文化大革命」的片段與細節,我相信是真實的。計劃生育這個話題,我則有設身處地的體會。我出生在70年代的農村,見證或耳聞了不少案例。免費保險套吹成的氣球,我和表弟也一起玩過。
一個作家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大無畏的敢說實話會說實話的氣魄,有一雙透過現象看透本質的慧眼,有淡泊明志甘於寂寞的心。寫作不僅是腦力活,也是體力活;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良心活。
篇三:《蛙》讀後感
帶著欽佩之情,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拜讀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代表作《蛙》。這部作品,作者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寫信的口吻訴說了所在的鄉村,為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所發生的一些事情。
小說的名字叫《蛙》,聽說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著深刻的寓意: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從一個受人敬重「送子娘娘」,到計劃生育實施後,被無數人唾罵的「殺人魔頭」,說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愛恨情仇,都和娃娃有關;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很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裡的孩子,立刻變得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因此,晚年的姑姑在老伴的支持下,做了無數個泥人,她說這都是她「毀」了的孩子,現在都有了別的去處。這是姑姑一輩子留下的懺悔,也許沒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裡的無奈恐怕也只有看到過這些泥人的人才會懂。
每個人都是自然人,都有愛護生命、尊重生命的天性,不是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姑姑」也不願去做這樣一件與本性相悖的事。
篇四:《蛙》讀後感
以前從沒看過莫言的作品,自從莫言獲得了努貝爾文學獎後,又是山東高密人,我買了全套莫言作品選,到現在我看了《豐乳肥臀》和《蛙》,莫言作品剛開始看感覺很粗魯,看不懂,但一旦讀進去,是讓人感覺一氣讀完才好的迫切感,壓抑感、淋漓感、思考感甚至有暴躁的感覺。而且我需第二遍才能看懂,呵呵。
《蛙》,描述的是姑姑—萬心由一名助產士最後成為一名計劃生育工作者,她專門與那些想超生的婦女們之間的鬥爭。結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張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後,晚年的姑姑充滿了不安與自責,每當夜晚,她聽到蛙的叫聲仿佛是成千上萬個嬰兒的哭啼聲和控訴。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慚愧。
《蛙》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高密東北鄉,這是莫言許多小說中一貫用到的場景。「姑姑」是一位身份複雜的鄉村醫生,她一生坎坷的命運貫穿了整部小說。「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時她曾與父親勇闖平谷;因男友逃到臺灣惹上了一身罵名。
除了「姑姑」,小說還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獅子」年輕時也曾是計劃生育的堅決支持者和執行者,但嫁給劇作家「我」之後,始終受著膝下無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壓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務」,並成功得子。在形勢的巨變下,「小獅子」從計劃生育國策的執行者搖身一變為「違抗者」,其間經歷了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膽是「計劃生育」政策盲目執行下的犧牲品,也可稱之為是「傳宗接代」傳統思想的犧牲品。莫言在小說中用幾近殘酷的筆觸詳細描寫了王仁美和王膽的死,給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斷麻利、鐵面無私的形象,同時也試圖詮釋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壓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輕時的豪言壯語與年老時的唯唯諾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變化中闡釋了生命的堅韌與堅強:生命的堅強與脆弱會因環境而變,因此人性的諸多因素也並非一成不變。
《蛙》對人性的剖析與批判更為深刻,對社會的剖析也一針見血。
篇五:蛙讀後感 黃華鋆
你們看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和矛盾文學獎的《蛙》嗎?你看過有 22 萬字的長篇小說《蛙》嗎?我看過,這是莫言經歷十幾年、筆耕四載、三易其稿的一篇能觸及國人靈魂最深處的長篇力作!
主要以「我」和「姑姑」為中心人物,用僅僅 22 萬字就講述了新中國 60 年的歷史,從抗日戰爭到國共內戰再到文化大革命,從生育高峰到計劃生育再到花錢請人代孕,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故事,令我感動,讓我能反省歷史之痛,呈現對生命的敬重與悲憫!
這本書的書名叫「蛙」你一定會想到是一篇寫蛙的文章,並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吧,那麼莫言為什麼要起一個這樣的題目呢?原來,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在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為什麼「蛙」與「娃」同音?為什麼嬰兒剛出母腹時哭聲與蛙的叫聲十分相似?為什麼我們東北鄉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許多懷抱著一隻蛙?為什麼人類的始祖叫女媧?「媧」與「蛙」同音,這說明人類始祖是一隻大母蛙,這說明人類就是由蛙進化而來,那種人由猿進化而來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
我看到這兒,心裡頓時茅塞頓開,知道了為什麼莫言要這麼寫了,此文章的體裁也很特別,別的小說是直接敘事,而莫言卻別出心裁,在小說中包含了劇作家蝌蚪寫給日本作家杉谷義人的五封書信、四部長篇敘事和一部話劇組成,展現了新中國 60 年波瀾起伏的「生育史」。雖然我對這本書似懂非懂,但我知道,莫言用這本書,告訴我們計劃生育波瀾起伏!
當我合上這本書,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這讓我明白了當時的人在生育年代的艱辛,知道了大作家莫言的特別寫法,所以我也要學習莫言的寫作方法,令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動、形象!
篇六:蛙讀後感
從新聞中得知莫言的《蛙》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一方面是出於好奇,想知道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是什麼樣子;一方面純粹是為了時尚,在那個電視、廣播、網絡大肆宣揚莫言的日子裡自己不顯得那麼落伍。這本書是我讀了一周。
看到《蛙》這個書名(題目),我以為是關於青蛙的什麼事情,但看完故事,方知這一猜想大錯特錯。即然是講計劃生育的,為什麼不用「蟻」作題目呢?人生如蟻啊,人多得像螞蟻,也確實需要控制生育啊。但看完這個小說,我不得不佩服用「蛙」作題目的妙處,它不僅精準而且大有深意。因為蛙是由蝌蚪蛻變而來,而蝌蚪又與顯微鏡下的人的精子十分相像,據說也與人體胚胎初期發育形狀相像,而且蛙的生殖能力十分強大,是支持計劃生育的強大論點。同時,我認為名字越短越能激發人的探知欲。《蛙》的一聲,莫老師的這個目的也實現了。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鮮明,一個敢作敢當,雷厲風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著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我也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沒有錯,她在晚年時的內疚、失眠,罪魁禍首到底是誰。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輕女的農村人,是「計劃生育」方針的制定者,還是執著的、不講情面的姑姑本身?還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摻雜其中。而可憐的「姑姑」,卻顯然是錯生了一個時代,成了那個時代國家政策和家族利益衝突對立的代罪羊和犧牲品。沒錯,她的選擇是「反政策」的,但誰又能說政策本身不是呢,誰又能說明知這個政策還懷著僥倖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通覽全篇,這些人物個性鮮明,又互相影響、相互交叉,人與人互相糾纏,故事情節相互糾纏,形成一幅人頭攢動攢動、人事紛紜的畫卷。
篇七:蛙讀後感
自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後,其作品亦隨之熱銷,人們趨之若鶩,爭相閱讀。正猶豫著是否也去買本來看,因為在此之前我也從未讀過莫言的作品,只在很多年前看過由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紅高粱》,而那時候並不知道這部原著的作者是誰,恰好老公買了一本,便信手拿來閱讀一下。這部書起名為《蛙》,單是題目就很讓人費解,實在猜不出作者的真正用意,就這樣帶著疑問和好奇翻開了它,讀完它用了我差不多三周的時間。
小說以新中國近60 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通過講述在婦產科工作50 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再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而複雜的現象,剖析了以敘述人蝌蚪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卑微,尷尬,糾結,矛盾的精神世界。
蝌蚪的姑姑是一位鄉村婦科醫生,經歷了解放前被日本兵綁架扣作人質,解放後作為革命烈屬女承父業並終生奮鬥在基層醫療一線;十六歲就敢接生,十七歲就敢在農村那些不講醫術的老接生婆面前自稱「老娘」大聲斥責她們玩弄生命;以精湛醫術在村民間贏得了「心姑」的尊稱,也以鐵腕手段堅決貫徹國家計劃生育政策落得了「老妖婆」的罵名;為挽救失血患者的生命身為主治醫生的她多次挽起袖子為患者輸血,卻也因為強制流產致使多條生命在其手中被無情地扼殺,臨到老了只能在家裡擺放一個個根據其想像塑造的泥人娃娃,夜夜驚醒在夢魘中。
作者在小說裡揭露了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初期農村的強烈抵制情緒,以及基層計生部門為了貫徹落實這一政策,不得己為之的一系列侵犯人權的措施與手段,儘管違背了人性,卻無法否認這些基層計生幹部們,在控制國家人口增長方面付出的努力與辛勞。此外,作者在《蛙》中試圖揭露的問題讀來似乎還有食品安全如擔心毒奶粉所以準備自己養奶牛供奶,代孕事件如小獅子借被毀容的陳眉之腹生子,人心冷漠如大城市裡人與人之間即便發生身體碰撞卻也只是冷冷地掃了一眼後快步離去……就似一聲聲蛙鳴穿透了寂靜的月夜,讓生活中衣食無憂的人們於構築幸福的夢鄉中萌生無限沉思與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