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古箏的主播哪個有名(80歲古箏祖師奶奶)
2023-09-16 20:44:34
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一頭銀髮的演奏家孫文妍被稱作古箏「祖師奶奶」。她此前在國樂品牌「海上雅樂」演奏《月兒高》的視頻不知道被誰傳了上去,底下有人留言:「自在從容,海闊月低,泛影漣漪。」
孫文妍今年80歲,她那一代民樂大師,還在臺上的,已經沒幾位了。今年夏天,孫文妍本計劃在「海上雅樂」再演《月兒高》,但因身體欠佳遺憾取消,她仍記掛著,等身體好些,要在「海上雅樂」開一場獨奏會,演繹經典。
關於這位「祖師奶奶」,網友們有許多疑問:「彈得這麼好,這箏一定很貴吧?」「力達指尖,有一種俠氣,怎麼做到的?」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拜訪了這位古箏泰鬥。
見面地點是在復興中路上一家咖啡館,孫文妍由她的學生,今年22歲的馬曉珺攙扶著走進門。咖啡店門口賣花,店主讓她挑幾支,在奼紫嫣紅的簇擁中,她一眼瞧見角落裡的幾支荷花,潔白素雅,亭亭玉立。
在奼紫嫣紅的簇擁中,她一眼挑中角落裡潔白素雅的荷花 蔣迪雯 攝
一首曲子彈了60年,仍在自我超越
「都是古箏,您彈起來怎麼就跟別人不一樣?」這是聽過孫文妍彈琴的人發出最多的疑問。
2019年在澳門國際音樂節,演完三場離開時,觀眾追著孫文妍乘坐的大巴車依依不捨。2018年在杭州,來自17個國家的作曲家聽了她的演奏,有人說:「我聽到了從來沒聽過的聲音。」2017年在揚州參加國際古箏交流會,演完《月兒高》,有人忍不住問,您這琴聲音太好聽了,一定價值不菲吧?孫文妍笑著說:「2000元。大概是這首曲子太美了,讓你們覺得這古箏也很美。」
她試過標價100多萬元的琴,在她看來,不同的琴有不同的音色、不同的個性,但更重要的,是彈琴的人的個性。「我們說十指連心,你心裡的東西是可以傳遞到琴弦上的。所以演奏者要腦中有畫面,心中有思想。」
她每天都會看《解放日報》,還會把有感悟的句子摘抄下來 蔣迪雯 攝
網友聽《月兒高》時感受到的「安寧」「風骨」和「俠氣」從何而來?孫文妍的兒子何小棟說:「我母親這代人,從民間走向學院,成了承上啟下的一代民樂人。他們追求中正平和的哲學觀。他們情感表達不是張揚的,而是含蓄的。」從上海音樂學院退休後,孫文妍開始研究《高中物理》,何小棟不解,原來母親發現,手指發力與加速度等概念有關。
孫文妍家一角 蔣迪雯 攝
活到老學到老,孫文妍每天都花很長時間讀書看報,博採眾長。翻開她隨身攜帶的讀書筆記,不少內容來自她每日必讀的《解放日報》。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動畫導演宮崎駿、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等人的精彩言語,都被她整整齊齊摘抄下來。
孫文妍的讀書筆記 蔣迪雯 攝
《月兒高》這首曲子她彈了快六十年,還沒停止自我超越。「我們的教科書裡寫到,聲音有音高、音色、音量、音值的區別,我還悟到一點,音樂是有方向的,在空間中,音樂是上下左右的。我最近一直在琢磨這一點,如何讓觀眾聽見音樂方向的變化,讓演奏變得更加立體。」
在臥室裡練琴 蔣迪雯 攝
平實樸素的審美,是父親留下的遺產
孫文妍的父親孫裕德是著名民族音樂家,他精通琵琶和洞簫,1941年創辦了國樂研究會,專攻江南絲竹。想像中,童年的孫文妍應是衣食無憂,家人呵護備至。其實,孫文妍有8個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四,全家人都靠父親有限的工資生活,再加上父親常常拿出一部分工資維持上海國樂研究會江南絲竹樂的活動和對朋友的資助,所以家庭生活只算得上維持溫飽。
「那時候家裡只有兩間房,一間大的是父親工作和休息的地方,不能打擾。我記得那時候夏天吃一個西瓜,半個是要留給父親的,剩下半個,其他家人分。」
父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在撫弄自己喜歡的絲竹樂上。他的樂器不讓家裡人碰,也沒想過要教自己的孩子。孫文妍學琴,靠的是耳濡目染。「我父親其實是一個很樸實的人,從不追名逐利。他當時是電力公司職員,下了班回到家,沒有其他嗜好,就是音樂。」孫文妍記得,父親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在馬桶上坐半個小時,彈琵琶或吹洞簫。「坐在馬桶上吹洞簫,猜一個詞兒,你說是什麼?臭氣燻天!哈哈哈。」
要說父親留下的遺產,孫文妍認為最重要的是一種「審美」觀念。民樂裡有「加花」,即演奏者加入的即興裝飾音。別人的「加花」眼花繚亂,父親的「加花」永遠平實樸素。就是這「平實樸素」,影響了孫文妍一輩子。她後來考進上海音樂學院,有一次在學校聽見父親的學生演奏琵琶古曲《潯陽月夜》,「真是清雅古樸,有種他鄉遇故人的感覺。」
少女時代的孫文妍 受訪者提供
孫裕德1981年去世,去世前兩個小時,他還在為學生上課。他彈琴的假指甲,直到去世後才從手上摘下來。父親離開後,孫文妍召集了原上海國樂研究會的老會員復會,繼續以傳承江南絲竹為己任。江南絲竹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張極具地域性和標識度的音樂名片。
年輕時的孫文妍 受訪者提供
30多年來,上海國樂研究會演出不停,在各種江南絲竹的比賽中獲得殊榮。多年來,孫文妍培養了許多學生,不少人成了傳承江南絲竹的年輕力量。身為上海市江南絲竹和浙派古箏的代表性傳承人,孫文妍希望能傳承最樸素、原汁原味的聲音。她說:「江南絲竹注重線條美、剛柔相濟,把藝術做到極致,觀眾覺得好聽,樂種就會保留下來。」
練琴前,綁上假指甲 蔣迪雯 攝
必須守住,不能讓傳統文化斷層
在B站上,同樣是彈古箏,孫文妍的《月兒高》,論觀看量遠不及up主「墨韻」演奏的「二次元」神曲《千本櫻》,後者觀看量超3600萬。《千本櫻》原曲由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演唱,受到年輕人喜愛。民族樂器與二次元神曲的嫁接,強烈的節奏、令人眼花繚亂的指法和手速,十分吸引眼球,讓人看到,古箏不只能演奏《漁舟唱晚》等傳統曲目,還可以演奏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動漫歌曲。
孫文妍說:「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年輕人用這件樂器來演繹他們喜歡的音樂,這樣可以更好地推廣古箏這件樂器。創新當然很好,我丈夫何寶泉是蝶式箏的發明者,用蝶式箏,《野蜂飛舞》這樣的西方炫技曲目都能彈。但現在的問題在哪裡呢?就是傳統的東西斷層了,你不彈那我來彈,我來教,傳統的東西必須守住。」
孫文妍和丈夫何寶泉 受訪者提供
在馬曉珺看來,無論是《千本櫻》還是《月兒高》,表現力各有千秋。「如果把古箏比作瓷器,孫老師的琴聲沒有乾隆時代的華麗,而是比較像漢代的瓷器,古樸、大氣、簡約、高級。剛開始跟老師學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彈不出她的感覺,怎麼模仿都是東施效顰。我相信那些聽過《千本櫻》的年輕人,有一天聽見《月兒高》,也會發現傳統曲目的美。它沒有爆款的華麗,是一種沉澱之後的美。」
最近,孫文妍把《月兒高》改編了一個5分鐘的「縮減版」,計劃錄製演奏視頻,主動適應網際網路傳播。翻開她的筆記本,還有許多「待辦事項」:關於浙派古箏、江南絲竹的理論研究、演奏經驗總結;關於多年來古箏教學經驗的總結,對「快樂教育」理念的思考;對於民族音樂如何傳承如何創新的反思……「所以我跟你說還想多活幾年,因為還有好多事想去做。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題圖:舞臺上的孫文妍 蔣迪雯 攝視頻採制:王清彬
來源:作者:吳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