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歷史上誰的官職最大(廣西一家三兄弟都被欽點翰林)
2023-09-22 00:00:13 1
清朝時期,翰林們的俸祿不高,品級低微,但社會地位卻很高。他們踴躍參與政治,積極議論朝政,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要給他們三分面子。
因此,考上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是廣大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當然,能夠被欽點翰林,也相當不容易。一個讀書人,從秀才、舉人、進士一路考過來,形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過關率低得不像話。哪怕考上了進士,還不一定能夠被皇帝欽點為翰林,進入翰林院。在殿試中成績不高的考生,往往就與翰林院失之交臂,擦肩而過。
在廣西,有一家3個親兄弟,竟然都被皇帝欽點為翰林,創造了廣西科舉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
這一家人,姓唐,是廣西桂林人,分別叫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
唐景崧是大哥,字維卿,生於1841年。
唐景崧24歲考上進士,被欽點為翰林,當了一名翰林院庶吉士。3年後,翰林院散館,他被分為吏部主事,當上了京官,這一做就是15年。
當京官是很苦的,這一點曾國藩有很深的體會。當年,他在組建湘軍前,當了10年京官,窮得響叮噹,一度還要借錢過年。唐景崧不想自己的遠大理想,一輩子就埋在京城裡,就趁中法戰爭打響之際,自告奮勇請旨出京,說服黑旗軍首領劉永福參與中法戰爭,協助清軍作戰。
中法戰爭結束後,唐景崧因功被賞花翎,晉升為福建臺灣道,從此又與臺灣結下不解之緣。此後,他歷任福建布政使、臺灣巡撫。
然而,就在仕途一片光明之際,發生了意外。1895年,臺灣民眾抗拒清朝割讓臺灣給日本,公推唐景崧為首,與劉永福一道率全島軍民抗擊日軍。可是,由於敵眾我寡,在一番血戰後,唐景崧擅自離開臺灣,逃回了大陸。朝廷追究他抗旨的罪責,革除了臺灣巡撫職務。唐景崧不得不心灰意冷地回到老家,終日閉門聽戲消磨時光。
唐景崇是二哥,字春卿,生於1844年。
唐景崇27歲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選為翰林院庶吉士,3年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
唐景崇的仕途比大哥唐景崧稍好,幾經升遷,便從一名從四品的翰林院侍讀學士,升遷到從二品的內閣學士。1894,外放為廣東鄉試正考官,第二年擔任會試考官。此後,歷任禮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浙江學政、江蘇學政、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禁菸大臣等職。清朝末年,朝廷實行新政,組建內閣,唐景崇任職學務大臣,為13名內閣大臣中僅有的4名漢人大臣之一。
不過,好景不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搖搖欲墜,唐景崇眼見大勢已去,便稱病引退,黯然結束了仕途。
唐景崶是三弟,字禹卿,生於1853年。
唐景崶24歲考上進士,殿試中的成績非常好,是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唐景崶與二哥唐景崇一樣,選為翰林院庶吉士,3年散館後授翰林院編修。
三兄弟中,唐景崶的仕途最不如意。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慈寧宮作為慈安太后金匱安奉之地,每天都有恭理喪儀大臣輪班前來照料。一天,恭親王、惇親王等人前來照料時,唐景崶無意之間闖了進來。由於恭親王等人都穿著素服,沒有佩戴朝珠、補褂和寶石頂,唐景崶沒有認出他們,得罪了恭親王。恭親王很生氣,以「擅上慈寧宮臺階」為由,將唐景崶嚴參,交吏部議奏,定了「罰停差使九個月」的處分。
那時候,離唐景崶當上翰林院編修還不到一年。唐景崶受此打擊,鬱鬱寡歡,3年後因病去世,時年31歲。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宮外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