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民間故事冬至吃餃子)
2023-09-21 07:04:12 2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的名醫。他的醫術很高明,不管什麼病,都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人民們稱他是「醫聖」。
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張仲景從外面行醫回家,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看到這種悲慘景象,張仲景心裡很不是滋味。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後人每到東至這一天,人們就仿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漸漸變成了今天的「餃子」。人民說吃了東至的餃子,就不會再凍耳朵了。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啟示:
張仲景之所以成為「醫聖」,受到後人的敬重,處理醫術高明外,還在於他有愛心。他的愛心體現在「祛寒嬌耳湯」中:他以溫暖的關愛、高超的醫術,給窮人們驅除寒冷,消除病痛。
愛心是寒冷冬天一輪暖暖的太陽;胎心是身處危境時伸來的救助之手;愛心是人性美好的永恆記憶。正因如此,當「嬌耳」演變成餃子時,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也 成為佳話,而張仲景這段助人的事跡,也被人們永遠牢記。
知識拓展: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