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真有老九門嗎(關於長沙老九門)
2023-09-21 16:50:17 3
城門指城樓下的通道,是一個"城"的標誌,城門與城樓雄偉壯麗的外觀彰顯著城池的威嚴和民族的風採。
城門也是我國古代城市的一種防禦建築,城門、城樓之間城牆相連,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形成古城一道堅固的屏障。
清末長沙城俯瞰
長沙是一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發掘,大概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前,這裡已經有原始人群的火坑和原始村落的遺址。
唐代長沙城輪廓與清代長沙城輪廓對比
就長沙古城的範圍來看,唐宋時,西瀕湘江的長沙城已南擴至南門口,北至湘春門,東至瀏陽門(瀏城橋)。明代長沙已成為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的商埠。磚土建築的城牆,改築石基。大致寬五裡,長十裡。到了清初,長沙城牆增厚加高,多次整修。
1924年初,長沙開始拆除城牆,並在原城牆的牆基上修築換成馬路。幾年以後,除天心閣以外,全部拆除。千年古城的城牆和城門從長沙版圖上迅速消失。
1929年徵集公務人員修築環城馬路場景
如今,長沙古城的城門除瀏陽門進行了復原,其他城門隨歲月變遷成為了地域文字符號。只留下幾幅老照片和老故事,展現著當年的英姿。
長沙古城門到底是哪幾個?清末著名學者陳運溶在《湘城訪古錄》一書中,對長沙古城門名搜集最為完備。
陳運溶所著《湘城訪古錄》
陳運溶先生搜集到的清以前長沙城門名包括:瀏陽門、醴陵門、碧湘門、清泰門、長樂門、端陽門、南楚門、湘東門、端禮門。
《長沙府志》中「長沙府圖」清楚的畫出了「九門」
陳運溶也提到清代以來古城長沙的九張城門名。他轉引《湖南省志》說法稱:長沙古城東城門叫瀏陽門、新開門、小吳門;西面城門則有臨湘門(亦稱驛步門,俗稱大西門)、德潤門(俗稱小西門)、潮宗門(也稱草場門)、通貨門;南城門則為黃道門,俗稱南門口;北城門則為湘春門。並註明,新開門與通貨門兩門已封閉。
簡單來說,長沙「老九門」一般指的是清代以後長沙城的九個城門,即瀏陽門、小吳門、臨湘門、潮宗門、黃道門、湘春門、新開門、通貨門、德潤門。從城門口入城都為寬敞的正街,正街與正街之間有許多橫街,橫街之間還有小巷,縱橫交錯,構成了整個城市的街巷骨架。
長沙城圖
長沙「老九門」的盛況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甚至到了清末,為了城市發展需要,又新開了福星門、碧沙門、太平街的太平門、古潭州街口的學宮門,還有經武門。
先說一說東城門吧瀏陽門:
按照清嘉慶《善化縣誌》記載,瀏陽門曾是長沙城東進出城的重要通道,出城是長瀏古道,入城就是瀏正街,可直通城中心。
著名文史專家陳先樞介紹,清末民初時,瀏陽門內即是瀏正街,是長沙主城區,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瀏陽門外,驛道兩旁,還是荒山野嶺。
瀏陽門
照片中的瀏陽門城樓很是壯觀,為重簷歇山頂。
20世紀20年代初,瀏陽門及其城牆因修築環城馬路被拆除。
重修的瀏陽門
如今,時隔百年,從解放路與建湘路交會處往北行數十米,城牆高聳、城樓巍峨,飛簷翹角、青磚黛瓦,鬧市間,一座高約20米的巍峨城門格外引人注目,巍峨的瀏陽門城門再次重現,也讓老街韻味更加濃厚。
小吳門:
清末長沙城牆小吳門段
從小吳門進城的街道原名小吳門正街,民國時期,街道被拓寬並延伸至江邊,名稱也改為中山路。隨著環城馬路的修建,小吳門也隨之作古,只是作為一個地名存活了下來。
1949年8月3日,解放軍在長沙小吳門舉行入城儀式,分三路浩浩蕩蕩進入長沙市區
小吳門見證過長沙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1949年長沙和平解放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小吳門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浩浩蕩蕩開入長沙,長沙市民夾道歡迎、盛況空前。
小吳門的具體位置,如今已難以考證,長沙人一般習慣將建湘路北段接五一大道,直至中山路的一片地區都被籠統地叫做小吳門。
新開門:
新開門早在清末時便已廢棄,只作為一個地名存在,現在更是找不到一絲一毫歷史的痕跡。
這裡曾出土過一個宋代 「雲陽門」石刻,證明這裡在宋代時已是城門。1911年湖南新軍響應辛亥革命,從湘春門入城,赴新開門奪取軍備局,一舉成功,遂將新開門改為興漢門。
再講一講南城門:黃道門黃道門俗稱「南門口」。說起南門口,長沙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南門口從清代末期開始就一直是長沙的「貿易中心」。長沙解放時,南門口有鋪面數十家,多為茶樓、酒館、日雜、糟坊、魚肉菜擔、熟食小販。時至今日,誰人不知南門口,最地道的長沙小吃、老字號雲集,人流量大。
老南門口
嶽麓書社出版的《老照片中的長沙》曾用過一張南燻門的照片,並稱「南燻門,俗稱南門口」應該是錯誤的,史書上從沒有長沙城南門被稱為南燻門的記錄。
再說一說開了4個門的西城門們很多人有疑問,為什麼長沙城西設了這麼多城門,那是因為在舊時,沒有火車、汽車,貨物的運輸主要依靠水路。長沙城西臨湘江,大西門是西城的中心點,於是,貨運碼頭、客運碼頭相繼在其左右建立。南至小西門,北至草潮門,在沿江不到兩公裡的地段,碼頭一個挨一個。為了進出城方便,所以設置了4個城門之多。
1907年的長沙城西段城牆
朝宗門:
自古,長沙城就流傳著一句膾炙人口的傳言:「不入潮宗門,不進長沙城。」
潮宗街石碑
由朝宗門入,則為潮宗街。潮宗街西起湘江路,東止黃興北路(原北正街),是長沙城僅存的4條古麻石街之一,原長511米,今存約400米,寬9米,為舊時最寬的街道。
潮宗街原名朝宗街,臨城門朝宗門而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舊時街口聚居著許多挑河水賣的腳夫,終日街頭淌滿河水,「朝」遂演化成「潮」。
2011年萬達工地潮宗街古城牆遺蹟
潮宗街古城牆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曾被挖掘,共有兩段牆體,內側牆體屬宋元時期,外側牆體屬明清時期,兩段牆體呈現明顯的疊壓關係,其中還保留著明顯的戰爭痕跡。現場不僅發現了刻有「忠義軍」字樣的城磚,展現了抗金時期長沙保衛戰的景象,明代的城牆還有一段堆砌凌亂,應該是當時長沙在抵禦外敵入侵時,城牆被毀壞後,在倉促之中砌起來的。
大西門:
舊時又稱驛步門,地處長沙城西,下臨湘江,是長沙城西的重要通道,也是抵抗敵軍從水上進攻的要塞。
大西門
從照片上看,大西門城牆高聳,城牆上端開有一列小石門洞,是為裝置火炮對外攻擊之用。城頭上建有城樓,飛簷翹角,頗為雄偉。
由此進城,即為大西門正街,橫街則為河街。正街東西向,河街南北向,成L形。城下水面為船隻停泊之處,南來北往的商船客船多在此上下。
大西門正街和河街距碼頭最近,於是這裡就成了南北物資的集中地。正街的店鋪主要是糧食行和鹽號;河街的店鋪,主要是南食雜貨行,多在街的東邊。
建國後,長沙修五一路,大西門正街是五一路的起點。20世紀80年代,大西門河街以下河街的名稱,又陡然興起,紅火了好一陣子。
德潤門,又稱小西門:
從大西門外往南500米處為小西門。從小西門入城,便是著名的坡子街,玉和醬園、九芝堂藥號、火宮殿等老字號都在這條街上。
小西門
小西門的這張照片只拍到了門洞,拍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很珍貴但也很可惜,沒有留下全景。
小西門外風景優美,清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一書中道:「長沙小西門外,望兩岸居人,雖竹籬茅屋,皆清雅淡遠,絕無煙火氣。遠近舟楫,上者,下者,飽張帆者,泊者,理楫者,大者,小者,無不入畫。天下絕佳處也。」
小西門規劃效果圖
通貨門:
因通貨碼頭而得名,從西城通貨門進城即為通泰街,亦稱「通泰門」。
20世紀30年代的通泰門碼頭
舊時通泰街堆棧林立,是土特產貨物的著名集散地。今天的通泰街,生活氣息濃鬱,雜貨店小吃店比比皆是。
最後說一說北城門:湘春門湘春門是長沙城北靠西邊之門,也是一座古老的城門。由此進城即為北正街,出城就是碧春街。
湘春門
從湘春門這張老照片看,拱形的門洞直通城內,照片裡有很多頭戴鬥笠穿短褂短褲的人,有的推著土車,有的獨自行走。
古長沙城內南北向的大街有兩條,一為南門正街,一為北門正街。南門正街早在民國時期已修成了黃興南路,即現在的黃興路步行街。北門正街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一直保留到現在。
北正街作為老長沙北城的一條主軸,串聯了長沙舊巷的龐大系統。進入北正街,旁邊有很多網狀分支街巷,如高升門、千佛林、學宮街、通泰街、民主西街、紅牆巷、潮宗街……
一個城市的建築代表著一個城市的記憶,記載著一個城市的人世浮沉。過去的百年的時間裡,中國這個曾經沉睡的國家慢慢甦醒,社會發展極為迅速,但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還沒有來得及被保護研究,就永遠的消失了。而這些文物一旦被破壞,就永遠不可再生,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再造一座一模一樣的建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