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檢察組電視劇口碑怎麼樣(電視劇巡迴檢察組如何)
2023-09-10 05:07:29
以檢察工作為「本」
以檢察文化為「要」
以檢察宣傳為「效」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檢察機關已經樹立起檢察工作、檢察文化、檢察新聞宣傳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理念。
根深見葉茂 本固見枝榮
收穫不只在秋天,或許會是冬天。
2022年11月1日,第33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公布獲獎名單,《巡迴檢察組》榮獲優秀電視劇獎。
這部在冬天拍攝,並在冬天播出,又在冬天獲獎的電視劇,似乎和冬天有著別樣的緣分。但又與冬天不同,它是火熱的。
它有著火熱的主創團隊,用最嚴謹的態度創作更有質量的作品;它有著火熱的觀眾,播出之後大量網友在線討論;它有著火熱的情懷,公平正義貫穿全劇始終。
它的獲獎,是意外之喜,卻也是意料之中。
♪發現·從真實工作中
《巡迴檢察組》最初的名字叫作《人民的正義》,原本也並不是寫巡迴檢察工作的。
「最開始創作劇本時,還沒有巡迴檢察這項工作。」《巡迴檢察組》編劇餘飛告訴記者,2018年初,最高檢影視中心希望他可以就「刑事執行檢察」題材寫一個劇本,反映駐監檢察室檢察官的故事。
「我對這類現實主義題材的電視劇十分感興趣,就答應下來。結果到了2018年5月份,最高檢創設了巡迴檢察制度,最高檢方面就提示我,建議在劇本中體現巡迴檢察元素,以免電視劇播出後與實際情況不符。」餘飛說,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他深入了解了巡迴檢察制度的背景和內容,頓感這一制度會在影視劇創作中「很有戲」。
於是,餘飛重新調整劇本,將只寫駐監檢察室故事改成寫巡迴檢察與駐監檢察室相結合的故事,並以巡迴檢察為主。
而這部劇最終改名為《巡迴檢察組》,也經歷了數輪頭腦風暴。「最初的名字是《人民的正義》,這是一個很藝術化的名字,但是總感覺會讓人聯想到《人民的名義》,然而,這是兩部主題完全不同的電視劇,它不是《人民的名義》的續集或姊妹篇。」最高檢新聞辦文化工作處處長劉德茂告訴記者,其間,僅是為了這部劇的名字,就經歷了幾個來回。
有人提議,不如叫《巡迴檢察官》吧,然而,檢察機關內並沒有這種稱謂。還有人提議乾脆就叫《巡迴檢察》,但貌似又有點「大」。後來,曾創作《重案六組3》《重案六組4》的餘飛說,加個「組」呢,改叫《巡迴檢察組》。
最終,這一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這部劇的名字被敲定為《巡迴檢察組》。
一項新制度,能讓文藝創作者為其「量身打造」一個劇本,可見這一制度的生命力。但這也對餘飛提出更大挑戰:作為檢察工作「門外漢」,如何寫好這分外「專業」的劇本呢?
採風,到檢察院去,到監獄去。前前後後,劇本創作團隊多次實地採訪檢察官、監獄民警等人。通過採訪,他們積累了大量素材,並將這些素材運用到劇本創作中。比如,採訪中發現很多檢察官在生活中是很幽默的,這種幽默感自然地就體現到了劇中檢察官的身上。
然後,我們就在劇中看到了這樣的臺詞:
馮森問羅欣然:「小羅,你是不是特煩我呀?」
羅欣然回答:「還好吧。」
馮森哈哈大笑:「『還好吧』就是特煩啊,對自己的領導,一般這種問題都矢口否認說『不煩、不煩、不煩』,你這『還好吧』就是煩透了。」
正是如此生動而又細膩的刻畫,才讓劇中人物形象立起來了,也讓觀眾追劇停不下來。據說,《巡迴檢察組》剛開播時,很多檢察人並沒有看,但慢慢發現身邊的家人都在追劇,還追得津津有味,忍不住自己也坐下來看,原來真不錯。
最初的不看,或許是害怕不真實,害怕距離自己的日常工作有點遠。後來加入追劇大軍,是因為在劇中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鳴,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表達·在藝術創作中
曾有一位退休的檢察官和記者聊天時,談到《巡迴檢察組》。在他得知記者還沒有看這部劇時,他認真地說:「我建議你去看看,我周圍的鄰居都在看。過去很多人不知道檢察院是做什麼的,現在都能知道檢察院的一項職能是對監獄執法活動進行監督,這是檢察宣傳工作的進步。」
一部劇,贏得業內外的共同好評,是不易的。而這份不易,更多源自主創團隊的堅持和精益求精。
「檢察工作是座『富礦』,檢察題材文藝作品大有可為。如何為?我們的想法很簡單,就要找好的編劇、導演,從而創作出好的作品。」最高檢影視中心專職副主任範子文告訴記者,實踐是創作的源泉,但創作遠不止於實踐,好的主創團隊更能創作出有態度的作品。
《巡迴檢察組》的總製片人李學政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拍攝後期的某一天,凌晨兩點左右,李學政的手機響了,該劇導演李路打來電話,說趕緊到劇組來,出大事了。李學政嚇了一跳,連忙趕去劇組。到了之後,李路明確表示,需要改劇本,否則這部劇會爛尾的。隨後,李學政就給餘飛打電話。第二天,餘飛就帶著行李趕到了劇組。
「李路導演的責任心、大局觀、判斷力是非常強的。拍攝時,他是一心撲在創作上,對作品有著異常嚴謹的態度。餘飛老師同樣厲害,在那樣緊張的拍攝過程中,他扛住了壓力,創作出了讓人滿意的大結局,達到了我們的預期目標。」李學政說,正是有了主創團隊的不將就、不湊合,才有了這部優秀電視劇的誕生。
「最開始我們就講,決不能把這部劇當作一部普通電視劇來做,而要做成一部有文化、有態度的電視劇。」李路說,這樣的要求不是突發奇想,而是一以貫之,在拍攝《人民的名義》時,就是這麼要求的。
幾年前,《人民的名義》火爆網絡,收視率和口碑實現「雙豐收」。作為導演的李路,也從這部劇中得到啟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視劇,既要按照生活的本來面貌反映現實,又要以一定的藝術表現形式將作品的情懷和意圖進行表達。
從而,我們在《巡迴檢察組》中看到了馮森作為巡迴檢察組組長,在監獄的走訪觀察中,發現了很多監控盲區和管理漏洞,並逐條羅列出來要求監獄完成整改。這是現實中的巡迴檢察組走進了電視劇。
我們也看到馮森從代號「九轉肥腸」的大背頭臥底,轉變為穿著制服的巡迴檢察組組長;胡雪娥從送假錦旗的申冤人,轉變為送真錦旗的罪犯家屬。這是電視劇對人物形象的藝術表達。
表達,不僅需要藝術,同樣需要專業。北京市團河地區檢察院分黨組成員、副檢察長溫軍全程擔任《巡迴檢察組》的檢察顧問。
「我主要是做一些專業上的把關,保證電視劇不出專業性的問題。」溫軍舉例說,小到劇中人物的稱謂,大到劇中專項工作部署時領導的講話,他都會全面仔細審查把關,如果發現不合適的地方,會及時指出並修改。
指導涉檢題材的影視創作是最高檢新聞辦文化工作處承擔的職責之一。「檢察文藝作品應當對檢察改革和檢察事業發展有深刻思考、深度體現。檢察題材的影視創作尤其要唱響主旋律,傳遞真善美,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劉德茂說,《巡迴檢察組》成為伴隨檢察改革步伐,見證檢察事業發展的業內頭部大劇,從創意策劃到項目協調推進,他們全程跟蹤保障,確保了故事內容、情節設計、人物形象耐得住看、經得住評,最終喜獲國家級大獎,令人欣慰。
♪導向·以人民為中心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黨的二十大報告專章部署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也讓更多文藝工作者不斷思考: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歸根結底,文藝作品是面向人民群眾的,創作人民群眾想看、愛看的作品更為重要。
在很多人眼中,檢察題材的影視劇偏冷門,擔心人民群眾不願看。但文藝評論家李星文對此有著不同的見解。「我不太同意檢察題材文藝作品偏冷門這個說法,通過《人民的名義》《巡迴檢察組》的熱播就能看出,它並不冷門。」李星文進一步解釋,《人民的名義》聚焦反腐,《巡迴檢察組》呈現新時代巡迴檢察工作,它們都共同彰顯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公平正義難道不是最熱門的題材嗎?這不是人民群眾最熱切的期盼嗎?
「我們希望將這部劇打造成打動人、感動人、溫暖人的好劇,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能對我國的法治建設更加充滿信心。」李路不斷強調,電視劇不僅僅是電視劇,也是文化宣傳的重要窗口,《巡迴檢察組》的熱播,就是一次成功的法治文化宣傳教育。
據說,在某省的一次檢察開放日活動中,一位小朋友告訴檢察官,自己是在看了《巡迴檢察組》之後,專門央求家長陪同他參觀檢察院,他想看看真實的檢察官是不是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會破案,會抓壞人。
這部劇的影響力不僅體現在普通觀眾身上,也體現在檢察機關內部。據說,在一次全國範圍的檢察工作會議上,一位最高檢領導高聲對參會人員說:「你們回去都看看,管轄範圍內,有沒有《巡迴檢察組》電視劇中老太太胡雪娥那樣的冤情?」
數據顯示,自2019年監獄巡迴檢察全面鋪開,到2021年底,全國開展巡迴檢察總共有4000餘次,發現監獄問題3.2萬餘個,通過提出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意見等方式,監督糾正2.6萬餘個。
劇中,政法機關刀刃向內、嚴查腐敗、糾正冤錯案件,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得淋漓盡致。
劇外,檢察機關堅持以法治思想為指導,不斷自我審視:胡雪娥式的「呼喊」還有沒有?並通過一系列工作舉措和辦案數據,守住人民的正義。
♪力量·讓法治成為信仰
胡雪娥的扮演者宋春麗至今記得《巡迴檢察組》中的一組臺詞:「人民的正義,是『每一個我』的公平,但絕不是『每一個我』都能制定的標準,如果『每一個我』都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追求正義,那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正義可言。」
她說,《巡迴檢察組》這部劇有一個最大強項就是普法,觀眾在追劇時會不知不覺間掌握一些法律知識,提升法律意識。
于和偉對此深有同感。《巡迴檢察組》播出後,他收到網友私信:「因為馮森這個角色,讓我萌發了成為一名檢察官的想法。」
「通過這次演繹,我能感覺到,檢察官是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正義感,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因為這一次演繹,于和偉對檢察官職業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檢察題材的文藝作品應當有著天然的使命,讓法治成為全社會的共同信仰。」劉德茂認為,檢察影視創作要以檢察業務為根,要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法治建設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新需求,需要創作出讓人民群眾更加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
「新時代檢察工作不斷創新發展,也給檢察影視劇創作提供了豐富的靈感,目前我們有包括《完美證據》《公共利益》等一批檢察題材的影視作品在抓緊推進。」範子文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小目標」,獲得「飛天獎」和「金雞獎」,如今「飛天獎」已經捧回來了,接下來要向「金雞獎」發力。
以檢察工作為「本」,以檢察文化為「要」,以檢察宣傳為「效」,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檢察機關已經樹立起檢察工作、檢察文化、檢察新聞宣傳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理念。固「本」強基,持「要」圖強,重「效」求實,過去,檢察題材文藝作品已經在文藝創作的長河中激起浪花朵朵,未來,更值得期待。
打造檢察文藝精品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最高人民檢察院新聞辦
文化工作處處長劉德茂、副處長孔瑋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檢察題材電視劇《巡迴檢察組》自湖南衛視、優酷視頻平臺首播後,全網熱搜熱榜不間斷,收視率屢創新高,引發追劇熱潮,成為「現象級」檢察影視劇。近日,《巡迴檢察組》榮獲第33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第31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提名獎等大獎,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檢察文化建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就。
巡迴檢察工作是最高檢黨組著眼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出發,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電視劇《巡迴檢察組》以黨中央部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為背景,以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為主線,緊緊圍繞實現人民的正義這個主題,藝術呈現了依法治國徵程中的司法進步,生動展現了巡迴檢察工作的全貌,體現了新時代檢察官忠誠履職、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定決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現實主義力作。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軍充分肯定了電視劇《巡迴檢察組》所取得的成績,盛讚該劇以真情實感的劇情生動詮釋了法治思想,生動詮釋了司法檢察辦案的政治、社會、法治三個效果的統一,生動詮釋了檢察官的憲法職責。
時間是最偉大的書寫者。檢察機關成立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一批又一批檢察影視作品書寫傳奇,創造榮光。縱觀檢察題材影視劇,從《國家公訴》到《人民檢察官》,從《守望正義》到《人民的名義》,檢察題材影視作品始終堅持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結合,唱響主旋律、傳遞正能量,讓檢察好故事破層出圈「飛入尋常百姓家」,展現新時代檢察官忠誠奉獻的「底色」、專業精進的「亮色」。檢察題材電視劇《巡迴檢察組》深深紮根時代的土壤,從檢察「富礦」中汲取營養,結出了累累碩果,續寫檢察影視作品創作新輝煌。
這是學習宣傳貫徹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明確了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巡迴檢察組》以法治思想指導檢察影視創作,通過生動講述信仰正義、維護正義、追求正義的劇情故事,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推動法治思想廣泛深入人心。巡迴檢察組組長、檢察官馮森,面對妻子被害的遭遇,堅守法律的底線紅線,忍住悲痛,扛著憤怒,通過長達10年的努力搜集線索、偵破案件,通過法治程序和法治方式將犯罪者繩之以法,馮森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用法治方式去維護公平正義。
這是展現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全面勝利的生動實踐。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在《巡迴檢察組》引人入勝的劇情中,政法機關依法嚴懲了一批黑惡勢力,深挖查處了一批「保護傘」,突出反映了黨中央有黑必掃、除惡務盡的堅定決心和頑強定力,極大鼓舞了人民群眾同黑惡勢力作鬥爭的信心。劇中以首富黃雨虹為首的黑惡勢力,為幫助正在監獄服刑的兒子黃四海減刑,喪心病狂地妄圖拉省委政法委書記張友成下水不成後,千方百計尋找「保護傘」,拉攏主管此事的武強副檢察長為黃四海立功減刑,最終黃雨虹、武強受到嚴懲,彰顯了「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的辦案理念。
這是展示「四大檢察」「十大業務」檢察工作新格局的生動實踐。進入新時代,檢察機關完成了「四大檢察」「十大業務」的布局,改進了刑罰執行監督方式,對提升監獄檢察工作整體質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巡迴檢察組》作為檢察工作「科普」劇,全面展現了檢察機關堅持巡迴檢察與派駐檢察緊密結合,切實提高監獄檢察質量和效果,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執法司法機關的政治使命和法律責任。罪犯沈廣軍為了誣陷獄警鄭銳,將事先自傷造成的骨折說成是鄭銳毆打所致,監獄決定進行立案調查。監獄長陳詠找到已升任副檢察長的原駐監檢察室主任熊紹峰,請求通融,為了不影響監獄參加評優表彰,先不要上報。熊紹峰礙於情面暗示主持工作的副監獄長可以延緩上報,但巡迴檢察組組長馮森表示要立即立案展開調查,充分展現出巡迴檢察彌補了制度漏洞,有效避免了駐監檢察「因熟生腐、因熟生懶」的問題。
這是以人民為中心不斷豐富檢察優質產品供給的生動實踐。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巡迴檢察組》創作團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檢察工作開展創作,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展現了當下社會人生百態,思想上有震撼、藝術上有品位、市場上受歡迎,最主要的是帶著使命情懷去創作,滿足了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故事從胡雪娥送錦旗開始,到胡雪娥再送錦旗結束。從電視劇一開始胡雪娥為了給兒子討回公道,用雙層錦旗,在各大媒體和領導面前,用盡手段大鬧「十大法治人物」評選現場,錦旗上寫的是:「貪贓枉法 狗吃良心」,到大結局真相大白,胡雪娥在大兒子沈廣順的攙扶下送的錦旗上寫著:「贈東川省政法系統所有幹部:人民的正義」,可以看出胡雪娥的呼喊其實就是人民的心聲,冤假錯案的糾正體現的就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檢察官辦案要努力實現政治效果、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
這是檢察機關切實擔負起全面從嚴管黨治檢的政治責任的生動實踐。檢察機關是政治機關,要對黨絕對忠誠。必須以從嚴懲處確保「不敢腐」,以狠抓制度落實確保「不能腐」,以深化黨史學習教育確保「不想腐」,堅決打好刀刃向內、正風肅紀的攻堅戰。《巡迴檢察組》的開始,正是因為一起冤案。也正是這起冤案,深挖出了潛藏在檢察隊伍中幹預司法、插手案件處理、充當司法掮客的「蛀蟲」。這些「害群之馬」,導致了老百姓求告無門,放棄正常的申訴途徑,反而去向掮客、詐騙犯尋求幫助。檢察官馮森高呼「捨得一身剮,才敢幹政法」,而武強在「金錢」的誘惑下裹足不前,一步步淪為了名利下的傀儡、欲望下的囚徒,成為黑惡勢力「保護傘」「甩棍」。這警示著每一個檢察人員要守住自己的底線和操守,才能堅守住人民的正義,才能真正讓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作品。《巡迴檢察組》的熱播為檢察文化建設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我們要再接再厲,踔厲奮發、開拓進取,持之以恆鑄文化之魂、強文化之基、興文化之業,努力創作推出更多的新時代檢察精品之作,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文化的力量
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檢察院吳柳昀
《巡迴檢察組》之所以吸引我,一則與自己職業息息相關,二則對「劉皇叔」于和偉的偶像光環有些許期待。整部劇看下來,常常為揪心的案情捏一把汗,更為敬業的檢察官熱淚盈眶。平心而論,這是一部集時代價值和藝術價值於一體的精品。雖已時隔一年,但劇中「為子申冤」的母親胡雪娥、熱愛網絡普法的「網紅」檢察官熊紹峰……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鮮活角色仿佛就在眼前。
最打動我的,當屬于和偉塑造的檢察官馮森,他既表現出檢察官應有的忠誠、乾淨、擔當,又通過種種創新性辦案方式展現出令人折服的履職智慧。作為一名資深檢察官,馮森面對的是盤根錯節的「高牆內腐」,但他始終毫不畏懼,衝鋒在前。為接近真相,馮森沒有選擇單刀直入著手辦案,而是另闢蹊徑,化身「江湖混混」接觸胡雪娥,用一種獨特的「微服私訪」的方式探聽最真實的聲音,掌握了旁人難以察覺的線索,引出一連串的案中案。
正如馮森那句經典臺詞:「捨得一身剮,才能干政法。」政法工作離不了與社會的對立面打交道,沒有捨我其誰的氣概涉險灘、破堅冰、奪隘口,又怎能扛起法律監督的重任?
從馮森角色中可以發現,檢察官不僅要精通法律知識,更要有「求極致」的精神,有底氣跟每一個案件「較真碰硬」,善於在司法辦案中發現法律監督的線索和問題,這樣才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法律權威。
《巡迴檢察組》的熱播和取得的成績,向我們傳遞了一個重要信號:優秀的檢察文化產品是實現檢察工作政治、法律、社會效果有機統一最直接的媒介,是向人民群眾傳遞檢察工作司法溫度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印證了最高檢黨組多次強調的「三位一體」理念:「本在檢察工作,要在檢察文化,效在新聞宣傳。」唯有精準找到人民群眾在生活中的痛點、難點和堵點,說群眾願意聽的話,寫群眾願意看的內容,出群眾願意看的作品,才能起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良好宣傳效果。
讓檢察宣傳產品一飛沖天
湖北省宜昌市檢察院譚曉禹
《巡迴檢察組》喜獲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檢察宣傳產品榮膺中國電視劇最高「政府獎」,是檢察工作破層出圈的驚喜,更是檢察宣傳的勝利。
《巡迴檢察組》匠心獨運、爆款出圈、摘得桂冠,在給予掌聲的同時,帶給檢察宣傳幹警更多生動且深刻的思考:如何讓檢察宣傳好產品「一飛沖天」?
讓檢察宣傳好產品「接地氣」。人民始終是文化的主體。讓來自人民的作品走向人民,富有信仰的內容價值才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單從這部劇本身來看,算是「行業劇」門類,最終斬獲飛天獎「生活·故事」主題優秀電視劇獎,說明該劇不僅以檢察官馮森、羅欣然為主線,首次生動呈現新時代監獄派駐檢察、巡迴檢察工作,更在故事延展中飽含人民的悲歡離合、情懷熱望和關切呼聲。
該劇開篇就從東川省「十大法治人物」表彰大會上「九三零殺人案」罪犯家屬胡雪娥突然當眾申冤,剛剛履新的省委政法委書記張友成頂住重重壓力,委派檢察官馮森作為省檢察院巡迴檢察組組長深入東川省第一監獄重新調查,最終將罪犯繩之以法的故事開始說起……辦案辦的是別人的人生,更是自己的人生,再小的案件,也是民生。正如導演所說,這些作品「獻給奮力拼搏嚮往美好的每一個人。」感恩人民,飽有情懷,方得始終。
讓檢察宣傳好產品「傳得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傳播,才能收穫好的宣傳效果。該劇邀請于和偉、韓雪、宋春麗等實力派演員參演,「老戲骨」們的生動演繹,讓該劇更好收穫粉絲關注和流量加持。當然內容才是王道,現實主義敘事上巧妙加入懸疑推理,讓觀眾「拆盲盒」一樣去跟進案件進展,播出後叫好又叫座。
讓檢察宣傳好產品「留得下」。好作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和口碑的評判。該劇集中反映了司法改革進程中檢察機關開展監獄巡迴檢察制度實踐的新成效,體現了新時代檢察官忠實履行職責使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堅定決心,同時也塑造了公安幹警、監獄民警等高素質政法隊伍群像,是一部以實際行動向建黨100周年獻禮的檢察影視產品,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許。雖然劇情已落幕,但公平正義之聲仍在心中久久迴響。
宣傳不是一陣風,留有回甘是最高境界。該劇首播雖然距今已經近兩年時間,可網絡上的討論熱度遲遲未減,經典臺詞更是深入人心。劇中的辦案故事已結局,但劇外鮮活的檢察故事正在發生。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徵程上,自有檢察宣傳人的使命與擔當。
文學的金礦
重慶市檢察院李立峰
一場發端於檢察內部的改革,如何讓社會各界充分感知?答案一是宣傳,二是文化。通過宣傳產品、文藝產品,讓檢察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從而感知到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巡迴檢察組》以黨中央統一部署的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為背景,聚焦刑事執行檢察特別是巡迴檢察工作,緊扣時代脈搏,緊扣民生關切,藝術地呈現了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司法進步和法治力量。
新時代的檢察機關,經歷了重塑性改革,建立了「四大檢察」「十大業務」的架構,其中很多職能是新賦予的。比如公益訴訟檢察,從全面推開至今,不過五年多的光景。巡迴檢察制度的誕生,也不過四年多光景。越是新的,越是一張白紙,越容易繪就美好藍圖,越能夠描繪美麗畫卷。包括巡迴檢察在內的新部署,既是法律監督的熱土,更是司法改革的潮頭。
《巡迴檢察組》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改革,通過可視化的語言,生動再現了監獄派駐檢察與巡迴檢察的真實場景。通過電視劇這種喜聞樂見的方式,讓老百姓感知到巡迴檢察制度建立後法律監督理念、監督重點、監督效果的改變,感知到司法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感知公平正義就在身邊。法律必須被信仰,人民心中的正義,才是真正的正義。
《巡迴檢察組》播放兩年了,檢察官馮森、羅欣然,服刑人員米振東、黃四海,個性鮮明的角色,跌宕起伏的情節,鬥智鬥勇的場面,依然清晰地浮現在腦海。好作品自帶光環,好作品生命長青,好作品擁有戰勝時光的密碼,好作品擁有跨越圈層的受眾。
檢察是宣傳的富礦,是文學的金礦。在幹好檢察工作的基礎上,如果能夠把文學運用得當,檢察宣傳將駛入一個全新的天地,檢察工作將邁上一個新臺階。這些年,多少人正是通過《人民的名義》《巡迴檢察組》知道的檢察院、熟悉的檢察官,進而對檢察工作產生好感、給予好評,可見宣傳的作用有多大,文化的力量有多強。
文藝作品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滋潤著我們的心靈,塑造著我們的認知,溫潤著我們的氣質。檢察官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更是美好生活的守護者。回應群眾關切,滿足群眾需求,增強群眾安全,創造更多類似《巡迴檢察組》的法治產品,讓法治成果惠及千家萬戶,責無旁貸,大有可為。
來源:檢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