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召南全篇(詩經二南之召南)
2023-09-09 21:34:26 1
詩經國風召南全篇?何彼襛矣唐棣之華曷不肅雝?王姬之車,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於詩經國風召南全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詩經國風召南全篇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
曷不肅雝?王姬之車。
何彼襛矣!華如桃李。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
其釣維何?維絲伊緡。
齊侯之子,平王之孫。
❀釋文
1. 襛:讀nóng。從衤從農。「農」,耕也。因為幹的是修理地球的事,需要付出極為艱辛的勞動和極大的耐心,所以凡以農取義的字皆與農事、厚重等義有關。「衤」,代表服裝。所以,合起來「襛」字是衣物布料裡三層、外三層,頗為厚重、莊重、隆重之意。具體到本篇,頭一個「襛」字修飾的應是「華蓋」。所謂「華蓋」,即帝王或貴官車上的傘蓋。《漢書·王莽傳下》:「莽乃造華蓋九重,高八丈一尺,金瑵羽葆。」 晉·崔豹 《古今注·輿服》:「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華蓋」如此繁複精美,當然當得一「襛」字。故用一樹 「唐棣之華」來呼應它。所以,第一段第一句乃修飾「華蓋」語,說的是新郎官頭頂所張之傘;第一段第二句的「王姬之車」則是對新娘子婚車的描述。本篇第二個「襛」見於第二段,修飾的應是這一對新人身上的婚服。此即為盛裝、正裝,適用於像婚慶這樣的重大場合。故用「華若桃李」來呼應它:「桃」隱喻的是新娘(見《詩經·周南·桃夭》);「李」隱喻的是新郎。故「平王之孫」是指新娘的身份為平王的孫輩,當然坐得起「王姬之車」;「齊侯之子」是指新郎的身份為齊侯的兒子,當然用得起王侯的九重華蓋。顯然,正因為他們「華如桃李」,自身的外在形象在那兒擺著呢,所以儘管「華蓋」、「王姬之車」讓人驚嘆,這一對璧人給人的印象卻更為驚豔,再加以他們擁有高貴的出身,這一切讓圍觀者無不嘆服:他們的婚禮上一個張著「華蓋」,一個坐著「王姬之車」,實在是太般配了,真是一點兒都不過分!
2. 何彼襛矣:怎麼那麼華美啊!
3. 唐棣:「唐」,甲骨文從口(表示氣度、容量)從庚(鍾玲類樂器)。如果我們聯想一下鐘體的外形,我們就能體會到「唐」描述的其實是像洪鐘大呂那樣的雍容氣度。 「棣」,從木從隸。「隸」有修治之意。故「棣」乃是指高大整齊的樹木。因此,綜合來看,「唐棣」是指樹身高大筆直、無枝丫分叉,樹頂類似鐘體樣的這麼一株高樹。在本篇則是用來比喻張在新郎頭頂的華蓋傘。
4. 唐棣之華:唐棣樹的花朵。「華」,同花。用以形容華蓋的雍容華貴。
5. 曷不:豈不……。「曷」,表示反問,相當於「豈,難道」。
6. 肅雝:「肅」,莊重、威嚴;清淨、安靜。「雝」,讀yōng。從邕從隹。「邕」,本義為被水環繞的都邑。凡從「邕」取義的字皆與積水、環繞等義有關。「隹」,甲骨文像跳躍的鳥雀形。正如我們在《關雎》中分析的那樣,「隹」往往指雄鳥。因此,「雝」是指禽鳥相鬥時羽毛奓開的樣子。羽毛根根直立,環護在身體四周,是一種戰鬥姿態,也用於恐嚇對方。因此,「肅雝」是用來形容環護在「王姬之車」周圍的衛兵的。他們一個個神情緊張,目光犀利,劍拔弩張,如臨大敵。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他們要保護的車駕實在非同小可,那可是大王的愛妃的座駕呀!也就是說,出嫁女子的婚車可不是一般的婚車,那是王妃為表示重視而派出的自己的全部儀仗和衛隊。你說隆重不隆重?
7. 平王之孫,齊侯之子:是說新娘子和新郎官兒的身份。她是周平王的孫輩,他是齊侯的親兒子。否則怎麼能動用到華蓋和王妃的車駕?
8. 其釣維何:意謂:他們釣魚用什麼線? 這是一句隱語,是說:他們各自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能吸引住對方(釣),使對方心滿意足、青睞有加呢?下一句回答了:維絲伊緡。即:女方看中了對方的財富;男方看中了對方血統的高貴。可見,這是一對強強聯手的婚姻,他們的聯姻主要是基於利益而不是感情。
9. 維絲伊緡:「維」,體現的是前者與後者之間的特定聯繫,用在此處表示回答前面的問題。「伊」,甲骨文從人從尹(手執針),會治病救人之意。猶「是」也。即:不使犯錯誤也。故凡言「伊」字,必有怵然而惕、如芒在背之感。故「伊」常用作「他」或「她」,專指兩口子中的另一半。是指能夠對自己勸導規誡的那一個。是與自己專唱對手戲的那一個。此即所謂的「小冤家」。其文化背景可參見《江有汜》篇。「緡」,從糹從昬。「昬」乃「昏」的異體。有「模糊」、「混亂」等義。《說文》:「緡,釣魚繳也。」就是釣魚用的繩子。古代也常用指粗粗拉拉的用以串錢的麻繩。
「維絲伊緡」,這四個字什麼意思呢?其實是在說:他們倆靠什麼(維)釣魚呢?一個用絲(維絲),另一個(伊)用串錢的繩子(維緡)。啥意思呢?古代絲織品是很昂貴的,故「絲」代表身份的高貴;而「緡」是串錢的繩子,是財大氣粗的象徵。「絲」和「緡」能用來釣魚嗎?當然不能。因為前者太細而後者又太粗。但這並不在本篇討論範圍之列,因為這只是隱語,當然不能實打實地細究。那誰用「絲」誰用「緡」呢?當然是「平王之孫」用絲,「齊侯之子」用緡了。齊侯固然是一方諸侯,可比起平王來照例不能同日而語,在人們眼裡充其量也不過是個土財主、暴發戶罷了。更何況齊侯先是姜氏後是田氏,在血統上較周王姬氏更是不止低了一等呢?另外,我們當然也知道,歷史上齊國素來是以富有聞名列國的。所以,女方高貴,男方富有,這是本句透露給我們的信息。
❀總結
本篇是以圍觀者的視角,採用由遠及近的手法描寫的一樁盛大奢華的政治聯姻。
第一段說的是老百姓看著遠遠過來一頂花團錦簇的華蓋,後面又緊跟著一輛護衛森嚴的王姬之車,讚嘆之餘不由心中納罕:這一對新人是誰呀?怎麼敢用這麼高規格的儀仗呢?
第二段說的是走到跟前一看,不由驚嘆:哇,好一對璧人!真是郎才女貌、豔若桃李!自有一種天然富貴的氣象。他們到底是誰呢?(開始竊竊私語,交頭接耳)哇,原來女方是平王的孫女,男方是齊侯的公子。怪不得,怪不得!用這麼高規格的儀仗實在不過分吶!
第三段說的是坊間八卦。老百姓開始討論,他們憑什麼能相互勾住對方呢?(注意:「其釣維何」含有譏諷、不懷好意的味道。百姓不說小兩口彼此「吸引」,而說他們是像釣魚似的相互勾引,人們的羨慕嫉妒恨可見一斑)。有好事者回答:他們一個用絲,一個用串錢繩唄! 這一幽默的回答立刻博得了全場鬨笑,老百姓可憐的嫉妒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老百姓的非議僅僅是因為嫉妒心在作怪嗎?當然不止如此。本段尾句又重複曰「齊侯之子,平王之孫」,較上一段它們出現時的語氣又有不同。在上一段它們交代了這一對新人的身份,含有豔羨的味道,在本段則完全相反。在世人眼裡,一個是王室公主,一個是未來的諸侯,得有多少人追求啊,想要什麼樣的幸福得不到呢?可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居然也跟普通人一樣光想著攀高枝,不惜使出渾身解數去勾引對方,一個為名,一個為利,你說可憐不可憐?這怎麼能讓人不心生鄙夷呢?所以「齊侯之子,平王之孫」一句滿含著不屑:他們可是齊侯的兒子、平王的孫女啊! 使前面對「齊侯之子,平王之孫」一切華章重彩的描寫到這裡成為鋪墊,猶如一下剝去了他們的華麗外衣,將他們內在的貪婪庸俗暴露在了世人面前,從而極大地增強了諷刺效果。這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了作者使用「襛」字的深意:「襛」代表了外在衣物的華美,並不代表內心的高貴典雅!所以,回頭再想,第一段中的第一句就具有了反諷效果,讓人們意識到這個新郎官不過是個「繡花枕頭一包草」。同樣,第一段中的第二句中的「肅雝」二字(曷不肅雝?)蘊含的莊重威嚴在此也具有了反諷效果,讓人們質疑起新娘子的品行來。比如:輕浮、放縱甚至淫蕩。
那麼在《召南》這一齣戲劇裡,本篇是什麼用意呢?應該肯定的是,本篇是承上篇《野有死麕》來的,仍是男子對女子說的話。在上篇他為自己勾勒出了一個美好的前景,說與女子分手後自己很快便能輕易地收穫美妙真誠的愛情。那麼自己的前女友呢?他當然不會吝惜送上自己的祝福。他說她一定也會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愛人的。這麼看來,男子似乎很有風度呢!真的是這樣嗎?如果聯繫我們上面分析的內容來看,似乎男子應該暗含著嘲諷在內。但如果我們重讀《羔羊》一篇,我們就能體會到,儘管本篇就其原始含義而言是一篇政治諷刺詩,但具體到男子引用它的用意,或許還真是發自內心的祝福,希望他們一個是「齊侯之子」,一個是「平王之孫」,天作佳合,幸福到老!為什麼這麼說呢?在《羔羊》一篇中,男子同樣對女子給予了祝福,說希望她能早日找到自己的如意郎君。可那是怎樣的祝福啊!在男子口中,女子未來的愛人被描述的像豬一樣不堪。這充分證明了男子說那番話時是十分痛心和滿懷醋意的,說明當時他對面前的女子還抱有幻想,還割捨不下,他還在愛著她。可現如今呢?他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跟她真的不合適。不僅僅是因為財富和地位的差距,更是因為兩個人在思想觀念上有著本質的不同。他已經對她再沒有一絲留戀。俗話說:好合好散。既然已經釋懷,他又何必在分手時不大大方方地給予對方以祝福反而惡語相傷呢?
❀譯文
怎麼那麼華美啊,好像一樹唐棣花!
怎麼能不莊重啊,王姬之車排場大!
怎麼那麼豔麗啊,好像桃李發兩枝!
那是平王乖孫女,那是齊侯好兒子!
他們「釣魚」用什麼?蠶絲和著串錢繩。
那可是齊侯好兒子,那可是平王乖孫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