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群演為什麼起這麼早(離明星最近的人)
2023-09-09 22:38:56
橫店是個江湖。
一年四季,形形色色的戲和人來到這江南小鎮上,聚了又散,散了又聚。過去二十年中,這個30多平方公裡的影視城逐漸衍生出特殊群體,常年穩定在兩三萬人。他們整日在劇組間穿梭,尋找機會。運氣好時,一星期換好幾身不同年代的服裝,有時臉上抹著仿重傷的塗料,有時粘清朝發套,或戴個魔界面具。
他們被人叫路人甲、龍套、群眾演員。
但靠當群演謀生,日子相當難過。收入微薄、身心疲累,很難得到親友認可。即便被取景框捕捉到了,熒幕上也常只剩模糊的影子。新鮮感消退得相當快。大多數人呆上兩三個月就會離開。明星夢,那最多是夜深人靜時偷偷划過腦海的念頭。
而有幾千老 「橫漂」,卻在西瓜視頻上為生活開闢了一種新可能。他們拿起手機,對準自己,找到了成為主角的鏡頭。
1 從「活道具」到「大俠」在橫店,一個普通群演的基本工資是120元/天,演員工會抽取10%,到手108元。有時會多給10到20元,比如早起、淋雨、高溫、化重傷妝、躺屍。
群演有等級之分。形象好的,可以露全臉,被稱作「前景」,16小時能賺220元。「特約」群演工資更高,但要形象好,有一點表演能力的,會被分到幾句臺詞。
四年前,十三哥對群演沒有概念。這個湖南岳陽的小夥子因為做生意虧了錢,來到橫店另謀生路。他當時想法簡單,「拍拍戲,看看大明星, 混混生活,消磨一下時間」。
在《巴清傳》劇組,十三哥曾飾演僕人,和範冰冰肩並肩站了一下午。看明星是做群演少數的「福利」之一。起初他還會激動,很快「看多了,就沒意思了」。
相比漂亮臉蛋,十三哥印象更深的是明星在片場的排場。「一線明星三四個助理,拿著蒲扇扇風,還有大個兒保鏢在邊上。劇組全部到位了,道具安排好了,人全部站好,他們才會上來。」十三哥說。
他沒受過表演訓練,口音重,長相一般,這意味著他不會被選為「前景「,特約更不可能。頭半年,十三哥每月只有一半時間能接到戲,月收入1500。
當時,他認識最拼的群演,一個組接一個組地跟,連續幾天不睡是常有的事,幾乎「不要命」地幹,也不過拿到四千左右。
跟《巴清傳》時,37、38度的高溫天氣下,十三哥身穿五六層、重達二十斤的太監戲服,站了七八個小時。休息時,十三哥弄歪了鐵絲網撐起的太監帽,回收戲服時,道具老師讓他賠400塊錢。領隊費了好大一番功夫將帽子復原,才幫他免掉這筆賠款。
刨去房租、話費等必須開銷,十三哥意識到,只靠群演的收入,自己活不下去。為了改善生活,他想過送外賣,但因捨不得花錢買電動車作罷。
2017年,十三哥在片場時看到很多群演都拿手機拍視頻。他聽說,發一條視頻發到平臺上,有人看就有收入,從幾塊到上百元不等。十三哥註冊了帳號:「橫店龍套影視演員」,也拍起了視頻。
十三哥沒和大多數人一樣拍明星,他把手機對準了和自己一樣的片場小人物,分享拍戲時的趣事、在橫店生存的酸甜苦辣。
在西瓜視頻上,十三哥有一條播放量超高的作品,記錄了戰爭劇的拍攝現場——
群演站們成兩排,端著道具長槍,一邊射擊一邊變陣,認真又投入。但失去了音效和機位加持,這場偷拍的、伴著執行導演高喊「走位!走位」的激烈「槍戰」,令人發笑。
十三哥的不少視頻也表現出尖銳性。炎熱夏日,一位群演為了躲開毒辣的陽光,睡在了房車底下。房車裡,明星們正吹著空調。令人唏噓的對比。
如今,十三哥在西瓜視頻上發布了2300多個作品,被 130多萬人關注。三年多裡,他堅持每天兩次更新,從未中斷。他的視頻提供了某種近距離、真實觀察影視行業的角度。
後來,十三哥的視頻裡出現了固定的人物,粉絲們最熟悉的是十三哥的妻子米飯妹。三年的視頻,記錄下兩口子生活,小到日常拌嘴,大到回老家領證買房。還有三萬哥、馬老闆…… 性格、口音、長相各有特色,這些人相聚在十三哥的鏡頭裡,一起咂摸群演生活的五味雜陳。
十三哥已經有陣子沒去劇組報名了,拍視頻為他帶來每月數萬元的收入,漸漸成了主業。每當群演朋友遇上困難,沒錢吃飯、沒錢租房、沒錢買回家的車票,十三哥一定會伸出援手。「這個錢反正是在橫店賺的,他們(群演)的事我也要幫忙。」
2018年,小寧接連看了《喜劇之王》和《我是路人甲》,這兩部描繪龍套演員生活的電影,像兩把火,把小寧燒來到橫店。
今年28歲的小寧是陝西鹹陽人,心思細膩,從小對文藝感興趣,有副不錯的嗓子,閒暇時候很愛看電影。從技校畢業後,小寧做過流水線工人、保安、飯館服務員、臨時城管。但每份工作都讓他感到迷茫,除了領工資,似乎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3年前,小寧收拾行李,坐一天一夜的車先到義烏,再換大巴到橫店。他住進450元每月的擴建樓層,只有熱水器,沒空調,床距離廁所,只有不到1米。
但這是第一份讓他興奮的工作,他至今還能繪聲繪色地講出第一次拍戲的經歷。
那是個院線戰爭片,他穿草鞋、破衣服,全身抹上黑泥,演被飛機轟炸的紅軍士兵。這場戲持續拍攝了24個小時,1月份夜裡很冷,但小寧很興奮,整夜無困意。導演一喊,他立刻衝出去,一個老橫漂告訴他,「兄弟,沒必要這麼積極,咱們到時候只是個背影。」初來乍到的小寧不信,「怎麼可能呢?」。
小寧是群演中最積極的人之一。小寧覺得,喜歡演戲,就不能只是嘴上說說,他為沒有臺詞的角色反覆練習,努力抓住可能被導演注意到的機會。為了爭取出鏡的機會,小寧總是積極地站在主角身邊,但偶爾,因為自己相對「喜感」的長相,直接被導演換到了最後去。
有時,小寧還想爭取能夠說臺詞的角色,「我感覺我對人物分析的挺好的,導演來了,我跟人家把臺詞一說,人家都沒理你,就說句『換下一個』。」努力爭取的結果常常是四處碰壁。時間長了,小寧感到有些力不從心,「好像遇到了瓶頸」,越發畏首畏尾。
小寧說他真的熱愛演戲,夢想是成為一名真正的演員。在一檔民國懸疑劇中,他被男二號選中,加了點戲。拍攝結束以後,小寧聽到後面有個人在叫,「兄弟,兄弟。」他回過頭,男二號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兄弟加油,不錯。」那是做群演三年來,小寧僅有過一次高光時刻。
小寧在《覺醒年代》
2019年,小寧在西瓜視頻上分享群演生活。視頻開頭,他總是先和大家問好,然後介紹,「今天給大家展示一下……」, 展示的一般是電視劇中的場景、所用的道具等等。
最初小寧是奔著視頻補貼收入去的。但逐漸地,他收穫了更加珍貴的東西——肯定與支持。有網友留言說,小寧有明星相,像《康熙微服私訪記》裡的三德子、嶽雲鵬,還有點像王寶強。
後來,小寧堅持在片場休息時拍視頻,這是他「磨鍊演技的方法」。他還和幾個群演朋友自導自演,有時演輕鬆詼諧的喜劇橋段,有時模仿戰爭大片。他會給素材配上感情豐沛的背景音樂,再和一些影視劇的遠景場面混剪在一起,看起來頗有戲劇性。
西瓜視頻的頭像和朋友圈裡,小寧都以戲裡的扮相出現,姿態也是為貼合人物身份設計的。有粉絲說,「我能感受到小寧對戲劇和表演單純的熱愛」。小寧說,是陌生人的善意,陪伴支撐他走到今天。
視頻拍多了,他的臺詞也有了進步,「拍戲的話,我做不上主角;但我在自己拍的視頻裡,就是主角」,小寧說道。
3 「拼命三郎」用視頻記錄生活「收工了,愉快的一天又過去了,去交衣服交道具了啊。」一個年輕男子穿著民國裝束,背著一把木製長槍,他是95後橫漂蔣文華。天色已近傍晚,蔣文華提著兩份盒飯,準備回家陪伴他的女朋友,群演小朱。
回到家,小朱正在狹窄的廚房裡,用簡陋的廚具攤著春卷,「再做一道乾鍋蝦」,她手舞足蹈地說。侷促的生活和兩個年輕人的笑臉,真實地呈現在一條5分鐘的視頻裡。
2018年11月,小蔣來到橫店闖蕩。他就是片場的「拼命三郎,從不主動給自己放假,曾經30天內跑了31個場。當群演身體要經常受苦。小蔣就因為酷熱天裡,穿著厚厚的鎧甲拍戲中暑了。第二天高燒39度,不僅沒能出工,看病花掉了兩三百,前一天的工錢才144塊。但小蔣幾乎從不抱怨,依舊把日程排得很滿。
蔣文華錄製的劇組景象
他和山東姑娘小朱就在片場相識。因為角色少,女群演常常接不到活,收入更不穩定。但小朱性格樂天,也十分上進,她接手工活計補貼家用。
為了省錢,倆人經常在不出戲的時候下廚,小蔣刀工很不錯,從片場的盒飯到烤全羊,從煲湯到小吃,他全拿手。兩人互相照顧,相約一起打拼。
2019年夏天,小蔣開始在西瓜視頻上記錄生活,增加收入。儘管此前並沒有多少經驗,但小蔣決定邊做邊學。
小蔣的第一支vlog不到兩分鐘,他跑了好幾處取景。他站在畫面中央,上身挺直,緊盯屏幕,發套緊貼的額頭上沁出汗來,他對鏡頭說「今天溫度大概38度,還好我穿得挺涼快」。
和小朱的生活日常也被小蔣記錄了下來。在他的視頻裡,網友們知道,小朱被導演選作女一號的替身,被群頭選中擔任「前景」,依靠自己購買了一輛二手車……網友都很喜歡個性內斂、愛笑的小朱,經常在小蔣的視頻下面留言,「怎麼沒有朱老師?」
小蔣拍下自己在醫院看病,和網友念叨藥貴,有網友建議,備點感冒衝劑和藿香正氣水。這種交流,「暖暖的」,小蔣說。
如今,小蔣在西瓜視頻上,積累了幾萬粉絲,發布了360多個視頻裡,收入也有做群演的1/3。小蔣明顯成長了,他越來越放鬆、開朗,視頻的鏡頭切換、機位、配音、串場越來越多。不過,真誠樸素倒沒變過。
「做群演也好,拍視頻也好,我還是特別渺小,但我雖然很渺小,還是有好多人看重我們,把我們當朋友,真心相待。這種感覺特別好。」
許多有演員夢的人,還未啟程來橫店的人,在他的視頻裡了解了這座造夢工廠真實樣子,「可能少走一點彎路」。
十三哥、小寧、小蔣這樣的群演離明星很近,也熟悉《喜劇之王》裡的尹天仇,真實世界裡的王寶強那樣的逆襲故事,但無奈地處在影視人力市場的底層,那種光彩又似乎遙遠。
而在視頻中做主角則是一種獎勵——小人物不要割捨大夢想,說不準哪天夢想就會變成現實,也說不定,會有另一條路出現。
#360行,行行都發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