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利劍魯科長的原型是誰(羅青長指著電視劇中的反面人物)
2023-09-12 04:17:41
1997年,正在熱播一個電視劇名叫《第二條戰線》,曾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的羅青長,在劇中看到一個反面人物,看到這個人,羅青長有些激動。
他說: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是一個反派,而是我黨在隱蔽戰線上的英雄。
為了給此人正名,79歲的羅青長專門在《北京日報》發表文章《丹心一片照後人》,這位英雄人物,在歷史上,叫閻又文。
在文章的最後,羅青長給了閻又文很高的評價,他說:「閻又文才華出眾,文筆鋒銳,行必踏實,事繁勿慌,和若春風,外圓內方。我借毛主席的《詠梅》詞懷念他「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949年1月31日,北平,這座千年文明古都得到和平解放,北平能夠和平解放,最重要的是傅作義的起義,當然了,也有幾個人必須要提一提,他們分別是時任國民黨華北「剿總」總司令傅作義的女兒傅冬菊,傅作義的老師劉厚同,摯友鄧寶珊,以及本文的主角,當時任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處副處長的閻又文。
傅冬菊
傅冬菊是傅作義的長女,抗戰時期,傅冬菊在中學求學時,受到了進步思想的影響,後來,她來到了西南聯大,在這裡,她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傅冬菊接到黨組織任務:前往北平,穩住自己父親,不要讓他跑掉,同時做工作,勸父親走和平解放道路。
傅冬菊來到北平後,在生活上多照顧父親,經常給他做一些家鄉菜,在與父親的交談中,他也多次勸他不要跟蔣介石走,要注意當時的形勢,考慮自己的前途。
傅作義曾問傅冬菊有沒有加入中國共產黨,傅冬菊說了慌,她說自己還不夠格。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接近尾聲,國民黨部隊在東北敗得一塌糊塗,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被撤職,傅作義當時鎮守北平,他聯想到了衛立煌的下場,心裡也決定為自己找一個出路。
傅作義讓傅冬菊給毛主席發電報:他提議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聯合政府,要求中共派代表到北平談判。
此舉證明,傅作義並不願意投降,既要停戰,保存實力;又要成立聯合政府,與共產黨平分秋色。
中共並未給傅作義回信。
12月初,傅作義的嫡系部隊35軍被解放軍圍住,天津也被包圍,北平岌岌可危,傅作義此時欲守無力,欲逃無路,最終,他選擇了出城與共產黨談判。
傅冬菊在傅作義身邊,每天都將傅冬每天都將父親的言談舉止、思想動態、情緒變化,寫在小紙條上,利用晚上去舅舅家住的機會,交給黨組織,用秘密電臺發出。她自己脫不開身時,就叫未婚夫把情報及時送出去。頭天晚上發生的事,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第二天早晨就知道了;上午發生的事,下午就知道了。
在北平和平解放中,傅冬菊的作用是無人可以替代的,因為她的情報對我軍作出正確的判斷,下定正確的決心,進行正確的部署,具有重要的作用。
劉厚同
劉厚同是一位參加了辛亥革命的老革命命家,當時劉厚同擔任旅長時,傅作義是一位連長,後來在長期的軍事生涯中,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傅作義親切的稱呼劉厚同為「老師」
我黨地下組織,先是聯繫了劉厚同的女兒,告訴劉厚同,希望他能做傅作義的工作,使得北平和平解放,劉厚同給傅作義的建議就是以上所說的:通電全國,華北首先實現和平,促使全國和平,然後召開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組織聯合政府。
而事實證明,當百萬解放軍兵臨城下時,這種建議,完全就是幻想。
傅作義與我党進行談判時,內心活動很多,他怕自己控制不了北平的中央軍,怕蔣介石派空軍轟炸北平,怕得不到共產黨的諒解,怕被人詬病說自己是叛逆。
劉厚同這時已經完全認同了共產黨,他開導傅作義:湯與武王是桀、紂的臣子,他們誅滅桀、紂,後人不僅不責備他們是叛逆,反而讚美他們的行動是義舉。
12月,傅作義麾下的主力部隊被殲滅,傅作義悲傷地說:「老師,我的政治生命算完了」,劉厚同勸慰他:「你舊的政治生命完結了,新的政治生命卻開始了。現在,你應該認清形勢,下定決心,走和平談判的道路。」
天津戰役前夕,傅作義依然搖擺不定,劉厚同說:「你以前兩次派出的代表,不論是資歷、地位、威望,還是和你的關係,都不夠格,都不足以作為你的代表。現在你要派一名副總司令,作為你的全權代表,與解放軍談判。」
在劉厚同的勸導下,傅作義派出了他的至交好友,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在北平和平解放一事中,劉厚同有至關重要的貢獻。
鄧寶珊
鄧寶珊是甘肅天水人,1894年出生,早些年間,他曾參加辛亥革命,後來在國民黨中歷任西安綏靖公署駐甘行署主任、新一軍軍長等職。
1948年8月,他擔任華北「剿總」副總司令,他與傅作義是至交好友,也是他的下屬。
大革命時期,鄧寶珊擁護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與李大釗之間也有聯繫,抗戰時期,鄧寶珊駐軍在陝北,與毛主席,朱德總司令都有聯繫,如今到了這個時候,他也正是最為合適的人選。
到了北平,鄧寶珊便投身於調查時,當時在北平城內的部隊是蔣介石的嫡系和傅作義的部隊為十與一,傅作義擔心自己起義,掌握不了局勢,其次,軍統在北平城內埋了數萬噸炸藥,他怕軍統搗亂,第三,他怕自己成為戰爭罪犯,事後被算帳。
對於傅作義擔心的第一個情況,鄧寶珊調查後認為,北平的民心、軍心渴望和平,厭惡戰爭,這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其次,傅作義的部隊控制了北平的制高點———景山;很多要害部位和城門也是傅作義的部隊把守。
這會讓那些蔣介石的嫡系部隊和軍統特務不敢亂動,對於第三個問題,鄧寶珊表示,他要和共產黨方面談。
1949年1月中旬,傅作義部第三次和共產黨談判,鄧寶珊是全權代表。
當時圍著北平的是四野的部隊,時任四野司令員的林彪,政委羅榮桓見了鄧寶珊,告訴他:給傅作義留一個加強團,擔負其警衛任務,其餘部隊均撤出北平,開到指定地點,經過一個時期整訓,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這是我方的原則,此時,傅作義已經沒有別的出路,表示同意。
16日,雙方籤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協議,1月21日,傅作義籤署協議,一天後,在北平的國民黨軍隊開始有序地撤離,31日,撤離完畢,解放軍接管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鄧寶珊對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重大貢獻,建國後,他長期擔任甘肅省省長職務,1968年,他因病去世,享年74歲。
眾所周知,北平和平解放,有三大功臣,指的就是以上三位,鮮為人知,實際上有四位,第四位就是閻又文。
閻又文是山西萬榮縣榮河鎮人,1914年出生,1936年,他在山西大學法學院學習時,接受了先進思想,1938年,經人介紹,閻又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黨組織安排閻又文前往國民黨西北軍閥馬鴻逵部隊任職,後來轉入傅作義部。
傅作義也是山西榮縣榮河人,對於閻又文這位老鄉,他非常信任,此後,閻又文在傅作義部先後擔任了秘書,奮鬥日報社長、華北「剿匪」總司令部政工處副處長等職。
1939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內部掀起了反共高潮,由於事態緊急,閻又文和黨組織失去了聯繫。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當時在陝甘寧邊區保安處工作的王玉,接到了上級的命令,要他前往綏遠,尋找一名叫閻又文的地下黨員。
此時,閻又文已經和黨組織失去聯繫6年多了,很有可能他已經變節,要做好任何的準備。
1946年春節,王玉來到包頭,遇到了傅作義部隊司令部的秘書薛起祿,薛起祿談到閻又文,說他現在正是傅作義的機要秘書,王玉很高興,要薛起祿帶自己見閻又文。
幾天後,王玉在傅作義司令部的機要室見到了閻又文,王玉問了三個問題:你叫閻又文嗎?」「你是山西榮河人?」「你是山西大學畢業的嗎?」
閻又文很激動,他點了點頭。
王玉決定以身試險,他說:「閻又文同志,我是從延安來的,黨中央派我來找你。」
從此,閻又文和黨組織聯繫上。
由於閻又文身份重要,當時知道閻又文真實身份的人是少之又少,他的上線是王玉,中央社會部一室主任羅青長,李克農。
解放戰爭時期,閻又文的身份是國民黨第十二戰區政治部副主任,上校軍銜,同時,他也擔任傅作義的機要秘書。
對於閻又文,傅作義十分信任,他說:「只有又文寫出的東西和我的思想吻合,他用的語言和我想要說的一樣。」
1946年,傅作義的部隊連續佔領了集寧、豐鎮、陽高、張家口等地,時任中央社會部部長的李克農說:「華北戰場初期失利,敗就敗在對情報不夠重視。」
閻又文接到命令,為華北解放軍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情報,羅青長說:閻又文的情報,對我華北野戰軍免受更大的損失起了重要作用。
傅作義部的節節勝利,他感到驕傲,要寫一封信給毛主席,他點名要閻又文寫,閻又文請示上級,周恩來親自指示:這封信要寫,而且要罵得狠一些,要讓傅作義和他的官兵興高採烈,得意忘形,讓我們的指戰員看後,在戰場上恨不能把敵人一口吃掉。
這篇文章後來發表在國民黨南京《中央日報》上,後來閻又文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笑著說:「閻又文,你的文章寫得很好啊!」
1948年11月初,遼瀋戰役即將結束,四野解放軍南下,包圍了天津,天津戰役打響,接下來就是北平。
當時中央的設想是先奪取歸綏,攻克太原,解放綏遠和山西全境,然後集中華北解放軍全部和經過休整的東北野戰軍主力,解決傅作義集團。
關鍵時刻,閻又文將傅作義部隊的作戰計劃,全部交給了黨組織。
閻又文的情報,使得黨中央,毛主席改變了作戰計劃,11月23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分三路提前入關,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這是斷絕傅作義部從海上逃離。
同時,華北野戰軍出現在張家口以西地區,發起猛烈攻擊,此舉是斷絕傅作義部西逃。
直到12月中旬,解放軍已經完成了對北平的圍困。
12月25日,中共中央公布了國民黨43名戰犯名單,傅作義排在31位,對此,傅作義內心十分不安,閻又文勸慰他:「蔣介石對你不率部南撤肯定會生疑。華北丟了再去南方,蔣不會饒過你。共產黨正在和我們和談,這時把你和蔣綁在一起,應該是為了解除蔣的懷疑。」
果然,不久後,毛主席親筆信來了,電報告訴傅作義:我們這樣一宣布,你在蔣和蔣的部隊面前地位加強了。你可表示堅決打下去、別無出路。暗裡和我們談好,和平解放北平。
1月中旬,傅作義派鄧寶珊和共產党進行第三次談判,當時閻又文是傅作義部的談判代表,1月22日,閻又文代表傅作義,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宣讀了北平和平解放協議。
傅作義起義後,我黨是按照起義將領對待他的,閻又文也是如此。
建國後,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部長,他點名要閻又文擔任水利部農田水利局副局長,此後,閻又文又任農業部糧油局局長。
1962年,閻又文因病去世,年僅48歲,直到這個時候,他的身份還沒有公開。
1993年,原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劉光人曾是閻又文二女兒的領導,解放戰爭時期,他曾在北平從事地下工作,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老同事王玉,談到了閻又文。
由此,閻又文的身份被揭曉,這個時候,閻又文的子女才知道,自己的父親原來是一名隱蔽戰線的英雄。
1997年,電視劇《第二條戰線》,把閻又文描寫成了一個反面人物,閻又文當年的直系上司羅青長,專門在《北京日報》發表《丹心一片照後人》,為閻又文正名。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我們拂去歷史的塵埃,讓人記憶更為深刻的,或許正是那些默默工作,不圖名利,為了解放全人類而奮鬥的無名英雄們,向所有隱姓埋名的老一輩革命家致以最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