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燦爛的日子電影簡介(經典老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2023-09-12 07:34:47 1
這部電影,有著一個如小說般漂亮乾淨的開頭:懷舊的70年代,激揚的革命歌曲,嘹亮的軍號,高大的毛主席像……先是在記憶上,就讓人美滋滋的溫暖了一把。
看著斯琴高娃出現。看著王學圻出現。心裡一鼓一鼓的。多年後的今天,熟悉他們之後,再重拾這些舊片子,你心中抹不掉的,依然是一種難言的親和。大凡開頭開得好,就好比武俠小說設了懸念,讓人有等不及的美好期待。
暖黃的舊畫面,寬敞的軍用大院,你追我趕的皮小孩。後來,這些場景,成為許多人追憶往昔的代言性鏡頭。2010年張嘉譯上《魯豫有約》,聊起兒時的大院生活,用的影像就是電影裡的這一橋段,配樂是《十七歲的單車》裡的Main Melody。
一部電影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多年後仍然有許多人念念不忘,議論紛紛。就像你要怎麼去忘記那些最初的愛戀?它像一把刀一樣,把從未有過的純真與美好刻在你心的牆上。
幾個小孩一起比賽扔書包,書包被扔上高空,轉輾飄零。掉下來的那個鏡頭接得尤其妙。時光一轉,接書包的人竟已成少年。夏雨熟悉的面孔出現,讓我一喜。粗言粗語,呼喊呦喝。
幾個少年,放蕩不羈的形象,一開篇便已勾勒得明白。騎著老舊的單車,在長長的胡同巷子穿越,肆無忌憚地唱起歌兒……後來,我看過那麼多人拍青春,再也沒有一個人拍得過姜文。
巖井俊二的青春頹廢而悵然,王小帥的青春抑鬱而青澀。獨姜文的青春,叛逆中透著無盡溫暖,那麼接近我們的記憶和靈魂。就像你要怎麼去忘記那些最初的愛戀?
它像一把刀一樣,把從未有過的純真與美好刻在你心的牆上。這是夏雨演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之後,我再也看不到夏雨如此青澀而純真的臉。 馬小軍在家製造鑰匙的那幕,每每惹我神往。打開父親的抽屜,翻看裡面的物件。匕首,軍銜,功勳章,甚至夾在書頁深處的保險套。他一一拿了出來,戴在肩膀,掛在胸前,吹氣球,繪聲繪色的模擬戰爭場面。
幾組鏡頭,拍得尤其漂亮。充滿稚氣而又正處青春期的夏雨的演繹,率直真實,絲毫沒有表演痕跡。眼神,動作,口中哼唱的調兒,合成多麼美的畫面。這一段戲,簡直讓我迷戀! 他闖入陌生人的家,摘下長長的望遠鏡。眼睛貼在鏡片上,滿屋子的旋轉張望。米蘭的照片就像魅影一般,夢幻的進入這個不羈少年的視野。他驚呆了,幾次三番,久久凝視著少女清純脫俗的模樣,不能釋懷。
陽光灑滿了整間屋子,這些鏡頭、細節,就像油畫一樣細膩精緻,拍得簡直讓人稱快。 你要怎麼去緬懷那些晦澀的年少歲月?姜文用三兩鏡頭,就利索的把青春還原個痛快,酣暢淋漓。 有人說,如今能把文藝片拍得耐人尋味的,一個是賈樟柯,另一個就是姜文。
也有人評,《陽光燦爛的日子》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國產片。當然,一家之言。只是,你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在姜文的手裡,就是拍得比同道中人出色。他確有一手,是常人難以超越的。我看肖全的攝影集《我們這一代》,裡面一張姜文的照片,昂然自信的模樣,不得不讓人選擇去記清他!
馬小軍守候米蘭出現的那一段,夏雨赤著膀子終日爬行在屋脊上,橘黃的畫面一幀一幀的。姜文敦厚的畫外音讓我感慨:我像只熱鐵皮屋頂上的貓,焦躁不安地守著畫中人的出現,可她來無影去無蹤,只有我的感覺和嗅覺裡留下了一些痕跡和芳香,能證實她的存在;我延長了守候的時間,甚至披星戴月,終究一無所獲。 也是王朔《動物兇猛》裡的文字,深切動情。撩得我興趣盎然地想去看原著。不知是不是因了先入為主的緣故,小說遠遠沒有電影來勁。
顧長衛唯美傾向的攝影情懷,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已是鋒芒四射。 米蘭終於出現。穿著黑色的老北京布鞋,踩過正拾著火柴的馬小軍跟前,馬小軍一下子就傻了眼。厚著臉皮,跟在後面,好一陣死纏爛打。 眼見得女演員,都是十八廿二的時候最是動人。飾演米蘭的寧靜,戴著墨鏡,靜靜回過頭來瞟了馬小軍一眼,帶著微笑。那一回眸,簡直讓我驚豔。
真的,在《黃河絕戀》等作品裡,我遠遠沒有覺察到寧靜如此純真未鑿的天然之美。 王學圻和夏雨的那場父子對手戲,真實動人。學圻的軍人形象,歷來出色,威而不怒,溫柔有餘。從很早的《黃土地》裡搜集民謠的紅軍戰士,到《離開雷鋒的日子》裡的連長。我對王學圻的美好印象,基本上也是從這些舊遠的記憶裡一步步建立起來。
我深深記得父親甩過去的那巴掌,指痕清晰地印在少年夏雨稚嫩的面孔上。父親怒罵:你騙到你老子頭上來了,裝模作樣的,小小年紀不學好,交起女朋友來…… 我莞爾。這罵的,大概是所有少年的通病。 臨了,他又撫摸著兒子的頭說,別隨便帶女孩子到咱家,不要騙我。
父親,軍人。嚴厲和慈愛,兼而有之。 於是,影片因王學圻飾演的父親而增色不少。 馬小軍用單車搭著米蘭,穿過長長的道路。路兩旁儘是高大壯實的樹木。畫面,依然是濃烈的黃色。長長的鏡頭由上而下,越過遮眼的枝丫。勾起無限遐想。
每是這樣的畫面,《鄉村騎士·間奏曲》便不厭其煩地響起。青春,燦爛到心裡去。如夢如幻。 馬小軍說:「那是我記憶中最美好的一天,我記得有一股燒荒草的味道特別好聞。」這又何嘗不是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記憶?青春是不是總如荒草一樣,被時間無情地焚燒,唯剩餘燼,才盡得許多人一遍遍,一遍遍地回首?
於是,一個米蘭足以讓少年馬小軍悸動了一整個夏季。 於是,無論馬小軍如何努力地想洄遊上岸,總有一雙雙的腳把他踹回水裡。那是被孤立的殘酷臆想,又何嘗不是現實的象徵?
於是,數年後,兒時的夥伴再相見時,已被現實劃割得面目全非。青春呢,那該死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