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執的植物學家的實驗室(植物學家的鍋甜菜)
2023-09-12 11:53:51 2
甜菜:甜蜜蜜的「陌生人」
文|史軍
圖|張洋
蕭亞軒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曾流行一時,大意是講分手戀人之間的奇特感情。其實,我們身邊的食物中就有很多熟悉而陌生的朋友。遠的不說,我們熟悉的白糖就很可能來自陌生的植物——甜菜。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世界上有40%的白糖都來自甜菜而非甘蔗。
甜菜這名字光聽起來就比甘蔗還要甜,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甜菜應該自帶「甜掉人大牙」的神奇屬性。第一次吃甜菜之前,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那還是在瑞典,我在一盤蔬菜沙拉中發現一些紅色的蘿蔔丁,吃到嘴裡是煮熟蘿蔔的口感,但是一點蘿蔔味兒都沒有,反而有一股「土味兒」,著實不討人喜歡。後來才知道,這些紅顏色的蘿蔔就是甜菜了。
其實加了甜菜的經典菜餚還不少,比如俄羅斯的紅菜湯。很多人第一次喝紅菜湯肯定會納悶,這湯為啥不酸?大家都誤以為這是番茄的作品。紅菜湯的主料其實是甜菜,湯頭中豔麗的紅色就是甜菜的功勞。
話說回來,不管是甜菜沙拉還是紅菜湯,都沒有特別的甜味兒。這不禁讓人懷疑,這些蘿蔔模樣的菜真能製造白糖?至於中國南方大部地方吃的葉忝菜,又跟甜菜有什麼關係呢?
從餐桌蔬菜開始
今天我們看到的甜菜都是一副蘿蔔模樣,但是它們跟蘿蔔沒啥瓜葛。論身份,甜菜同菠菜倒是一個家族的,它們都是藜科家族的成員,所以甜菜有點菠菜味兒也就不奇怪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甜菜的老家——地中海沿岸,最原始的栽培甜菜其實並沒有蘿蔔那樣的大塊根,引人注意的是它們的葉子。
公元前800年,甜菜最早出現在亞述人的文字記載之中,當時的巴比倫人把甜菜當作空中花園的觀賞植物;希臘人把甜菜當作貢品獻給太陽神阿波羅;羅馬人則把甜菜當作緩解發熱的鎮靜藥物使用。
一直到19世紀,在西方的餐桌上,甜菜一直都是配角。吃的方式也簡單直接,要麼生吃,要麼煮熟了吃,而吃的部位則是葉子。那時甜菜的根就如同我們今天看到的幹人參,幾乎沒啥勾起人慾望的資本。
與此同時,進入中國的甜菜倒是獲得了更多關注。說來有趣,甜菜進入中國的時間非常久了。據《太平寰宇記》中的記載,公元5世紀的時候,甜菜就從阿拉伯末祿國傳入我國了,當時被稱為「軍薘」。南朝人陶弘景撰寫的《名醫別錄》記載:「忝菜,味甘苦、大寒。」可見當時甜菜已經作為藥物和食物出現在中華大地上了。到唐朝的《新修本草》中,甜菜變身成為一種「作羹食之,亦大香美也」的蔬菜。這個時候的甜菜只是蔬菜,跟糖罐完全沒有瓜葛。不過,在明朝之後,隨著大白菜等其他新興蔬菜的出現,甜菜幾乎被趕出了菜攤,降格為牛羊享用的飼料了。
上海華爾道夫酒店的紅菜頭色拉,用黑醋烤過的紅菜頭微酸多汁
肯定沒有人會想到,在兩百多年後,甜菜會以全新的身份登上人類的餐桌,並且成為現代食品工業的重要支柱。
意外出現的糖罐
真正意義上的糖料甜菜出現在18末期的歐洲。1747年,德國化學家馬格拉夫(A.S. Marggraf)從甜菜中提取出了一種有甜味兒的白色晶體,通過反覆試驗證明這種晶體就是蔗糖,與從甘蔗中提取的蔗糖一模一樣。只是這個實驗用的甜菜對於製糖幾乎沒有什麼價值,因為其中蔗糖的含量只有1.3%~1.6%。
不過,馬格拉夫的學生阿恰德(F.C.Achard)沒有放棄,他測定了23個不同的甜菜品種的含糖量,並且選出了了含糖量最高的一個品系。隨後,德國人在這個品系的基礎上,培育出了所有現代糖料甜菜的鼻祖品種「白色西裡西亞」。雖然這個品種的含糖量也只有6%,但已經是數倍於葉用品種了,並且讓甜菜製糖成為可能。1801年,正是基於這個品種,阿恰德在德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製糖廠。
甜菜的出現為熱愛甜蜜的人類提供了新的選擇,特別是為溫帶地區的甜品嗜好者帶來了福音。因為歐洲大陸幾乎沒有可以種植甘蔗的地方,在甜菜發展之前,歐洲大陸的糖幾乎都來自加勒比海地區。一位重要的歷史人物極大地推動了糖料甜菜的發展,他就是拿破崙。
糖料甜菜出現時,正是英法兩國激戰正酣的時候。英國人仗著強大的海軍,切斷了法國人獲得白糖的海上通道。但是,日子總要過,白糖總得吃,甜菜就成了解決法國人吃糖問題的救星。為此,拿破崙特別設立了一所研究甜菜的學校,並且劃定了28000公頃的土地來專門種植甜菜。天時地利人和促使甜菜產業迅猛發展。1840年的時候,全世界只有5%的蔗糖來自甜菜,到了1880年,這個數字猛增到50%。雖然後來甜菜糖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但仍然能與甘蔗並駕齊驅,支撐著俄羅斯、德國等溫帶大國的蔗糖供應。
紅尿元兇
今天我們再談起甜菜已經很難想到,這些植物本應以真身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之上。不過我們還是有機會品嘗到甜菜的特別滋味。出現在餐桌上的甜菜通常是紅色,這種紅色並不同於番茄的紅,也不同於草莓的紅,而是一種略帶炫目之感的紅色。這種紅色就來自於甜菜中的甜菜紅素。
不同於番茄中的番茄紅素只能溶解在油脂中,甜菜紅素可以溶解在水中。這點倒是與草莓中的花青素性質相仿。如花青素一樣,甜菜紅素的顏色也會隨酸鹼變化,當處於中性和酸性環境時(pH值4.0~8.0)時,甜菜紅素呈紫紅色;當處於鹼性環境時(pH值10.0以上),甜菜紅素就變成黃色。另外,甜菜紅素不耐高溫,在100℃條件下加熱15分鐘,就會褪去靚麗的紫紅色,變成黃色物質了。
除此之外,甜菜紅素還有一種神奇的魔力——通過人體的吸收和代謝進入尿液之中。於是在大量食用甜菜之後,很容易產生了特殊的「紅尿」現象。這時千萬不要驚慌,只要足量飲水,加速新陳代謝,尿液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的顏色。順便說一下,紅心火龍果和枸杞中也含有大量的甜菜紅素,所以大量吃這些食物也有可能引發紅尿現象。
甜菜頭中的甜菜紅素經常被用於製作糕點
就像其他天然色素一樣,甜菜紅素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這種物質不耐高溫,但是在各種冷加工糕點裡依然有廣闊的發揮空間。也許你吃到的紫色蛋糕就是甜菜紅素製造的。
蔬菜中的土腥味
我個人其實並不喜歡甜菜。除了那種不軟不硬、不甜不淡的中庸口感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這種蔬菜經常有一股土腥味。但是這甜菜明明是洗乾淨的,土腥味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這種土腥味並不陌生,每當春雨過後,空氣中就飄蕩著泥土的清香,如果我們仔細回憶一下就會發現,泥土的芬芳其實就是土腥味。不過,這種特殊氣味並非來自春雨也不來自泥土,而是來自放線菌和藍藻等微生物分泌的土臭素,特別是放線菌產生的孢子攜帶了大量的土臭素。如果是飄蕩在空氣之中,土臭素興許能討人喜歡,但是出現在食物當中就惹人討厭了,誰願意吃口飯像嚼爛泥巴呢?
通常認為,甜菜和菠菜這樣的藜科植物很容易被放線菌入侵,從而產生一些難聞的味道。但是最近的研究也顯示,甜菜本身也可以產生土臭素。至於甜菜本身為什麼要合成這種物質,箇中緣由我們還不清楚。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泥土味會影響我們的胃口,讓菜餚質量大打折扣。也許在將來,利用先進的育種和種植手段,人類能培育出不帶土腥味的甜菜。
從蔬菜到糖料,從糖料到染料,甜菜身份的轉變,恰恰折射出人類飲食習慣的變遷。隨著食物構成的變化,這個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許還會有新的身份。不管怎樣,它們在未來仍將為我們的生活提供甜蜜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