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與哥斯拉誰是怪獸片鼻祖(十佳怪獸電影金剛)
2023-09-12 23:48:43
電影宇宙是筆好生意,華納影業雖然把「DC電影宇宙」搞得半死不活,但另一個「怪獸電影宇宙」卻已經布局到了第二階段。
隨著《哥斯拉大戰金剛》的上映,相信未來我們能看到更多怪獸在熒幕上橫行和互動。只是怪物電影的拍法單一,後續如何搞出新花樣,讓我們拭目以待。
今天我們來拍點「好片指數」最高的十部怪獸電影。好電影多到看不完,建議先收藏了再看。擔心片荒,關注蘇莫就夠了!
第10名《怪獸》(2010),好片指數63分
墨西哥地區受到外星神秘生物的感染,人類派出軍隊與巨大的外星怪獸作戰卻傷亡慘重。安德烈接受某富豪的請求,前往最危險的地區尋找他的女兒。
英國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自編自導,只花了50萬美元就拍成了這部怪獸電影。雖然電影的劇情和口碑都一般,卻讓好萊塢看到了加裡斯的潛力。
極低的成本雖然增加了不少的拍攝難度,也同時成就了影片另闢蹊徑的敘事風格。《怪獸》時常用細節和環境來烘託氛圍,但真正展現怪獸的鏡頭寥寥無幾。
第9名《極度深寒》(1998),好片指數64分
一群匪徒想要洗劫豪華遊輪「阿爾戈號」,但一隻海怪已提前一步襲擊了遊輪。倖存者只好和匪徒合作,才能殺出一條逃生之路。
《極度深寒》的怪獸設計很有看點,故事雖然簡單,但敘事緊張流暢,特效不夠精緻,卻火爆刺激。
美國九十年代出了不少這樣又過癮又噁心的電影,比如《星河戰隊》和《狂蟒之災》,《極度深寒》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部,現在看來也十分重口。
第8名《哥斯拉》(2014),好片指數66分
遠古巨獸紛紛覺醒,人們第一次知曉了怪獸們的存在。人類在他們面前無比渺小,唯有指望一隻怪獸殺死另一隻怪獸。
觀感上我更喜歡1998年羅蘭·艾默裡奇的《哥斯拉》,可那部電影爛番茄才16%,直接導致「好片指數」跌出十名開外。
作為「怪獸電影宇宙」的首部作品,華納找來了《怪獸》的導演加裡斯·愛德華斯掌舵。加裡斯拍完這部電影,又被選中拍攝《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事業一路開掛。
可能肩負著拓展電影宇宙的重任,這部《哥斯拉》雖然特效達標,但節奏有點混亂。而且這個系列的電影都是「怪獸對怪獸」的套路,人類存在感相對較弱。
第7名《星河戰隊》(1997),好片指數71分
地球遭到外星蟲族的攻擊,剛參軍不久的瑞科與戰友們,投入到了對抗外星「侵略者」的戰鬥中去。戰鬥遠比他們想像的慘烈,想在戰爭中活下來絕不是容易的事。
擅長拍攝R級電影的保羅·范霍文,用戰爭片的方式處理《星河戰隊》,結合當年頂尖的特效,電影既熱血又怪味兒的獨特風格相當奇妙。
除了激爽血腥的暴力呈現,電影在社會體系上也極盡挖苦和諷刺,將荒唐的劇情與戰士們的勇氣和青春同框,懂的人會很懂,但也會有些觀眾不太適應。
第6名《科洛弗檔案》(2008),好片指數71分
羅布要去日本工作,卻對前女友貝絲念念不忘。一群好友為他舉辦送行party,卻遭遇怪獸襲擊紐約。羅布在幾個小夥伴的幫助下,逆著人群去拯救被困的貝絲。
剛鼓搗完《迷失》的J.J.艾布拉姆斯團隊,想了很多新花樣去營銷這個偽紀錄片的怪獸電影,《科洛弗檔案》的第一人稱視角還是相當震撼的。
而且電影牛叉的地方絕不僅是形式新穎,劇本編排和特意寫實化的特效也十分精巧。蘇莫很喜歡這部電影,甚至包括被很多人吐槽的搖晃的鏡頭。
第5名《環太平洋》(2013),好片指數72分
神秘的巨型怪獸接連現身地球,人類聯手打造「賊鷗計劃」,製造出與怪獸體型相當的機甲戰士迎戰,而男主就是一名優秀的機甲駕駛員。
華納是真的愛拍怪獸,《環太平洋》曾有希望被納入「怪獸電影宇宙」,但因為口碑和票房滑鐵盧,最終只好與哥斯拉和金剛分道揚鑣。
機甲對戰、搭檔成長… 《環太平洋》在劇情上能發力的地方很多,可惜劇情太弱雞,除了看IMAX的時候很爽,出了電影院不會有任何回味。
第4名《漢江怪物》(2006),好片指數76分
漢江突然出現了不明怪物,住在江邊的康鬥一家人原本很普通,甚至可以說是很喪。當危險來臨,這個平凡的家庭只能與怪獸正面硬剛。
影片由還沒獲得奧斯卡獎的奉俊昊自編自導,他不但玩轉了怪獸類型片,還在電影中注入了對小人物的刻畫和關懷。
脫胎於好萊塢的類型片,《漢江怪物》卻融入了作者對現實的諸多訴求和思考,甚至怪物本身都是現實苦難的具象化表現,文化人吐槽就是非同凡響。
第3名《金剛》(2005),好片指數78分
導演為了出名,帶上不明真相的劇組來到骷髏島拍攝電影,卻在島上遭遇了恐怖的遠古生物以及暴怒的金剛。
2003年的《指環王3》中,導演彼得·傑克遜成功的用動作捕捉技術創造出了咕嚕。2005年傑克遜用同樣的技術創造了更為震撼的金剛。
傑克遜版的《金剛》做到了劇情和特效的平衡,並且兩方面都是頂尖水平。蘇莫甚至沒覺得電影的鋪墊長,只覺得比起金剛,人類才是更加面目可憎的。
第2名《侏羅紀公園》(1993),好片指數81分
科學家從琥珀裡遠古蚊子的血液中,提取出恐龍的基因,並成功繁育出恐龍。他們本想建立主題公園大賺一筆,不料園區中的恐龍竟逃脫了控制。
改編自麥可·克萊頓的同名暢銷小說,史匹柏利用工業光魔最新的電腦特效,將災難片和驚悚片元素巧妙融合,創造出了這部劃時代的電影。
跟許多經典電影一樣,在類型片的框架下,史匹柏還借著《侏羅紀公園》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思想也貫穿了斯導許多其他的作品,比如——
第1名《大白鯊》(1975),好片指數82分
海邊度假聖地迎來大批遊客,一隻大白鯊卻出現在附近海域。當地官員擔心影響旅遊收入,不願封鎖海灘,人類和大白鯊不得不展開正面搏鬥。
《大白鯊》在1975年,以700萬美金投資取得了4.71億全球票房。影片不但讓導演史匹柏名聲大噪,還直接催生出「暑期檔」的概念。
電影中,人與自然對抗的故事相當復古,史匹柏卻用高明的視聽技巧,硬生生把B級怪獸電影,拔高到A級票房炸彈,還帶火了鯊魚這個冷門題材。
電影中的怪獸,本來源於人類對於未知自然的恐懼。到了後期,人們才意識到地球上的最大「怪獸」竟是我自己,電影也開始偏向反思和與自然的和解。
日本作為本土被核打擊過的國家,誕生了最多的怪獸IP。過去的傷痛沒有讓他們反思,福島災難還是發生了。
所以所謂的以電影給世人驚醒,是完全不存在的。怪獸電影只是視聽奇觀,如果希望能從中獲得點什麼啟示,那就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