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少年的你一樣的電影有哪些(這部電影卻要暗黑許多)
2023-09-12 11:14:44 3
最近上映的這部日本動漫,人們不自覺的都會把它和《你的名字》相比。
不論是畫風還是製作的精良程度,貌似可以一比。
比起《你的名字》,這部電影卻要暗黑許多——
《聲之形》
女主角西宮硝子,無法聽到聲音。
母親卻堅持將她安排在了一所正常小學讀書。
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西宮的自我介紹,只能在自己的一個筆記本上完成。
男主石田將也,是班裡的搗蛋鬼。平時沒事就闖闖禍,玩遊戲,或者在學校裡惡作劇。
這引起了石田的興趣,潛意識裡他覺得,自己的無聊日子似乎要結束了。
於是——對於小學生來說,捉弄,我還是要用霸凌——至此開始。
硝子以為這只不過是大家覺得自己不一樣的另一種友好方式而已,她一心想和周圍的同學交朋友。
可換來的是小學生石田將也的變本加厲。
上課的時候對著硝子戴著助聽器大喊大叫——
在她走路的時候用笤帚絆她——
在她值日的時候用水管朝她澆冷水——
在她的筆記本上寫滿汙言穢語——
更有甚者,拔掉硝子的助聽器——
由於用力過猛,助聽器在被拔掉的一剎那,弄傷了硝子的耳朵,鮮血順著耳朵流了下來。
事情搞大了,由於五個月內硝子的八個助聽器全部消失,引起了硝子母親的注意。
將事情反映到了學校,施暴者將也,直接被揪了出來,而在身邊幫助他施暴的同學,此時卻集體出賣了他。
對施暴者最好的懲罰是什麼?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讓他變成被施暴者。
因為欺負女同學,將也慢慢被孤立,曾經對她欺負硝子冷眼旁觀的看客,此時搖身一變,成了新的施暴者。
以前他對硝子做過的事,一件一件發生到了他的身上。
走路被掃帚絆——
書本被扔到水裡——
被往腦門上澆冷水——
按下不表,我們留意一下影片前二十分鐘的巧妙。
除了施暴者將也和弱者硝子,其他人都像冷眼旁觀的看客。
在將也欺負硝子的時候,他們用沉默和慫恿助長他的囂張。當將也被揪出來,他們則搖身一變,開始欺負將也。
這種小學六年級的眾生相,是導演在整部電影中做的最好的地方。
它讓動畫的世界給我帶來真實。
聽障的硝子,是善良的弱者。
對弱者的霸凌,是比弱者更懦弱的表現,而對施暴者的施暴,則是對霸凌最大的懲罰。
電影中對漫畫本身做了刪改,力度變輕。原版漫畫中,將也的鞋子總是被扔掉,他去找班主任求助,但老師非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對他說——
我就說過,後果需要你自己負責。
這是因為,當他拔掉硝子的助聽器,老師對他說過一句——
做什麼都是你的選擇,你要為後果負責,不要丟我的臉就好。
這個情節電影並未出現,但是從班主任第一時間就知道是將也在欺負硝子這件事中不難看出,整個過程班主任是知情的。
面對霸凌的不作為,是教師的失職。
而面對犯錯小學生只顧及自己面子的偽善,則是成人世界骯髒的潛規則。
此處,真不該刪。
電影的前二十分鐘,將「聽障」和「霸凌」兩大主題融合得不錯,可是後半段的綿軟和無力,卻將《聲之形》的質量拉低了不只一個檔次。
上了高中後,將也和硝子恰巧進了同一所高中。
這意味著,片子最主要的方向,並非校園霸凌對被霸凌者造成的心理創傷,
筆墨,主要集中在了霸凌者石田將也的救贖上,而為了將也的救贖,犧牲了西宮硝子的人設。
霸凌事件是心理創傷的應激反應器,它所留下的陰影,無論對於施暴者還是受害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消弭。
可自高中以後的戲份中,除了手語,無法感受聽障人士與現實世界隔閡的冷漠,無法探知西宮硝子作為受害者的內心。
整部電影的邏輯,開始為石田將也一人服務,導演開始混淆了兩個極其重要的概念——
善和傻。
弱者的善良並非軟弱,而是樂意相信世界的美好。
善,是唯一永遠不會變的人性,是一生永遠不會虧的資本。
西宮的善,是他在被欺負後報以的每一個微笑——
是她被欺負後,作為弱者卻第一個致歉的每一次友好——
她原諒了任何人,她想和任何人交朋友,她的世界裡,其他人的惡意都是可以原諒的行為,因為在她心裡,自己永遠和別人不一樣。
可,她每天默默地為曾經霸凌自己的人,擦去課桌上被別人寫下的髒話,
甚至在被打,又一次被暴力傷害後,還在鼓勵傷人者——你要加油!
善良是相信溫柔的力量,卻不是毫無下限的容忍;愛情是感同身受的交流,卻不是毫無原因的傾慕。
硝子對將也有好感,這種好感變成了劇情走向的重要力量。
可影片前半段對這種好感的建立,卻一句都沒有交待,石田將也的人物形象,也並不是一個可以讓女孩子無下限喜歡的人。
這種被欺辱被霸凌之後的傻,真的是值得提倡的嗎?
影片後半段關於贖罪,變成了石田將也的獨角戲,而西宮連同其他的一幹角色,似乎都成了為將也創造贖罪條件的刻意設定。
將也想要贖罪,就來到了一所高中,恰好自己欺負過的硝子就在這裡,等他。
小時候,影片特意安排過一段手語,是硝子對將也說過的——
我能和你做朋友嗎?
高中後,這段手語必會出現,要不兩人怎麼和好?
曾經欺負過西宮後,石田將也也遭受了同樣的欺凌,負罪感和自責讓他的心理不堪重負,於是他想起了自殺。
他在日曆上記著日子,哪一天可以結束打工賺錢存錢,哪一天向哪個人道歉……
待一切準備就緒後,想跳河結束自己的生命。
正巧的是,已經和將也和好的硝子,在煙花會之後,與將也分別,這一次沒有用手語打出再見,而是說了句謝謝你。
她感謝將也對自己的陪伴,也感謝他為自己做的一切。
也許因為長久以來的壓力,也許因為不堪心理的重負,竟然站在自家陽臺的欄杆上,在煙花之下結束自己的生命。
此時,衝上來的石田將也,奮力抓住已經跳下去的硝子,用盡最後一絲力氣,救了硝子上去,自己卻摔了下去。
作為觀眾,在燦爛的煙火下,看著年輕美麗的女主結束自己的生命,感受到的無非是將也撕心裂肺的呼喊,無非是硝子排山倒海的絕望。
可放在整個劇情中,這卻更像一個命換命的遊戲。
因為邏輯的不嚴謹和人物行為動機的不充分,我們不得不將這種動不動就自殺的少男少女的矯情,歸結為導演為了給石田一個贖罪的機會,讓曾經被欺凌的硝子,欠石田一條命。
聯繫到石田也曾想到過自殺,這種兩清式的自我救贖和自我療傷,看起來生硬不堪。
從相遇,到做朋友,到被家人接納,到救硝子的命,石田將也的贖罪之路來荊棘叢生,實則已經是大道坦途。
而這個坦途,正是全片最應該用力的西宮硝子,以自己的善為代價,以自己的情感為籌碼,一手鋪就的。
影片的結尾處,救人被摔後的將也,準備和所有人達成和解,可這個和解,最終卻由硝子替他完成,
導演通過這種方式,表明西宮硝子放下了內心的負擔,也表明石田將也完成了救贖和療傷,與硝子開始了新的生活,
我們無權要求一部動畫電影,去反映諸多的現實問題和社會問題。
但導演既然選擇了聽障者和校園霸凌的題材,就不該將《聲之形》僅僅拍成一部男主的贖罪和成長之路。
曾經看到過,《聲之形》將聽障作為宣傳噱頭——
在預告中,我也以為,《聲之形》將真正打破聲音,畫面,情感,人物甚至次元的壁壘。
雖然我們可以看到,硝子第一次向將也表白,她竭力想用自己的聲音說出我喜歡你,卻因為發音困難導致無法被GET。
這時她抓緊衣角,不斷握拳,心理小鹿亂撞。
雖然青春,雖然真切,雖然像極了我們看到的每一部青春片中的表白場景,
但青春,並不該僅僅是《聲之形》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別說這種表白,沒有什麼前因後果了。
除了兩位主要角色,還有三個角色值得討論一下。
最好的配角,是硝子的妹妹結弦。
這個總是一副男孩子打扮的姑娘,卻是姐姐最貼身的守護神。
雖然喜歡拍照,不喜歡學習。為了能讓姐姐活下去,她的照片多為死去的東西,風格暗黑,比如死去的青蛙,死去的小鳥……
她將照片拿給姐姐看,然後告訴她應該活下去。
她對石田將也的恨,是電影中最正常的情感,因為她知道姐姐在小學發生的一切,也知道姐姐的創傷就來自這個「假心假意」的男人。
然後是雀斑女孩佐原。這個姑娘在小學為了西宮建議全班同學都學手語,是硝子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之一。
即便很多年沒見,長大後兩人相見,還是分外親切。
顯然,佐原所代表的,是世界中除了親人,那部分「善良」的普通人,她感同身受地幫助西宮,是硝子善良的回報。
最後,也是個人感覺最雞肋的角色,女孩植野。如果說將也是施暴者,那植野就是全片中最壞的女配,沒有之一。
尬的是,除了「壞」,我並沒有發現這個角色在電影中存在的必要,仿佛就是為了設定一個你善良我就要欺負你,你軟弱我就要欺負你的角色。
如果說小時候欺負硝子,是為了博得石田將也的好感,維持他們之間那個懵懂的小情愫——
那麼她長大以後,就完全是為了「這個世界對硝子的惡意」而存在的。
一個嚴肅用力的題材,給拍成了這個樣子,如果說小學生的莫名其妙的孤立,和解,孤立情有可原,那麼後半段的強行瑪麗蘇確實讓人無法容忍。
我願意相信,導演選擇聽障和霸凌,並不僅僅是想拍一出關於成長的青春片。
可這種敏感題材本身所承載的社會責任和宣傳義務,卻硬生生成為了青春劇的調味作料。
關於聽力障礙者,到底我們應該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他們,還是應該對待他們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導演借植野之口提出了問題,最後卻流產了。
關於霸凌,最可怕的,是毫無動機和毫無目的,只為了有趣和好玩。前二十分鐘為止,這個話題似乎也草草結束。
不是每個人都是石田將也,在做了錯事後得到報應,然後走上救贖之路。
我們告訴觀眾的,應該是每個人都要保持善良,都要溫柔地對待別人,對待世界。
而不是這個世界本身就是善良的,惡人終會改變,結局必定團圓。
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再怎麼道歉也不該被原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