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2023-09-14 16:37:05 3
篇一: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劉哲雅
今天我第一次翻開了《大自然的文字》,去領略書中的奧妙。
書中講述了大自然的文字像我們書中的文字一樣,非常重要。如「天書」,水手們根據它來分辨方向。天上出現了砧狀雲,飛行員就不會把飛機開到這個區域。再如「地書」,在地下挖到石灰石,就能肯定這裡以前是一片海。森林裡有花崗石,就可以知道這裡以前不是森林。大自然的文字是多麼神奇啊!
讀完這篇文章,我不禁聯想到了一個故事。兩個孩子去森林採草莓。他們兩個都迷路了。但一個懂天文,很快就走出去了。另一個不懂天文,坐在地上大哭,被一隻老虎聽見把他吃掉了。這個故事不就說明了大自然的語言的重要嗎?只要你細心觀察,多出去走走、探究,就會懂得許多語言!大自然的語言許許多多,也很容易尋找,地上的螞蟻、天上的大雁、水中的魚兒、洞中的老鼠……世界上大大小小的生靈,都是大自然的文字。
我要去探索和發現大自然的文字,讓更多的「文盲」了解知道它。
篇二: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彥斐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訴我們: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了它們,就等於教會了我們更多的知識:
你千萬不要小看了一顆星星。在古代,即使沒有羅盤,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會仰望星空,找小熊星座。在小熊座裡找到北極星,那邊就是北方了。因此,一顆星也是一個「文字」,他教給我們如何辨認方向。
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飛行員在炎熱的夏天駕著飛機飛行時,如果發現雲像鐵砧一般,就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先兆,飛行員就會避開它飛行,以免遭到雷轟點電擊。
不僅僅是星空和讀《大自然的文字》有感天上的雲朵,我們腳下踩的這塊土地,在會讀他的人開來,也是一本有趣的書。
建築工地上的一塊石灰石,你也許並不會在意它。可是在「會讀」人的眼裡,它並不普通:它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裡的居民。由此可見,這裡曾是一片汪洋。你看,僅僅是一塊石灰石就能告訴我們這裡的地質變遷是多麼大呀。我們難道不應該因此而醒悟嗎?
看到這裡,想必你也頗有感觸。是啊,在大千世界中,哪怕就是一片雲,一顆星,甚至一塊石灰石都扮演的極其重要的「角色」。大自然的奧秘真是無處不在呀!正如巴甫洛夫所說的那樣:「觀察,觀察,在觀察。」在生活中,我們需要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
篇三: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嶽澄洋
這個寒假,我讀了一本名叫《大自然的文字》的書。這是一本稍帶科幻的小說書。書中的故事十分有趣,有喜、有怒、有袁、也有樂。這一個一個有趣故事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其中,我最喜歡的故事是《漁夫和金魚的故事》。
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有個老頭兒和老太婆,他們住在大海邊上,住在一所破舊的泥棚裡,老頭兒每天打漁,老太婆每天織線。有一次,老頭網到一條魚,這是一條會說話的魚,他想要用重金來贖得自己自由,老頭沒敢要,放走了魚兒。可老太婆不一樣, 他十分想拿到重金,就讓老頭一次又一次地讓老頭去找金魚。從小木盆到大房子,從貴婦人到女皇。後來金魚再也忍不住了,把老太婆變回了原來的樣子,所有的東西都沒有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在別人給予我們東西的時候,我們不能貪心,當我們貪心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別人對你的好感就會消失他便會收回,讓你一無所有。可見,貪心是多麼可怕的東西啊!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也是個貪心人。拿別人東西時總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拿,雖然別人表面上十分客氣,但背地裡他們一定會說我們的,所以,我一定要改掉這不好的習慣。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不要做個貪心人。
篇四: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金琪
周末,我在家裡沒事幹,隨手抄起沙發邊的一本雜誌,看了起來。「《大自然的文字》」一個名字首先映入我眼帘,我看了這個題目,心想:大自然的文字是什麼啊?大自然哪裡有文字啊?於是,我便興致勃勃地看了起來。
看完了,我終於明白了,大自然的文字也許是:星星、雲、鳥、和石頭等等。所謂:星星是字,天空是書;雲是字,天是書;鳥是字,天是書;石頭是字,地是書。
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它總共有成千上萬個字母。你千萬不要小看了一顆星星。在古代,即使沒有羅盤,當水手們需要在海上尋找道路的時候,他們就會仰望星空,找小熊星座。在小熊座裡找到北極星,那邊就是北方了。因此,一顆星也是一個「文字」,它教給我們如何辨別方向。
雲,也起著重要的作用——預測天氣。飛行員在炎熱的夏天駕著飛機飛行時,如果發現雲像鐵砧一般,就知道砧狀雲是雷雨的先兆,飛行員就會避開它飛行,以免遭到雷轟電擊。
建築工地上的一塊石灰石,你也許並不會在意它。可是在有真正學識的人的眼裡,它並不普通:它是由碎貝殼造成的。大家都知道貝類是海洋裡的居民。由此可見,這裡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看,僅僅是一塊石灰石就能告訴我們這裡的地質演變過程是多麼大呀!
還有,讀了課文裡的鳥可以了解季節變化,這還讓我想到了:燕子從南方飛來就說明春天已經到了、大雁從南方飛來是秋天來了夏天走了、蜻蜓低飛就說明快要下雨了… …
看,大自然的文字處處都有!要學會認識大自然的文字要從小到樹林裡或田野上走走,做個會觀察的人,還可以從書中尋找答案,也要去請教有學識的人,這才能真正了解大自然。
篇五: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方唐唐方
今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大自然的文字》的書,書裡面講了許多我們日常生活用品的來歷、我們城市裡的事、有關大自然的趣事和文字的知識。
在這麼多故事中,我最喜歡《麥子的旅程》這篇文章。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吧:
一列火車進站了,車門一打開,裡面的旅客麥子就迫不及待地跑了出來。它們跑向了它們住的「賓館」——大糧倉;然後,它們被自動起重拖送機送往大倉庫的頂部,大倉庫裡麥子堆得象一座座高塔。麥子從高塔上灑落下來,進入一個個巨大的房間。麥子就在這些房間裡安安靜靜地住下了,直至輪到它去磨房。
終於,麥子們等到去磨房了。很久很久以前,人們是用手工磨麵粉的:他們把麥子灑在一塊石塊上,再用一個同樣的石塊來磨它。現在,我們是通過電來驅動機器來磨粉。
在磨房裡,麥子被脫掉「衣服」,然後,它們洗了一個澡,就進入了磨粉機。在磨粉機裡,麥子變成了白白的麵粉。磨好的麵粉被傳送帶傳送到一臺有著很象大象鼻子的機器裡,隨後被裝進一個個袋子裡密封起來。麥子的一生也就過完了。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有一個想法:麥子變成麵粉,耗費了許多資源,我想培育出可以直接長出麵粉和麵包的植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怕病蟲害、一年可以收穫八次。我還有一個想法:等我長大了,我要培育一種不怕乾旱的糧食。它有許多優點,比如:不但有超抗旱能力而且能滴出水來、不怕病蟲害、一整株植物都能吃、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吸收有害氣體、釋放有益氣體等等。不管哪裡有了它,哪裡就空氣清新、沒有病蟲害……
那世界上就沒有挨餓的人了。
篇六: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最近,我們學習了課文《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讓我感受很深。
《大自然的文字》這篇課文列舉了星星、雲、石頭幾種大自然的文字,讓我們明白了一個道理:大自然就像一本書。要認識大自然的文字,必須從小就到森林或田野裡走走,留心觀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及時請教有學問的人。多與大自然接觸,就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學習這一課時,我不由地想起了五年級時所學的一篇課文《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課文中也寫到了很多種大自然的文字。只要我們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就能看懂大自然這本書。
是呀,大自然就如同一本書、一個課本。書和課本都能讓我們懂得許多道理,大自然也是如此。通過觀察現象,通過請教他人,通過他們的解答,我們就會不斷地汲取營養。
想到這兒,我就又想到了我的一位課外班同學。她就是一個真正會讀大自然這本書的人。
記得有一次,我們一起到郊外遊玩。大家都背著輕便的小包,只有她,背著一個較大的包,還裝著一本《小學生百科全書》。大家都笑她,說她出去玩還一副書呆子模樣。到了郊外,只見她拿著筆和本,一刻不停地在寫著:「鵝掌木是什麼?為什麼叫鵝掌木?……」休息時,大家都在吃東西、聊天,只有她還忙得不亦樂乎:不停地翻閱百科全書;不停地閱讀、思考;不停地在文章上作記號。休息結束時,她的那本書幾乎作滿了記號。
我們應該像她那樣,學會觀察思考,學會讀大自然的文字。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明白更多道理。
篇七:大自然的文字讀後感 羅詩晴
這本書是朱自強先生的精選的兒童文學讀本,這本書對我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這是我的老師送給我的期末獎勵,我不會忘記的。
一打開封面,映入了眼帘的不是別的,正是作者朱自強的簡介,他的職業多的讓人眼花,接下來的便是他的作品獲得的獎。從此這個人在我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果以後有人問我喜歡誰的書脫口而出的便是朱自強的書,看著他的書令我有一種自豪感。
我最喜歡[俄]普希金的漁夫和金魚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得寸進尺,就像漁夫的老太婆她永遠也不滿足,金魚為了報答漁夫的救命之恩才滿足漁夫的要求。但我覺得這是一個反面教材,因為這個例子正好提醒了人們,要懂得知足,不然到頭來會比以前的環境更差。
第二莫過於曹文軒寫的泥鰍了。這個故事主要講兩個小男孩插卡在田裡的故事。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才發覺原來在書上的故事在現實的生活處處常見,就像十斤子和三柳的故事,兩個小孩子的惡作劇後來慢慢的變成親密的好朋友。這個故事充滿著童年。令作者回味無窮。
常新港的黃金周末令我難忘。可我不明白為什麼要叫黃金周末呢?而不叫銀金周末或銅金周末呢?我覺得這就是它奇妙的地方,正是因為這個奇妙的名字令我對這篇文章有了改變。正如老師所說的如果名字起的好,那讀者就會對這篇文章改變看法甚至熱愛這篇文章。這個故事講了三個女孩周末的故事,雖然情節普遍但我總感覺這篇作文給我有一種特殊的感覺。但很奇怪這種感覺用語音沒辦法說出來,總而言之我喜歡這篇作文。
讀完了《大自然的文字》令我對大自然又有了新的了解,謝謝你《大自然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