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給屈原的一封信
2023-09-14 16:30:20 3
端午節到來了,這是一個紀念屈原的節日,你有什麼想對屈原說的呢?
給屈原的一封信
敬愛的屈原爺爺:
屈原爺爺,您好!您看見了嗎?昨天,我們宜昌天問學校為您舉行了屈原銅像揭幕儀式,學校的副理事長還專門寫了屈原塑像落成頌文,我們在激情飛揚的誦讀聲中揭開您銅像上的紅色面紗,那一刻,全場寂靜,寂靜後是潮水般的掌聲。那一刻,心跳暫停,暫停後血液加速的流淌。
爺爺,您知道嗎?我們學校的名字就是以您的詩歌命名的,因為我們學校希望我們所有的學生都有您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學校也正是在這種求索精神中不斷發展、不斷壯大的。
爺爺,您知道嗎?您的銅像真是栩栩如生,做工之精細真是堪稱一絕。銅像高4。15米、重1。8噸,您右手握筆,左手指向天空,好像在對著天空發問,您那深邃的眼睛,好像要看清所有的一切,您那能書寫千萬好文章的筆正要記下天問學校今天發生的這一切。我仿佛聽見您在說:「孩子們,有你們這麼優秀的建設者,國家一定會不斷地強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永遠銘記您的教誨,踏實走好每一步,長大後做一名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親愛的爺爺,我馬上就要去上英語課了,今天就和您說到這。願您在魚兒陪伴下,生活得無憂無慮。
您的孩子:萬木涵
給屈原的一封信
您好!小女實乃後人,無緣與您相見,但從後人的記載中對您略知一二,對您十分敬仰。您在吸收民間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騷體這一文學新形式,以優美在語言,豐富的想像,溶化神話傳說,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您不朽的詩作滲透了作者高尚情操,說明了作者偉大人格。您的作品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世界文學的寶貴遺產。
然而,您曾想到,汩羅江畔曾經停留過兩個人,先是容顏憔悴的您,後是忍辱負重的司馬遷。
司馬遷懷念您,您不知道。司馬遷傳寫您,您也不知道;司馬遷讓「屈原」兩個字屹立了數千年,您當然更無從知曉。我替司馬遷羨慕您,我想當年司馬遷對您所流露出的也並不單單是純粹的惋惜,或許還有些別的情感。
您為楚懷王左徒時,可謂龍得雲雨,鬥志豪情溢滿胸懷,這些司馬遷知道;後來您被放逐,懷才不遇,憂容抑鬱,宛若魚失江海,茫茫然度日如年,這些司馬遷也知道。非但知道,他那顆多情的心怕是早已隨您同墜傷心谷了。他包容了您的苦和痛——他了解您。
但是您不了解他!對司馬遷,漢武帝僅僅「以倡優蓄之」,這些屈原不知道,後來司馬遷逢李陵之禍,愛株連,糟腐刑,落得身廢名裂,生不如死,這些您又何嘗知曉?司馬遷流著淚感懷您的時候,您不知道,司馬遷咬碎了尊嚴咀嚼著苦澀的譏諷與挖苦時,您不知道,司馬遷顫巍巍地握著筆傳寫您的時候,您還是不知道。
您寫了《離騷》,把滿腔的憤懣扔進了汩羅江;司馬遷為您落了淚,為您立傳,司馬遷不願一個英雄懷著怨憤繼續落魄。
司馬遷沒有寫《離騷》,他只寫了《史記》。為別人,他苟且偷生畢其心智,於他自己,除了深夜中幾聲無淚的啜泣,我想別無其他。他擎起了英雄,卻忘卻了自己。
男兒淚,千古諱!然而對於司馬遷,那卻是一滴沉重得足以擊碎滄桑的淚,那是一滴融盡了愛恨心血的淚,同時又滿含羞對自己人生的譴責和愧悔。他還是他,但您終究不了解。
給屈原的一封信
敬愛的屈原爺爺:
您好!我是您從沒見過的,來自未來的一名小學生,在暨陽小學讀書。
你知道嗎?現在我們有端午節,是在五月初五,我們在一天會舉行很多的活動,有賽龍舟、吃粽子、煮雞蛋等,都是來紀念的屈原爺爺您的。
我聽說在兩千多年前,您因為對社會不滿,而且當時奸臣當道,你迫不得已抱起石頭,跳進汩羅江。人們很敬佩您,所以劃著龍舟想把你打撈起來,可是怎麼也找不到您了。後來,就把這個演變成了賽龍舟來紀念您。
而吃粽子的來歷是因為人們希望您的屍體不被魚兒們吃掉,就把粽子一個個的扔到江裡,希望他們不要碰你的屍體。
今天,我親手包粽子,剛開始我興致勃勃,可是當老師拿來糯米、紅棗、箬葉和細繩,我突然就手足無措了,不知道該怎麼做。後來,老師教我們,要裡面空心,成圓錐形。老師告訴我們,粽子美不美觀的決定性是那幾個角,要勻稱有型!當在捆粽子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紅棗好沒放呢,要不然把線纏好了,就前功盡棄了。
我又實驗了一次,這次,我有經驗了。我認認真真的做,小心翼翼地做好每一個環節,最後,一個小巧翠綠的粽子就誕生了。
聽到這裡,您是不是很欣慰啊!我還要告訴您一件事,現在我們的國家已經很強大了,那些個「小人」已經很少很少,而且以後我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一定會持續下去的。
祝願您在另一個世界裡,也像小魚一樣過的無憂無慮。
敬祝
給屈原的一封信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繫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文章閱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