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2023-09-14 03:21:00 2
篇一: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作為一國之相,孟嘗君地位顯赫、尊貴。其門下食客三千,可謂眾矣。對於馮諼的寄食請求,孟嘗君並未因其無好無能而嗤之以鼻。也許是出於一種憐憫或者無可無不可的態度接納了他。也正是由於他的這種給予成就了未來孟嘗君的鞏固地位,從而為相數載,而無纖介之禍。由此看來,大凡有才有能的人,往往自視清高,表現另類,不與世俗苟同,不會墨守成規。而這樣的人除非迫不得已是不會寄人籬下的。對於這樣的人,作為治國當權者,不可不以一種包容之心代之。
現實生活中,單位中的領導是否能夠做到這一點呢?在很多情況下都有所處理不當。
篇二: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早年曾被幾個單位相中,欲調,但翻開檔案,遺憾之一只因少時深居農村沒錢赴讀高中初中畢業就考了一個中專,於是乎只好忍愛割捨。懷有幾滴文墨塗鴉,有欲發揮潑酒,苦無紙筆,於是撿了一條苦徑,投入自學考試之列,以提高文化以待日後,因此得讀《馮諼客孟嘗君》。
齊人馮諼,頗有才幹,卻家貧連生活都無著落。當時齊國孟嘗君門下招留食客三千,於是投到門下求食。孟嘗君問引薦人:「他愛好有什麼?」引見人說沒有愛好。又問有什麼可以施展的才能,引見人也說沒什麼才能,孟嘗君顯著飢笑的神色收下了他。可是,就是這個懷才不露的馮諼,為爭得屬於自己的待遇,三彈劍 鋏 ,得到了孟嘗君的認可和資助,這就為以後馮諼為孟嘗君巧設三窟使孟嘗君脫禍奠定了感情基礎。
知恩必報,孟嘗君需要物色一個懂會計知識的人給他收債,馮諼便挺身而出。此刻,孟嘗君還沒見過這個食客馮諼,對這個不邀自薦的馮諼頗為不滿:「他是誰?」身邊的近臣回答說:「就是那個唱鐵 鋏 歸來能給吃的嗎的人。」這個唱「長 鋏 歸來」的馮諼,從此為孟嘗君燒卷市義,使百姓受惠,以後又為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使孟嘗君在齊國為相數十年,而無纖介之禍。
要是馮諼毫無才幹,或才幹智謀平平,就是得到孟嘗君的知遇之恩不過一食客而已。馮諼得到孟嘗君的知遇之恩之後,竭誠圖報,憑藉自己的遠見卓識,超乎常人的言行舉止,為孟嘗君巧設「三窟」,使孟嘗君遠離災禍,使齊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得以緩和,人民受益,功莫大於此。介乎此,要想做一個報效國家的有志之人,不妨先煉苦功,煉就一身本事,然後像馮諼那樣,尋找機會報國。切莫憑藉這樣那樣的門路,混進樂隊,成為一名蘫芋充數者。
篇三: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中國從古至今就是聞名天下的禮義之邦,尤其在古代,各諸侯國紛爭戰事不斷,民不聊生,強取豪奪者眾多,都想以武力打天下,坐在馬背上統治天下,但君王都有感於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道理。做任何事,智者重於義必勝,愚者重於利必敗,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
在〈〈馮諼客孟嘗君〉〉中,講述了孟嘗君的門客馮諼為「義」而努力的策士故事。起先,君問其愛好做什麼,有什麼樣的能力,他都謙虛地說沒有,遭到了君和其他門客的輕視,受到了低於他人一等的待遇。過不了多久,他通過三彈其鋏而爭得了較好的待遇,也體現了孟嘗君的「義」的一面。隨後,君出了誰到薛地收債的通告,馮諼於是毛遂自薦願效犬馬之力,只問君債收畢之後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君說你看著沒有的就買回來。馮諼於是以君的名義「燒券買義」而歸,君不悅。過了些時候,齊王以「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為由放逐孟嘗君回到其封地薛,離薛地還有一百裡路,薛地的百姓就扶老攜幼迎君於道中,於是鑄就了一窟,馮諼又遊說於其他諸侯國,使君受到各國的垂青,造下聲勢卻不為之動,其義可見一斑,齊王聽說後重新迎回孟嘗君。自始至終,義字都是統領該文的思想,講義者為自己今後的人生埋下伏筆,行義者,能在逆境中獲得新生,為人行俠仗義可以反敗為勝,反辱為榮,淡然於得失,從容於榮辱,不為名所惑,不為利所誘,從容於天地間。
統治我國幾千年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仁」,換種說法也就是「義」,或可以說成「仁義」,歷史上有名的朝代如漢、唐、宋等無不是以「義」為核心治理天下。在唐朝,把老百姓比喻為水,國家比喻為舟,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於是圍繞「義」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國家政策法規,並經過不斷的努力,成就了「大唐盛世」的威名,也為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之林創下不可磨滅的功勳。中國自此威震四海,成為世界各國仿效的對象和求知認識的目標。可見,大到國家,小到個人,不論做任何事,都以善為先,積以成「義」,一旦形成風氣,國家會繁榮昌盛,個人則會夢想成真,在逆境中不會氣餒,在勝利面前不會昏聵,始終保持一股浩然蕩氣,行於正,坐於端,行遍天下無難事。
篇四: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齊人馮諼生活困頓,有一天他請人跟孟嘗君說願意當他的門客。孟嘗君問他有什麼才能品德優於他人的,馮諼都說沒有。孟嘗君笑著接受了他,但卻從此不再過問他。
孟嘗君的左右門人都瞧不起這個沒有才能卻在這白吃白住的傢伙,所以只給他很差的食物以及住宿的環境。住了幾天,馮諼分別彈其劍、其鋏、其劍鋏而歌:「吃飯的時候沒有魚啊!」「出門的時候沒有車呀!」「連個像樣的家都沒有啊!」左右門人譏笑著把這些歌詞內容講給孟嘗君聽,孟嘗君都一一滿足了他的要求。經過這三次唱歌換來了滿意的生活條件,馮諼便不再發出諸如此類的歌聲了。
有一回孟嘗君貼出布告,問有誰可以幫他去薛地收取債務?馮諼就說他可以去。於是孟嘗君便把債據交給了他,並讓他用收來的債錢買些府裡沒有的東西回來。
馮諼駕著馬車前往薛地,讓該地的官吏將所有債民召集起來,一一核對債據,絕大多數都對上了。但他卻並不收取債錢,反而矯詔孟嘗君的命令,說是孟嘗君體諒百姓生活辛苦,就不收取這些債錢了。為表心意,更是一把火燒了這些債據。
之後,馮諼便趕回了孟嘗君府,一大清早便求見孟嘗君。孟嘗君驚奇他收債的速度,便問他買了些什麼東西回來。馮諼說他看了府裡衣食美眷,器具珠寶都不缺,就給孟嘗君買了「義」回來。孟嘗君聽來事情始末後,明白馮諼並沒有把債錢收回來,很是不高興。
此後一年,齊泯王藉故撤了孟嘗君的職。於是孟嘗君便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薛。在距封地還有一百裡的時候,就看見百姓偕老帶幼,夾道歡迎孟嘗君的歸來。由此孟嘗君才明白馮諼所說的「義」是什麼。
藉此馮諼便對孟嘗君說「狡兔有三窟,才能保住生命不受傷害。現在君上有了薛地這一窟,但還少了二窟。請君上讓我出去遊歷四方為您尋找剩下的二窟。」
孟嘗君答應了,並給了他車馬錢財以供旅途所需。馮諼向西遊歷到梁國,對梁惠王說:「現在齊泯王把孟嘗君這樣一個有賢能的人革職閒置,這正是您的好機會呀!只要您能聘請到他,還愁不能富國強民嗎?」梁惠王聽言將相位讓出,派出使者攜帶重金前往齊國聘請孟嘗君。
馮諼快馬在使者之前趕到薛地,對孟嘗君說:「梁惠王的招聘證書不能接受。」於是孟嘗君接連三次都推掉了梁惠王的招聘。這件事情震驚了齊泯王,他深感害怕,如果孟嘗君真是有能力的人協助梁國強盛起來,那他的齊國還怎麼在中原立足?於是趕緊跑來向孟嘗君道歉,說以前革他的職是我的不對,糊塗了,請孟嘗君不要記仇,繼續為齊國效力,拜他為相。
至此,馮諼說「三窟已成」。
孟嘗君為相十年,從未出過紕漏,這都是馮諼在孟嘗君身邊的原因。
馮諼幫助孟嘗君的方法就是讓其他人重視孟嘗君,讓自己國家的君主認識到孟嘗君的重要之處,從而得到自己想要的。
別人在搶的東西總是好東西。這是可以利用的人之天性,但是在此之前首先要保證東西是好的,是拿的出手的,是夠格讓人搶的,這是根本。其他的只是宣傳方式,一種廣告,只是「末」而已。切不可捨本逐末。
篇五:馮諼客孟嘗君讀後感
《馮諼客孟嘗君》(《戰國策?齊策》,題目為後人所加)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歷史散文,好多選本,像《古文觀止》、《古文鑑賞辭典》以及中文專業各種類型的「古代文學作品選」幾乎都無一例外地選了這篇文章。這都證明它不是一般的散文,而是一篇非常有影響的散文。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文章本身具有很強的藝術性。有關此文的評析大都圍繞著情節的一波三折與故事的欲揚先抑來落筆。筆者認為這篇文章的故事性的確很強,戲劇味很濃,活脫脫是一篇引人入勝的短篇小說,但我更願意把它看作是一篇馮諼向人們證明自己人生價值過程的小說或故事。對於一個身懷金玉的智囊之士,他不急於向人們表明什麼,對於世人的態度也毫不在乎,只要求獲得與自己能力相稱的待遇。在獲得應有的待遇後,又要以「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的信條來報答「知己者」。但是這種證明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相當艱難和曲折的。
在一開始,馮諼託人告訴孟嘗君要做其門客,孟嘗君使人問馮諼,有何愛好與才能。馮諼說「客無好」、「客無能」。孟嘗君「笑而受之」。對於這個「笑」,到底是何用意?一般的說法認為孟嘗君是嘲笑。可嘲笑又為什麼接受了馮諼的請求?回答說,因為他很有錢,並且說他與當時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都養有許多食客,號稱「食客三千」,以至於有「戰國四公子」之稱云云。我認為這種看法表面上好像非常合情,然而實際上卻不十分合理。我們知道對於要求到他的門下作食客的人,孟嘗君可能都要詢問這個食客有什麼本事。那些不學無術之徒,對自己的能力往往要盡其想像誇張之能事,儘可能的誇大其辭,以期獲得更好的物質待遇,不至於被「食以草具」、「食無魚」、「出無車」。類似的回答孟嘗君聽的多了,對於那樣的食客他也見的多了。然而在問馮諼同樣問題的時候,卻聽到了與常人迥異的回答,他在朦朧中已經隱隱感覺到了這個人的不平常,這裡的「笑」是意味深長的笑,而不是鄙視的嘲笑。如果作「嘲笑」來理解,我們說孟嘗君豈不與他的「左右」處於一樣的層次了嗎?把他們等而同之是不對的,這與他當時的地位、聲譽,甚至能力等都極不相稱,這裡的「笑」絕對不是簡單的嘲笑。下面我們還有充分的理由說明這個問題。
馮諼做了食客,起初是最低的待遇,「食以草具」,這與他的才能遠遠的不相稱,於是他「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兮,食無魚。』」左右告訴了孟嘗君。對於這樣的要求,孟嘗君的反映平平常常,左右也是平平常常。我們可以運用數學上的百分比打一個比方,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中,只有5%的人被「食以草具」,這就是那些沒有什麼真本事並且連撒謊的本事也沒有的人。而有魚吃的人佔大多數,大概85%的樣子。接下去,馮諼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長鋏歸來兮,出無車」。左右笑之,而孟嘗君還是平平常常,不以為奇。滿足了他進一步的要求。我們從左右的表情裡可以看出,有車坐的人佔少數,大概佔到9%的樣子。這部分人可能的確是有一些本事的人,並且很可能已經給孟嘗君出過奇謀、立過卓越功勳,已經受到孟嘗君賞識的人。「左右」想,你這種人,什麼本事沒有,還想要車坐,太不應該了。當馮諼提出「養家」的要求時,左右「皆惡之」。「皆」是強調人的多,「惡」是說眾人對馮諼的厭惡程度。這種無才無德的人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得寸進尺,一定是「貪心不知足」之徒。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在孟嘗君門下不單自己作食客,還要養家,這樣的人絕對是寥寥無幾,很可能只有馮諼一人。而此時,孟嘗君仍然是不緊不慢、不急不氣,平靜的答應了馮諼的要求。這一方面說明了孟嘗君的富有,另一方面也說明孟嘗君對於馮諼有一種隱隱約約的期待:「他是一個不平常的人,他提出的要求越多,就越印證了我的猜想。」滿足了自己所有的願望,馮諼不復歌,過起了安穩而又滿足的生活。當然我們說,馮諼實際上是在找機會,以便報答孟嘗君的厚遇。
孟嘗君出「計」,招人到薛地收債,從這種鄭重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這不是一件非常容易幹的事。現在社會上還流傳著這樣的話,借錢容易還錢難。更何況借孟嘗君錢的又大多數是當時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窮老百姓呢!當馮諼提出要到薛地收債,孟嘗君得知這個消息,「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他自己也很奇怪這種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就有人願意去做。孟嘗君的反映正印證了上面我們的推測,這的確不是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前面我們提到這實際上是馮諼向人們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篇文章,在孟嘗君的心目中從馮諼開始提出要求起,孟嘗君就一直在心底裡對於這個人抱有一種期望,他提出的要求越多,孟嘗君就越認為馮諼不平常。當他得知要到薛地收債的就是「乃歌夫『長鋏歸來』者」的消息時,他非常激動,孟嘗君「笑」曰,這個地方的笑,我們認為是欣慰的笑,激動的笑。馮諼在孟嘗君的心目中,從一開始到現在可以講,地位是一直上升的。而在左右的心目中,馮諼的地位是每況愈下的,包括到了馮諼到薛地收債這件事情發生,因為「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的口氣完全是一種不屑與看不起。就馮諼在左右與孟嘗君心目中的地位的變化,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