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建築的圖(山西古建築手繪)
2023-09-14 00:14:15
古建手繪延楊紅給瀕危的古建築畫像
山西是全國保存古代建築最多的省份,元代以前古建築的保有量超過全國總量的 80% ,明清兩代的古蹟更是浩如煙海,難以計數。享有 「 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 之美譽。山西古建除了數量傲視群雄,建築年代之久也是冠絕中華。以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大同華嚴寺、朔州崇福寺等處為代表的唐宋、遼金時期的高古建築蜚聲海內 外。
中國第一木塔(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又名釋迦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內。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慶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與義大利比薩斜塔、巴黎艾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 釋迦塔塔高 67.31 米,底層直徑 30.27 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 3000 立方米, 2600 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山西萬榮飛雲樓
位於山西省萬榮縣東嶽廟內,為純木質結構,被譽為「中華第一木樓」。飛雲樓為元明風格建築,高23.19米,全樓鬥拱密布,玲瓏精巧,與應縣木塔並稱為「南樓北塔」。飛雲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雲樓豐富的立面構圖。飛雲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簷、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群中的代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樓,半截插在天裡頭」。
山西冀縣石牌樓
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
據說,石牌樓是明代監察御史史學遷(翼城人)所建,四面額坊上的題字「衡文金吳」、
「澄清江漢」、「持斧畿甸」、「觀風西土」,分別喻示史學遷任差欽巡按、監察御史
期間督學江南、巡湖廣屯田、執法捕盜、觀察民情的政績
陵川崇安寺插花樓
崇安寺插花樓為樓閣式建築,平面方形,面寬、進深均三間,二層三重簷,歇山頂,具有元代風格 。
文昌祠
文廟---建築面積為六千平方米,始建於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復。它主要建築有影壁、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名宦祠與鄉賢祠,東西兩廡、月臺、大成殿、藏經樓、啟聖祠(內供孔子五代祖先)等。
。
汾城鎮城隍廟
汾城鎮唐初為尉遲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貞觀七年縣城由古城遷於此,名為太平縣,歷朝均有修建。現存建築以鼓樓為中心,由北向南依次為城隍廟、文廟、鼓樓、學前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洪濟橋、城牆等,共有40餘座古建築,時代從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一組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其整體建築與規制,仍保持著我國縣級城市建築的布局,是研究當時社會縣級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珍貴史料。
王曲天台庵
王曲天台庵位於平順縣城東北部的王曲村,距離縣城30公裡,距309國道10公裡,省道河潞線5公裡,處於平順、黎城、平順三縣交界處,濁漳河依村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水資源充足。王曲天台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平順縣東北二十五千米王曲村。
天台庵大殿為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四椽簷栿通達,柱頭鋪作為梁頭伸出一跳華栱枓口跳,無令拱,通過短替木託橑風槫,不用普拍方。四椽栿以上明或以後有過改造,今天看到陡峻的屋頂飛簷已不是它最初的樣子,當心間補間鋪作也疑為後代添加,但梁架、枓栱、柱網的主體部分仍保留了五代原貌。
陵川崇安寺
崇安寺,古稱凌煙寺,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崇文鎮西北的臥龍崗上,大有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的雄偉氣魄,「先有崇安,後有陵川」的遠古說法在當地流傳甚廣。
崇安寺的創始年代已無從稽考,唐初原名為「丈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敕命為崇安寺,此外古代並有"凌煙寺"之稱。由於歷代重修和增建,從現存建築來看基本上都是明代改建的,但也部分地保留著宋、金原作。主要建築山門、鐘鼓二樓。
嚴華寺
華嚴寺,位於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屬於佛教華嚴宗的廟宇而得名,分為上華嚴寺、下華嚴寺兩處,相距不遠,處於同一個大院落裡。上華嚴寺分成前後兩院。前院,有山門、廊廡、念佛堂、雲水堂。後院有客室、禪堂和僧舍。院中房舍為關帝廟,現已成為接待室。這兩個院內,結構勻稱,布局合理,表現了遼代建築的特色。
稷王廟
稷王廟位於稷山縣城中心,是奉祀中國農業始祖后稷的廟宇。該廟原在縣城以南50華裡的稷王山上,是相傳的后稷教民稼穡之地。
稷王廟,位於山西運城稷山縣,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藝術匯為一體之「三絕」古建群,確屬壯美罕見。1996年元月由山西
省人民政府[晉政發(1996)7號]正式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評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山門、鐘樓、鼓樓、獻殿、正殿、泮池、姜嫄殿,其中除姜嫄殿為元代建築以外,其餘皆為明清建築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萬榮后土祠秋風樓
「秋風樓」位於后土祠正殿後(位於古河東郡汾陰縣,即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因樓上藏漢武帝劉徹《秋風辭》碑而得名。秋風樓創建年代不詳,因黃河淹沒,曾於清代康熙、同治年間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秋風樓因樓上藏樹漢武帝《秋風辭》碑而得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