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節氣的特點和風俗(霜降節氣介紹)
2023-09-14 17:28:37 3
霜降節氣的特點和風俗?霜降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天氣漸寒始於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天霜降後,晝夜溫差更大,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秋燥明顯,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霜降節氣的特點和風俗?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霜降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霜降是反映氣溫變化的節氣,天氣漸寒始於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意味著即將進入冬天。霜降後,晝夜溫差更大,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比較熱,秋燥明顯。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登高山,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崇敬和愛戴。
在山東地區,有句農諺「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所以山東人霜降喜食蘿蔔。農諺有「霜降蘿蔔」一說,是指霜降以後早晚溫差大,露地蘿蔔不及時收穫將出現凍皮等情況,影響蘿蔔品質和收成。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霜降時節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對於霜降吃柿子的說法是:霜降吃丁柿,不會流鼻涕。有些地方對於這個習俗的解釋是:霜降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個冬天嘴唇都會裂開。
霜降時節有登高遠眺的習俗。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天高雲淡,楓葉盡染,登高遠眺,賞心悅目,但也要有所講究。
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習俗。例如廣西玉林,這裡的居民習慣在霜降這天,早餐吃牛河炒粉,午餐或晚餐吃牛肉炒蘿蔔,或是牛腩煲之類的來補充能量,祈求在冬天裡身體暖和強健。除牛肉外,羊肉與兔肉也與霜降相宜。
閩南臺灣的民間在霜降的這一天,要進食補品,也就是我們北方常說的「貼秋膘」。在閩南有一句諺語,叫做「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從這句句小小的諺語就充分地表達出閩臺民間對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因此,每到霜降時節,閩臺地區的鴨子就會賣得非常火爆,有時還會出現脫銷、供不應求的情況。樂得賣鴨子的老闆們嘴都合不攏了,看來他們也必定會過一個開開心心的霜降節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