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大無周恩來讀後感
2023-09-14 16:17:50 3
篇一:大有大無周恩來讀後感
如果有人問我中國近代最了不起的外交部長是誰,我會毫不猶豫的回答道「周恩來」。
的確,身為總理的他不僅是政治上的「政客」更是外交上的「劍客」,他以剛柔併集的「劍術」為新中國的外交開拓出一片藍天,洗血了巴黎和會弱國無外交的恥辱。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他在於印度總理交談時首次提出,迄今以發展成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準則。萬隆會議上的「求同存異」方針,更顯了他那高超的「劍術」,在當時嚴峻而又激烈的場合下他從容以對,化幹戈為玉帛,也許是之前的各種磨練是他能淡定冷靜,更因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壯志使他不斷修煉高超」劍術「來穿刺舊中國的黑暗。
在法國勤工儉學時期,他結識了」馬克思主義「這把」寶劍「,正所謂寶劍配英雄回國後投身於革命事業。因國民黨反動勢力的壓迫,他看清了國民政府的黑暗,起身反抗首先發動了」南昌起義「,在面對民族危機時,他主張槍口一直對外與蔣介石談判使西安事件和平解決。
現在總理走了,走得是那麼匆匆,骨灰撒大海,留給後世一種氣節——中華民族的氣節。
篇二:《大無大有周恩來》讀後感 李法祥
生命如同寓言,其價值不在長短而在內容。周恩來,這個不辭勞苦、任勞任怨、大公無私的具有強烈愛國熱情的人民的好總理。雖然他一生的腳步之穿行在一個世紀中,但他走完了幾世紀的路,他的靈魂將穿越整個時空。
他拚搏一生,奉獻一生。周恩來從一九七四年六月住院到一九七六年一月逝世,在這段時間裡,他共做大手術六次,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身體還能堅持,他就要堅持工作。除處理日常工作外,還同中央領導人談話160次,召開會議20次。這段時間裡他共工作139天,其中每天工作達18小時至24小時的就有44天。周恩來在病重的日日夜夜,堅持不懈地工作,他是以生命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他之所以呢堅持不懈的奮鬥到人生的最後一頁,是因為他矢志不渝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愛國志氣。
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他奮不顧身,堅守國土,抵制敵人。面對祖國和人民,他任勞任怨,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人民的幸福。
聲明短促,只有美德能將它傳到遼遠的後世。周總理不留骨灰,輕裝而行,但他的靈魂將用永遠活現在人民心中。
篇三:大有大無周恩來讀後感
讀了兩遍《大有大無周恩來》這篇經典而又振奮人心的文章,心中不禁有許多感慨。它使人在艱難險阻面前慷慨人心,感覺就像有一條鞭子抽打你的身軀。讓我知道以後怎麼面對身邊的事,物,人。我讀到 總理無怨無悔的那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時,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熱淚。這是我 第一次讀文章流露真情。他坦然一笑,說」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這句話並不是誰都能發自內心的說。
從這句話我看見了他對人生的感悟,感覺自己是一個任人宰殺的小羊羔,不在乎狂風暴雨。恩,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往往是令人無法琢磨的,但我們唯一可以改變的是我們的心態,心態好了,萬事隨之而來。如果現代人有總理那麼一點點寬容,厚道,我想人世間會變的非常美好。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總理生而無後,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可偏偏臨到總理怎麼就是這個結局呢?這個問題始終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就算總理忠貞,為什麼不認一位乾兒子呢。唉,難道是共產黨不允許有這世俗的一套,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讀到他拖著重病的時候,還堅持去醫院看望康生時 ,心裡對他多了幾分敬意。然而呢?康生不但不心存感激,還在背後罵罵咧咧的時 ,工作人員勸告他說」您這樣何必呢?「總理依然不聽工作人員的勸言,依然義無反顧的堅持自己的原則。
這要是我們有幾個人能夠做到。恐怕極少,甚至沒有這樣的人。正是這位老人多次保住黨內團結問題 ,背了多少黑鍋,受了多少委屈,唉。這在他一生中數不勝數。我一定要向他學習,也希望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向他學習,向他致敬!
篇四:大有大無周恩來讀後感
近期學生讀書時我隨手翻閱了《大有大無周恩來》,讀後很有感受,今略寫幾筆,與大家共勉。
周恩來總理,他一個完美的人,很難想像如果那十年裡沒有他這個國家將會怎樣,他配得上偉大這個詞語,更配得上這麼多年來人民對他從未變更的愛戴。他就是周恩來周總理。
他12歲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凌雲壯志,從青少年時代起,就能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的前途緊緊聯繫在一起。從《周恩來傳》中我們可以知道,周恩來在後來的政治生涯中那些發揮了巨大潛能的性格,多少孕育於走向敗落的封建仕宦家庭,從小四處漂泊的生涯以及溫馨的母愛。他幸運地有兩個性格不同的母親。嗣母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她年輕守寡,從不外出,於是也不許童年的周恩來外出,整天把他關在屋子裡念書。由此陶冶出他的好學、好靜、仁慈、禮讓。他的生母則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有辦事能力。周恩來小時經常在生母跟前觀看她如何處理家族事務,學得一些辦事方法和能力。家庭敗落後,迫使十歲左右的周恩來開始扮演」當家人「的角色。熟悉中國民俗風情,明了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這條人生奮鬥途徑的人都知道,在近代中國,維繫一個大家庭的生存與主持國務活動似乎並沒有性質上的差異,至少在對」當家人「的性格素質上的要求上是這樣。好面子的封建家庭,即使囊中羞澀,各種排場、禮儀、規矩也絲毫不可忽視。《周恩來傳》提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這位少年把親戚的生日、死期一一記下來,貼在牆上,到時候便去借錢送禮,磕頭應酬。這自然需要相當有分寸,有條理的交往能力和對人際情感的細膩揣摩。周恩來從兩個已經去世的母親那裡,自然地繼承下來的兩種性格能力,是他能夠扮演好當家人角色的重要因素。對於未來的政治活動家,這或許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周恩來他自幼渴望的是安定、和諧與維持,這使他養成善於在」異中求同「的思維方式和務實的處世作風,並使他在後來繁雜的政治鬥爭中,體現出溫和而熱情強幹,忍讓而不失原則,謹慎而勇於果斷等對立統一的性格側面。一個才幹不如他的人,如果扮演這些錯綜複雜的角色,就會以思想和行動上的不知所措而告終。正是這種複雜而精明的性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周恩來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長並豐富多彩。——這句話是尼克森說的,我覺得這很準確。《周恩來傳》的作者記敘傳主早年的生活,不失時機地突出他的兩個母親對他的影響,也許是要試圖要說明這一點。
從青少年開始,周恩來就很看不慣那些雖然不乏才幹作為,但卻內懷邀名之心,愛出風頭的人。他也不是完全不重視個人的」名「,在一篇《論名譽》的作文中,他甚至把它視為」人生的第二生命「。但他心目中的」名「,更多的是具有道德意義的」名譽「,而主要不是反映個人利益的」名位「。顯赫的名位,並不必然帶來高尚的名譽。在他看來,若汲汲於名,猶汲汲於利,靠虛聲盜世,眩世眩目來獲取名位,即使有了某種功業,也實在是名譽的罪人。
周恩來能獲得舉世讚譽,與他青少年起就注重不私於個人的人格設計,並一生遵奉,不能沒有聯繫。
他的頭銜或多或少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認為他的生活應該是無憂的,華麗的。但是,多少年來,周總理過的是多麼簡樸的生活,他的勤儉節約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成為美談。朱光亞同志曾回憶過這樣一則故事:1961年專門委員會對當時第二機械工業部的一個規划進行審議,會議從上午開到中午還沒結束,周總理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擺幾小碟鹹菜和燒餅。周總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樣的飯菜。似乎他從不對自己的吃穿有任何講究,更不分等級貴賤,所以他才能更親近人民,走進人民的心中。
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的今天,一些高官頭腦中的節約意識漸漸淡化了。現實生活中,有失革命精神和艱苦奮鬥作風的現象不為鮮見。他們卻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是過去戰爭年代和艱苦歲月提出的特殊要求,現在條件和環境改變了,再提倡這個就不合時宜了;有些人認為,是否艱苦樸素是個人生活的小事,吃點、喝點、玩點無礙大局,沒有必要看得那麼重,要求得那麼嚴;還有的認為,時下人們生活講質量、吃穿講檔次,國家也提倡和鼓勵消費,」慷慨花錢「是為國家經濟建設做貢獻。這些錯誤的思想都違背了中國共產黨本初的人生觀價值觀。你們再看看周總理的內衣、睡衣、床單等等,就會發現,那簡直是補了又補的」百納衣「了。在用毛巾時,從不用力擰去水分,怕的是擰壞了毛巾。他的辦法是用力握擠,說這樣可以延長毛巾的壽命。刷牙時,總是用力把牙刷甩幹,怕刷毛裡留下水分,會把固定刷毛的細繩爛掉。我不知道當今那些天天泡館子,從而欠飯帳幾十萬、上百萬的官員們,那些去國外參加會議而逃會到幾千裡外的地方去吃熊掌的市長們,讀到周總理這些事跡後會有何感想,臉紅嗎?
他在幾十年的外交事務中,為爭得祖國的榮譽、信譽、利益而嘔心瀝血的事實,也暫且不論。僅舉一件小事,即可見總理拳拳赤子之心之一斑:他是有名的」大鬍子「,又是一個最注重儀表的人。所以,刮鬍子便成了他的一大負擔。儘管當年的國產刀片質量很不過關,刮鬍子時很疼。他還是堅決拒絕使用那些刀口鋒利,颳起鬍子來油光水滑的進口刀片。像周恩來總理那樣做到細微之處的愛國,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境界了。
中國只有一個周恩來,不會再有第二個,這樣悲壯而偉大的人生將成為一個永恆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