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的來歷是怎麼來的(春聯的由來及如何貼春聯)
2023-09-14 19:23:22 2
春聯的由來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木板。「春聯」一詞的出現,是在明代初年。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春聯是華人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
公元964年春節,孟昶作「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從這時起,過春節貼聯語,漸成一種民間習俗。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故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是,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後滿人入關久遠,深受漢文化影響,此風俗在民國後漸漸消失。
春節貼「福」字,祈求五福臨門。五福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早已習慣了材質多樣,凹凸燙金,圖案精美的印製春聯。一副好春聯要上下聯字數要相等,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上下聯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儘可能相同,此外,上下聯平仄還要相協調。
春聯的講究很多:廟宇春聯用黃紙。若家裡老人去世了,晚輩家一般從當年起三年不帖紅春聯,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服喪期滿才恢復用紅紙,故白綠黃三色的對聯俗稱「孝聯」、「孝春聯」或「丁憂聯」。
年節守制的習俗有的地方頭年貼黃對聯,次年貼藍對聯,第三年貼綠對聯。除此,也有的地方乾脆三年都不貼對聯以寄託哀思。
春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日,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舍,雞鴨舍等處也要貼對聯,寓意六畜興旺,格式一般雞鴨滿圈,牛羊成群,六畜興旺等。還有「灶王爺」的春聯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匯報時多說好話,下凡回來時多降吉祥,俗稱送灶神。「土地爺」的春聯是:土中生白玉,地內長黃金。意為只要辛勤勞動,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穫。「天地爺」的春聯是:天高覆萬物,地厚載群生。短短10個字,把天地間的一切全都包羅了進去。院子裡的大樹需貼上「樹大根深」、院子裡的牆面需貼上「春光明媚」、家裡靠炕的牆上需貼上「幸福健康」、廚房裡需貼上「勤儉節約」等。
如何貼春聯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春聯。大紅的春聯表達了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漢族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
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按照各地習俗的不同,貼春聯的時間也稍有差異。俗話說:「二十八,貼花花」,也有些地方的民謠裡有「二十九,貼倒酉(意即貼春聯)」一說。春聯一般在年三十貼,遇有平月或小月就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貼,
但大多數還是照個人的時間安排來選擇貼的時間。「地增鴻連滿門財,天賜吉祥全家福。」根據普通話上下聯均以第二聲陽平收尾,根據平水韻還能區分平仄。在沒有橫額而且上聯氣勢弱於下聯才使用上仄下平。
對聯的上聯要貼右邊。或看橫批的書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書寫,上聯就應該貼在右邊,
反之上聯則貼在左邊。另外,對聯除了對仗等要求外,一般應上仄下平,就是上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上聲和去聲,下聯結尾字的音調應該落在平聲。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對聯的種類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孝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批、春條、鬥斤等。
「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具、影壁中。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摘春聯的時間依照各地民俗的不同,分有整年說、過節說和自然脫落說三種主要類型。春聯待到「年」過完後,就可以摘了。按各地民俗的不同,有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算作過完年的,也有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算過完年的等。春聯有喜慶吉祥之意,所以「舊」春聯需等到來年貼春聯的時候才摘除並貼上新的春聯,寓意辭舊迎新,福運一年。但如果風吹雨淋自然脫落也是很正常的。
「五福」所指的是那五種福貼春聯,很多人有倒貼福字的習慣——寓意福到了!福,指的就是「福氣」、「福運」。「五福臨門」現在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辭句了,可是很少人知道「五福」所指的是那五種福。
至於五福臨門的原理,明白的人就少之又少了。五福,即指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第一福是「長壽」,指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第二福是「富貴」指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第三福是「康寧」,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第四福是「好德」,指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第五福是「善終」,指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五福當中,最重要的是第四福——「好德」。有著生性仁善、寬厚寧靜的德,這是最好的福相。因為德是福的原因和根本,福是德的結果和表現,以此敦厚純潔的「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才可以培植其它四福使之不斷增長。
五福合起來才能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但人生一世豈有完美?我們可以用仁慈的心積澱寬厚的德行,去追求福的境界,這也是一種幸福。
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春聯既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儘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一副好的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繫。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曆一年中的最盛大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是因為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使然。
中國人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祭祀祖宗,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喜慶心理的表現特徵。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自古就有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新年會給自己帶來好運。春聯正是表達了人們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以及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