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由來傳說故事(元宵節的由來)
2023-09-14 18:20:28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我們迎來了元宵節,我要第一個為你送上祝福!
祝福您和您的家人:年年圓滿如意,月月萬事順心,日日喜悅無憂,時時高興歡喜,刻刻充滿朝氣,分分洋洋得意,月圓人圓花好,事順業順家興!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等習俗。
在我國古代,這一天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成群結隊遊玩,賞燈、猜燈謎、吃元宵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說文解字》裡有:元,為始;宵,為夜。元宵,意為新年第一個月圓夜。自這一夜起,月移西去,春回大地。火樹銀花,香車寶馬。燈火闌珊處,眉間心上人。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觀燈的習俗,明帝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
唐朝,國力空前強大,元宵賞燈十分興盛,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人們還製作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就是形容唐代元宵的盛大場景。
宋朝時,元宵節是一個狂歡的節日。這一天,婦女賞燈遊玩,通宵達旦,沒有了「男女之別」,男女混淆遊玩。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宋朝的元宵節,賞燈五天,人們逛燈市,猜燈謎,人們將各種燈謎寫在紙條上,貼在花燈上,猜中的人還能得到小小的獎勵。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明朝時,燈節持續的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時,民間燈會盛行,燈火璀璨,且精緻奇幻。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