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唱團讀後感
2023-09-14 03:46:00 3
篇一:《獨唱團》讀後感
買這本書之前突然覺得這情形和初中時期的《萌芽》相似。
不過又有不同,當年是愛學習的好學生,視《萌芽》為洪水猛獸,以為都是群神經兮兮的SB孩子。後來也買過一兩本,覺得不過爾爾,清新和非主流的氣息。現在卻是很想脫離群眾了,覺得有必要確定自己作為一個單獨的人存在。
《獨唱團》帶一絲曖昧的味道,好像文藝青年和憤青必備似地,我最怕和最厭惡這樣。幸而看來不像是一本速成秘籍,特意買來丟在實驗室裡大家當閒書看。
看完我要說,讓我們放下文藝的架子,權當一本故事會來看吧。
篇二:《獨唱團》讀後感
在各種媒體上看到《獨唱團》的出版,但一直沒買。因為沒想買。直到看到它停刊的消息。當即就託朋友打電話去書店訂購。新年的第一天終於看到了傳說中的《獨唱團》。
先說看到它的一瞬間我就被它的樸實設計所吸引,很簡單的牛皮紙封面,幾排小黑字。隨手一翻,裡面的設計也簡介明了,字比一般雜誌的小很多,不是主流的那種字大行稀,配無關圖片,讀起來像吃泡水的麵包。
夜讀。
第一頁摘抄: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
接著是書中文章的作者照片,按先後順序排的,韓寒排在最後,兩大張寸照中,韓寒的這張最有感覺。
第一篇:周雲蓬的《綠皮火車》,題目是盲文,我不認識,是看了前面簡介的才知道。作者真實平靜的敘述讓我觸到一個堅實自由的靈魂。
所有人問所有人,這個欄目的創意棒極了。真實的聲音。無論你是誰,無論你是一個普通人,還是一個普通人,甚至是一個普通人,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問,提任何的問題。
……
《獨唱團》停刊了,疑惑的聲音,猜測的紛紜。讀了這本我知道了,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
篇三:《獨唱團》讀後感
韓寒作為文壇上一位傑出的青年作家,他成為了許多年輕人的偶像,由他擔任主編的《獨唱團》在還未出版的情況下就已經被廣大文學愛好者搶購,我想正是因為他具有其他作家不曾有的犀利,這才奠基了他在文壇的地位,《獨唱團》正如這本書的名字一樣,是所有人獨唱的一個舞臺,但我更寧願理解為這是韓寒在用他自己微博的力量來給所有人一個特別的舞臺。
《獨唱團》的第一輯傾注了韓寒太多的心血,他拼命的在為我們想和世界談談的人搭建那個特別的舞臺,當我從新華書店捧回那本帶著油墨香味的書時,開篇韓寒寫的幾句話就註定那本書裡必將是個獨唱團,周雲蓬,石康,彭浩翔等等,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老表達自己關於這個社會的感情和想說的話。
韓寒一直是幽默的表達著一個嚴肅的問題,他的語言裡有著自己的幽默。
在書本的最後韓寒在書上寫了篇想和這個世界談談,我想這或許才是韓寒主編這本書的最終目的,在所有人的眼裡,他有著自己的邏輯和思想,他在用自己的力量和世界談談,來表達自己關於生活,關於社會的感想和覺悟。
生活就是一個舞臺,無論舞臺的繁華還是落寞,每個人都是自己舞臺上的主角,而獨唱團則是一群有著特別思想的舞臺,讓人們在上面可以所有人問所有人,正如書裡那個所有人問所有人的欄目一樣,讓我總有種心動的感覺,似乎一下子看見了那本書的生命和靈性。
當從網上聽說《獨唱團》的第二輯胎死腹中時,突然我的某跟神經似乎被什麼東西震了一下,心想獨唱團真的會成為千古絕唱嗎?韓寒搭建的那個獨唱的舞臺還會在有嗎?我想不會,只能說我希望不會。只能在心裡問一句,韓寒還會和這個世界談談嗎?又談些什麼哪?
篇四:《獨唱團》讀後感
做為一個很長時間不看文學類書籍的工科學生,我對韓寒卻一直是在關注著的。由於種種原因近幾年沒能第一時間看到韓寒的作品,所以在文學類中看到《獨唱團》的時候我還是有點驚喜的。《獨唱團》做為韓寒主編的第一本也是最後一本雜誌,雖然其中的很多文章都並不是出自韓寒之手,卻也可以同樣感受到他們不羈的生活態度和對理想的篤定。
一口氣在電腦上看完所有的文章,可以看出韓寒對他的雜誌的定位還是十分新穎明確的。僅僅開篇的那一小段序,就讓人對後面的內容充滿期待。我們總是要懷有理想的。簡簡答單的幾個字,卻讓我在沉默中反思自己。很小的時候夢想自己可以成為科學家,太空人;再後來希望自己可以子承父業成為老師;現如今,我只是和許許多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一樣,在一個個生活的岔路口上與理想分道揚鑣,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突然想起那個陪伴自己走過許多艱難歲月的理想,回過頭卻只能看見那些為了生活甚至生存打拼的身影,和自己那所剩無幾的後青春。所以好多80後聽到《老男孩》時都會有共鳴,此篇序亦如此。文字中空出的錘子模樣,我想就是為了能敲醒讀者沉睡的兒時的夢想,隨著獨唱團中的作家們一起感受他們那些逝去的理想和內心的往事吧。
之所以挑選這本書的另一個理由之一就是從小對長篇文章有種恐懼心理,加之記性本來就不好,任長篇文章人物情感多豐富,內容劇情多曲折,看到最後都只剩下酸澀的眼睛和看到結局的滿足感。倒是雜誌的形式可以挑選自己想看的長短適中的作品欣賞。
看得出韓寒做為一個賽車手對交通工具情有獨鍾。獨唱團中有許多跟鐵路,公路有關的內容,還有許多作者回憶當年騎著摩託車的經歷。似乎在告訴我們人生就是一場旅行,經過的風景再美也不用貪戀,因為我們都在路上,一刻也停不下來。經過下一個路口,也許可以看見更美的風景,也許只有冰冷林立的高樓,也許和現在沒什麼兩樣,誰又知道呢?唯有一邊對現實妥協,一邊懷著理想前行,笑看自己的潮起潮落。也許有一天,理想會不小心敲錯門找到我也不一定。
正如表面樂觀的人也會非常悲觀一樣,雜誌中也有一些灰色的文字和漫畫,也許是想宣洩自己的不滿,也許是想表達自己的無奈,不管怎樣,都可以讓迷茫的我們找到共鳴。儘管這種黑色幽默有些悲觀。
獨唱團變成絕唱團確實讓人覺得遺憾,不過如果不去嘗試,怎麼會知道能不能成功呢?更何況,沒有獨唱團,那些文章還在,只不過換個歸宿而已。正如他所說,此事既無關死亡,也無關永別,而冬至花敗,春暖花開,都是生活常態,所以並無需惋惜。世界是這樣的現實,但我們都擁有處置自己的權利,願這個東西化為蛀紙的時候,你還能回憶起自己當年冒險的旅程。
篇五:《獨唱團》讀後感
偶然聽到消息,說韓寒要辦期刊。說是期刊,我個人覺得也許不是,是個誤傳。因為照我個人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常常無法做到定期完成,因為慵懶,也因為需要思考。我相信韓寒招呼的這幫筆桿子,可能也是需要思考的。因此,除非在一個大樣本的空間裡,能夠選擇出樂於獨唱且已經獨唱的作者,否則,如期而至都是很困難的。我看到其他期刊。因為要如期,所以常常有拼湊有江郎已無才的感覺。而貿然拼湊硬硬地趕著日子,可能就會失去獨立思考的意義。人生如此,那思想的火花是偶然來到的,來時讓人覺得熱血沸騰,不來時我已學會平平常常地過日子,等著。《獨唱團》要辦下去,也許要破了期刊的傳統。
說是期刊,我個人覺得也許也對。畢竟是否出於本意,韓寒已經成了媒體公眾中某種行為特徵的符號。當代魯迅也好,80後也好,我是凡客也好,在需要符號的當代社會,在需要偶像的當代社會,至少有一群人們等待著韓寒以及他的夥伴說點什麼、寫點什麼、做點什麼。這種和時間漫去相匹配的行為,我們稱為「期待」。韓寒辦了刊物,人們期待,因此成為「期刊」。用這個很多莫名情緒包裹的動賓詞組來組合表達、表達組合,《獨唱團》還是很有探索的空間。
一直聽說這個名字,直到某日我從地鐵冒出,發現自己坐錯了站臺。街邊有一個賣書的三輪車,上面密密麻麻擺放著很多名氣很大、裝訂精美但一眼望去就是盜版的書籍。我看到了更完美的包裝,用封好的玻璃紙裝著的《獨唱團》。我一度猶豫這是否盜版,因為韓寒經常有一些出人意表有所寓意的言行。是否用了人海的戰術,在盜版的渠道裡發行正版?這個命題其實很有意思。知識或者閱讀的快樂,是很多人需要的;但越來越貴的價格是很多人糾結的。三輪車往往有很強的氣場,且屬於流動性很強的渠道,在我們最可能經過的街口,在圍追堵截略有鬆懈的黃昏,我們極有可能出現在三輪車旁,用幾分之一的價格滿意地得到幾本書,然後更加滿意地接受其間的錯字和低劣的複印插圖。既然很多書都言之無物,極為匱乏的精華詞語偶爾出現在字裡行間還要看我們閱讀時的心情,那麼我想,為此付出少一點的金錢,且並不考慮這資金的流向,正是有所抗拒有所妥協的我的縮影,顯得十分狡猾。可要是反其道而為之,韓寒也許利用了人們這個心態,發行的同時也是一種行為藝術的傳遞,也是可能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反諷場地。
當然,最終我還是隱約覺得,我買的是盜版。不過基於以上理由,我只是有一點點慚愧。我想,我雖然在精神上有所保留地支持了韓寒,但在物質上,我成為了他最厭惡的群體。是不是人們都如此?精神上如何、言語上如何,都是兩肋插刀、兄弟義氣,到了談錢的時候,像我一樣,變得有些忐忑甚至猥瑣了呢?
地鐵是很好的閱讀空間。戴上耳機。一頁一頁。一站一站。一日一日。我忘記我看了多久。但是今天上午,我在地鐵上看完最後那個牢籠套牢籠的漫畫後,我看完了整本的《獨唱團》。有一種複雜的情緒,一點欣慰、一點快樂、一點憂鬱、一點猶豫、一點困惑、一點擔心,甚至有一點恐懼。
欣慰:我發現有人在和我做相同的事情,那就是在這個社會中一邊幹著要維持生計的勾當,一邊自娛自樂地精神旅行。我們都滿足於生計帶來的生活質量,我們也都不滿足於精神的虛空和無法交流。因此,我們都選擇了書寫,並且用一種近似於流水帳一般的語言,天馬行空地表達自己。我為能夠表達而欣慰。
快樂:此快樂並非韓寒在扉頁中書寫的那樣。他說,寫作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讓作品不像現實那樣到處遺憾,閱讀者最快樂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也許是我段位不夠的原因,我坦言《獨唱團》既未讓我覺得寫作者在不遺憾,也未讓我讀後摸到理想。但我依然是快樂的,因為在地鐵上,我終於有一段時間,可以在另外一種文字氛圍中度過,遠遠地將手捧免費報紙的人群甩在身後。
憂鬱:《獨唱團》中很多文字,都是憂鬱的。那覆蓋社會已經暴露給我們的殘酷,以及我們自己給自己製造的殘酷,都從不同文體中逼迫著我。是的,我想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我們十分無奈地看到一個現實的社會,與我們小時候夢想的大不相同。甚至與我們小時候經歷的也大不相同了。憂鬱,來自於我們雖有權利處置自己,卻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按照潮流的方式處置自己,至少是肉體。因此,憂鬱。
猶豫:那麼生活中明亮的東西有沒有呢?我們是完全出於黑暗的角落,那陽光僅僅是驚鴻一瞥麼?我們還是在半明半暗的狀態下,學會轉身就學會幸福呢?表達和記錄,有時要忠於自己的體驗,有時也需要超越自己的體驗,甚至幻想改變自己的體驗。這並不是謊言,而是我們需要遺忘和埋葬,需要將那些負面的東西丟棄,如此,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放鬆,輕裝前行。但這種視而不見,是不是違背了我能夠表達而承擔的義務呢?
困惑:青春逝去的痛楚,往往是到了一定沉澱才會領悟。但青春逝去而迎來的領悟,也是另一種必需的精神食糧。我看到《獨唱團》中有很多試圖表達、表達得很感人的東西,我也看到很多我無法理解的言語像一個個謎語。比如《人人都是謬誤家》,我確實沒有看懂。我覺得自己使勁看也沒有看懂。也許作者在期待知音,而我不是。是的,每個人都有處置自己的權利,我困惑在於我們表達的時候,要不要儘量地給常人留有餘地。
擔心:坦白地講,這擔心也許是多餘的。因為從自由主義的角度看,我們歌頌這樣的勇士:將這世界明明瀰漫的齷齪不堪解剖了,告訴這世界的人們有很多不同的錯誤存在著,同時努力著要改變,不論是通過言語的影響力還是行動。我們也鄙視唯唯諾諾、躲躲藏藏、影影綽綽的表達或行為,深刻地認為那是虛偽、那是不敢陽光的外在表現。可擔心也來自於此,吶喊在警醒的人群,是號召;吶喊在瘋狂的人群,也許不合時宜。要出事的。
恐懼:我擔心自己從《獨唱團》中得到的上述啟發和情緒,在某一個時點爆發,寫出格外生硬格外尖刻格外另類的文字。我相信那也是真實的表達,但我恐懼在於,我失去了欣賞別的表達、遺忘世界缺憾、發現明媚蔚藍的平和。我也恐懼,自己明明要堅持著完善自己,在精神花園裡耕耘,而生活終有一日將我改造,最後還是一個捧著書在地鐵裡偶爾發呆偶爾明亮的常人。
總之,我覺得《獨唱團》的探索不錯,在文學和表達都功利化的年代,韓寒做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