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桃花源的故事(畫出繪本桃花源的故事)
2023-09-19 17:22:11
視覺藝術,包括繪畫等以觀賞為主的平面藝術品,其創作方式多種多樣,可供人觀看欣賞;書籍是思想和文化的匯集,而繪本則是融合了書籍與視覺藝術兩個方面,為兒童讀者創作出的新的藝術形式,讓孩子跟隨著文字和圖畫,開啟一次審美啟蒙的教育。
繪本最早起源於19世紀的歐美地區。後來在五六十年代,逐漸傳入亞洲,並在日本,韓國等地興起。
繪本從孩子們的角度出發,訴說著大千世界。它不僅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還能夠培養孩子們的審美能力。
今天想為你介紹的繪本叫做《桃花源的故事》出版於2009年,它為兒童講述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書中的文字來自於日本國際評議會理事松居直,而為這本書配圖的則是來自湖南長沙的著名繪本畫家蔡皋。
東晉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多年,但在永初二年,因劉裕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陶淵明虛構了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並採用虛景實寫等手法,表達了自己對當時政權的不滿,以及對美好境界的嚮往。
那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漸漸成了人們心中嚮往的土地,也成了每個人精神上的故鄉。
我們每個人都有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寸淨土,它是精神的寄託。雖然現實中人們大多生活在忙碌與紛爭中,但是仍有一些像陶淵明的人,追求著那份質樸的快樂。
細細品讀桃花源,你會發現裡面沒有金銀財寶,只有農耕的生活,只有陶淵明對於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桃花源記》流傳到日本,本書的作者松居直幼年時曾經看過那些桃花盛開的山水畫,從此這個美麗的桃花源景色就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腦海裡。再加上後來他在漢學課堂上又學習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讓松居直對桃花源的印象更加深刻。被譽為「日本繪本之父」的松居直將中國桃花源的故事講述給了日本的小朋友聽,也講述給了全世界的小朋友們聽。
《桃花源的故事》藉由武陵漁人的行蹤來把現實和理想結合起來,讓人讀完心生嚮往。一位漁人沿著河流,看到了山中的缺口,當他丟下船從這裡走進去之後,發現了另一個世界。
在另一個世界,人們生活質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房屋一排排錯落有序。村民們看到新來的漁人來到村子,都非常熱情的招待他。在和村裡的人交談中,漁人才知道這些人的祖先是為了逃避戰亂,躲進了桃花源裡生活。
他們脫離了現實中的壓力,生活得非常愜意,每個人臉上都帶著微笑,讓漁人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寧靜和美好。
一個繪本,除了一個好故事,還需要一位優秀的繪本畫家。
著名繪本畫家蔡皋老師說:「《桃花源的故事》雖然是理想中的世界,但是我按照現實中的樣子畫了下來。」
《桃花源記》是人們藉由文字而表達的嚮往之情,而繪本《桃花源的故事》除了文字之外,還蘊含了繪本畫家蔡皋老師的對桃花源的真實理解。她想藉由自己對於繪畫的理解,藉助繪本告訴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樣,那些美好都來源於所處的環境。
① 中國畫的留白與虛實
蔡皋老師畫桃花源時,側重在桃花源的整體氛圍。她的畫注重整體而不僅僅局限在事物本身。
她沒有把水畫出來,而是根據中國畫裡留白的啟示,把水變成了空白。通過河岸兩旁的石頭襯託出河流,這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表現正是中國畫裡的虛實相生理念。這樣的表達手法也正符合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裡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在這本《桃花源的故事》裡,蔡皋老師把她對桃花源的理解畫了出來。她並沒有把桃花源畫的虛無縹緲,相反的,她捕捉到桃花源裡的樸實和質樸。她的畫都帶著溫度,讓拿起這本繪本的人感悟到不一樣的幸福。
這種在視覺上的轉化,更能凸顯出桃花源裡的生活面貌以及岸邊盛開的桃花。
② 古版畫的啟發
在畫這本《桃花源的故事》時,蔡皋老師希望呈現一種瀰漫之美,而如何表現桃花顯得尤為重要。在創作過程中,蔡皋老師受到了古版畫的啟發。古版畫是指將畫稿反向勾勒在木板,鐫刻,最後刷上色彩或墨水的方式。
蔡皋老師不想畫出桃花的形狀,而想要通過朦朧瀰漫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最美的樣子。所以,她沒有選擇毛筆,而是用小號的刀一筆筆畫出桃樹的葉子,最後描繪出彩色的桃花瓣,顏色深淺不一,一簇一簇,最後一片一片的呈現了出來。
在蔡皋老師的理解下,讓桃花源的美景重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
03 這本書帶給我的幾點思考① 它融合了文學性和藝術性,讓孩子感受藝術的薰陶
我小時候沒讀過繪本,所以覺得現在的小孩特別幸運,可以接觸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繪本。
繪本簡短的文字符合孩子的閱讀習慣,同時每一本繪本中又包含了生動的畫面。
這些繪畫裡蘊藏著藝術的技法,講究著細節的精美,捧在手裡的繪本,就像一個個獨立的藝術品,為孩子打開了一個個新的世界,用孩童的角度訴說著一個個故事。
《桃花源的故事》結合了文學性和藝術性,讓孩子對桃花源裡發生的故事充滿了好奇,在父母的陪伴下,感悟這一頁頁文字和圖像背後藏著的文化和歷史。這樣一本探尋理想世界的故事,因為繪本讓經典變得更加生動。
② 它融合了創作者的經歷,讓閱讀變得更有溫度
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採訪了著名繪本畫家蔡皋老師,節目中她回憶起當時創作《桃花源的故事》時的所思所想,她說她把自己曾經50多年的鄉居生活也畫進了這本書裡。
在紀錄片裡,她拿起曾在《桃花源的故事》裡的畫,向採訪者回憶著當時在鄉下總會走過的一條小路,她說她每次看到這幅畫裡的場景都能回憶起,那個時候在鄉下時的寧靜和快樂。
這本《桃花源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因為蔡皋老師的個人經歷,變得更有溫度。
她賦予了桃花源更多的真實細節,正因如此,我們在翻看時才感受到了真實而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
在我看來,藝術需要用心去體會,而生活則是藝術最好的來源,所有的創作都源於生活。
蔡皋老師為我們呈現出的桃花源裡有她的生活印記,也有她對理想世界的桃花源的的憧憬。
③ 它傳承了中國文化,讓經典故事浸潤孩子的心靈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一直以來文化大多是通過枯燥的課程,大量的閱讀,或者參觀博物館等方式傳承下來。但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並沒有特別的了解,甚至連興趣都談不上。
這本《桃花源的故事》通過把文言文版《桃花源記》改成了孩子能讀懂的經典故事,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通過色彩和圖像的搭配,讓孩子在閱讀中結合故事形成畫面感,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培養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最後的話我很喜歡《桃花源的故事》,很多人都表示這本書畫出了自己想像中的世外桃源,我想這就是繪本的魅力吧。它為孩子講述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在成人眼裡,他變成了融合生活與藝術的作品。
中國文化通過繪本這種新穎的方式去傳承,讓孩子能夠更形象的感受偉大的中華文明。它結合了文字和繪畫的表現形式,讓繪本成了一件件獨立的藝術品。它讓我們感受繪本創作者背後的人生故事,它帶我們一起尋找心中的那片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