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弄懂九種常考修辭知識點(一文弄懂九種常考修辭知識點)
2023-09-20 04:53:16 3
一、比喻:打比方
(1)概念。比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彼此有相似點,便用一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2)構成必需條件。①本體和喻體必須是兩種不同類的事物,否則不能構成比喻;②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單看有沒有比喻詞。下列幾種情況,不是比喻。
同類相比:她的性格很像母親。
表示猜度: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像: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仿佛置身於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
表示舉例:在祖國建設的時期,湧現出許多傑出人物,像雷鋒等。
(3)種類。①明喻,②暗喻,③借喻,④博喻(指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說明一個本體。如「瞧,那一群騎自行車翩翩而來的身著風衣的少女,是紅蝴蝶,是綠鸚鵡,還是藍孔雀?」)。
比喻的幾種特殊形式:
本體同喻體並列:從噴泉裡噴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裡流出來的都是血。
本體同喻體同位: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本體修飾喻體:這裡是花的海洋。
喻體注釋本體:書籍——人類的朋友。
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4)作用。①化平淡為生動,②化深奧為淺顯,③化抽象為具體等。
二、比擬:變個臉
(1)概念。比擬是把甲事物模擬作乙事物來寫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它包括把物當作人來寫(擬人)、把人當作物來寫(擬物)和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擬物)幾種形式。
(3)作用。增加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能感受到作者對事物的強烈感情,從而引起共鳴。
(4)注意問題。①必須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繪的環境氛圍。如「秋雨跳著歡樂的舞,一下就是幾天,真悶死人」。秋雨連綿,使人煩悶,這裡卻給「秋雨」以歡快的動作和感情,與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擬的本體與擬體(人和物)應有相似點或相近點,使比擬生動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著眼,發出私私的低語,相互打著招呼『再見』!」說它們互相說「再見」,顯然與星星的特徵不符。
③比擬不當常常表現為用以比擬的人和物之間沒有相似點,或者不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環境氛圍。
比擬與比喻的區別
①比擬是仿照「擬體」(被模擬的事物)的特徵摹寫本體,重點在「擬」;比喻是用喻體比方本體,重點在「喻」。
②比擬中,本體和「擬體」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的本體和喻體一主一從,本體或出現或不出現,而喻體必須出現。
岸邊的垂柳醉漢似的搖晃著。(比喻)
岸邊的垂柳醉了似的搖晃著。(比擬)
三、借代:做代表
(1)概念。借代是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特徵代本體。例如: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裡只有一個老娘……
②材料代本體。例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③標誌代本體。例如: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裡呢,這豈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綽號代本人。例如:「蘆柴棒,去燒火!」
⑥專名代泛稱。例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⑦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⑧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3)作用。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4)注意問題。①借體和本體關係密切,借體必須能突出地代表本體,有鮮明的代表性,讓人一聽就明白所指稱的事物。有時需要在上下文中對借體有所交代,使讀者明白本體是什麼。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兩個五角星,兩枚大學校徽」,由於「五角星」既可指解放軍,也可指鐵路工人,「校徽」可代學生,也可代教師甚至校長;因此,不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會造成歧義。
②借體往往帶有褒貶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徵作借體時,要注意褒貶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時,宜用褒義的稱號,反之則用人皆厭惡的事物來代表反面人物,如「諸葛亮」等作借體,常用來代指正面人物,而「三隻手」等作借體,常用來代指反面人物。
借代與借喻的區別
①借代的作用是「稱代」,即直接把借體稱為本體,其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雖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總是喻中有代。
②構成借代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和本體有某種關係;構成借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有某些方面的相似之處。
③借喻可改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四、誇張:說大話
(1)概念。誇張是為達到某種表達效果的需要,故意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擴大、縮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擴大誇張: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例如: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②縮小誇張: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處說。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誇張:在兩件事之間,故意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的,或是同時出現的。例如:未飲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內成灰。
(3)作用。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託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以創造意境;表明態度,語言生動。
(4)注意問題。①誇而有據,誇而有節。誇張要以客觀事實為基礎,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則就很難給人以真實感。如「她講到她受到的痛苦時,眼淚就像自來水管似的噴射出來」,這句的誇張有失真實。
②誇張要明確、顯豁,突出誇張的特點,不能又像誇張又像事實,在事實與誇張之間模稜兩可。如「屋裡靜極了,就連掉下一枚小釘子也聽得見」,這句很難說是誇張還是事實。
③要注意誇張的具體表現。誇張往往藉助於比喻、比擬等修辭格來表現。
④要注意誇張運用的場合。在科學性文章中不適合運用誇張。
五、對偶:比翼齊飛,共結連理
(1)概念。對偶是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意思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按內容,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a.正對。從兩個角度、兩個側面說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關的關係。例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b.反對。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關係或矛盾對立關係。例如: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c.串對。上下句在意義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係的對偶形式,也叫「流水對」。例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②按形式,可分為工對和寬對。
a.所謂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對仗要求。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b.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鬆一點。例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③按結構,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a.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既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b.句子對偶,例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3)作用。①形式整齊,結構對稱,可以收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②詞句凝練概括,富有表現力,能夠把相關事物間的關係表現得集中鮮明;使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③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讀來朗朗上口,便於傳誦記憶。
六、排比: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1)概念。排比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來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他們不會高聲朗笑,不會拼死搏擊,不會孤身野旅,不會背水一戰。
②分句排比,即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③單句排比。例如:我夢著樓前的白楊重新長出了濃密的綠葉。我夢著池塘裡的荷花重新冒出了淡綠的大葉子。我夢著春天又回到了大地上。
④複句排比。例如:戴鎮長喜歡發表演講,懷寶就暗示鎮上的中學校長多請戴鎮長去給學生們講話;戴鎮長喜歡讀史書,懷寶就去鎮上早先的幾個富戶家搜羅古書;戴鎮長喜歡讓自己的講話家喻戶曉,懷寶就常用粉筆把自己記錄下的鎮長講話抄在鎮政府門前的黑板上。
(3)作用。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闢,條分縷析;節奏鮮明,長於抒情。
對偶與排比的區別
①對稱性與平列式。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而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對偶必須對稱;排比要求結構大體相似,字數要求不太嚴格。
②詞語的重字與避重有別。排比經常以同一詞語作為彼此的提示語,使排比內容互相銜接,給人們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對偶句上下兩句不重字。
③對偶以要求平仄對仗為佳,排比則無此要求。
七、反覆:千言萬語,一個聲音
(1)概念。反覆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特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句式或者段落等。
(2)種類。①接連反覆。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②間隔反覆。例如:好個「友邦人士」!日本帝國主義拒絕賠款,強佔釣魚島,他們不驚詫;美帝國主義轟炸大使館,死傷中國人命,他們不驚詫;印尼治下的混戰,屠殺華人,搶劫財產,秘密殺戮,放火燒人,他們也不驚詫;在上訪請願中有一點紛擾,他們就驚詫了!
(3)作用。不僅能起到強調作者感情、充分表達作者思想的作用,還能增強文章的氣勢。
八、設問:自問自答
(1)概念。設問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緊接著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時不說出看法)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一問一答式。例如: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②幾問一答式。例如:啊,是誰,這麼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誰,這麼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喚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
(3)作用。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九、反問:無疑而問
(1)概念。反問也叫反詰,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
(2)種類。①用肯定句表達否定的內容。例如:太陽會從西邊出來嗎?
②用否定句表達肯定的內容。例如:在這薄靄和微漪裡,聽著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
(3)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省,激發讀者的感情,加深讀者的印象,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說服力。
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而反問則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
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然後自己回答;而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問中。
[典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後的景況;「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儘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儘是江南人,但借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擬人、比喻、誇張
B.引用、擬人、反問
C.對偶、反問、排比
D.引用、對偶、誇張
[規範解題]
第一步:通覽全文,根據各類修辭的標誌性詞語,初步斷定修辭手法。根據標誌點「引號」,斷定「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等是詩句的引用,使用了引用的修辭手法;根據標誌詞「問號」,斷定「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支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一句,使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
第二步:進一步分析內容,進一步斷定修辭手法。「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戲酒姑娘了」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文中沒有使用誇張、排比的修辭手法,當然作為選擇題,可以運用排除法。
第三步:確定答案。答案選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