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放假越睡不著啥情況(為啥越放假越累)
2023-09-19 20:24:36 1
文|叫小焦
編輯|叫小焦
圖|叫小焦
文章約3200字
閱讀時長約7min
前言2022年,相信大多數人度過的並不容易,在經過一些變化後,相對自由的2023年仿佛充滿了生機。但別高興太早,春節結束後的一個調休就讓你夢回現實,連幹七天,瞬間掃光假日裡的輕鬆。這導致了現在很多人面對長假已經不敢再喜形於色了,因為他們知道緊跟著的調休也會接踵而至。
對於調休的支持者來說,講的最多的就是為了經濟。節假日雙拼周末,促使大家在這幾天出去旅遊,多花點錢。回來連上十來天班,順便生個二三胎還能穩住經濟增速,攢錢買房幹到退休何不美哉。但話又說回來,即使大家在高壓強度下持續工作,依然能夠像一臺機器一樣夜以繼日的堅守崗位且永遠不會出現健康問題,就一定會對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有利嗎?
被調休壓垮的年輕人
新時代四大發明西班牙有一種獨特的放假模式——橋架。比如周四放假,周五這個工作日就會自動變成假期,原本的一天假變成了四天連放。當然,不用調休。法國人每年大約有150天不用工作,且按照法國勞動法,員工只要在企業工作滿一個月,就可以存下兩天半的帶薪假期。法國目前每周工作時長為35小時,超出35小時的部分都可以轉換為假期。
對於整個歐洲來說,每年的八月份是歐洲企業的集中休假期。在每年的七月末到八月初都會給員工一到兩周的帶薪暑假。所以說想要擁有歐洲人的浪漫的第一步就是擁有歐洲人的假期。
假期
有人調侃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四大發明不是什麼高鐵、支付寶,而是公攤面積、靈活就業、離婚冷靜期和調休。
想放假先加班
工具越好 人越顯老從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照現在基本就是五六點就可以收拾傢伙回家了。但在近代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被徹底分離開來。
這就是說,以前鋤頭是你的,你幹的多你得到的就多,不幹就餓死。但現在鋤頭是別人的,你幹多幹少糧食就那麼多。而且就大多數情況來看,勞動者的實際產出一定是要大於自己的所得。
對於資本家來說,工人的勞動時間和他們的所得成絕對正比。只要能夠掌控工人的勞動時間,就能保證機器晝夜不停的運作,只要機器不休息,錢就源源不斷。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過,時間就是金錢。現如今很多人還拿他當做鞭策自己的名言警句,殊不知這是資本家的致富手段。於是偉大的馬克思直截了當的說道,如今財富的基礎就是盜竊他人的勞動時間。
美國國父班傑明·富蘭克林
太陽從計時工具已經變成單純的照明工具了,電燈延長了工人的工作時間,鐘錶控制了工人的休息時間。隨著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大多數人的休息時間變得越來越少。
不過這點古已有之,甚至追溯到原始社會也能發現,當農業革命來到時,人類從狩獵變成了耕種。打獵的器具和相對單一的社分工已經滿足不了農耕所需,所以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且逐步出現了僱傭關係。至此,人類整體的休息時間被嚴重壓縮。不僅如此,長久的耕種使人類第一次大批出現腰痛頸椎病等症狀。
看誰的命硬
假期的進化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務院頒布了一部《全國年節及節假日放假辦法》,直到今天,在中間修訂了幾次後我們依然延續當時的政策。建國之初,百廢待興,為了建設新中國,必須全民齊心,為祖國添磚加瓦。
雖然當時全年的公共假期只有七天,按理說要比今天的人壓力大得多。但當時人人精神面貌都十分高昂,彼此之間所具備的聯繫遠沒有當今這麼割裂。每個人手裡在做的事仿佛都能實打實的換來更美好的明天,今天你還能有這樣的感覺嗎?
我為祖國添磚加瓦
到了1967年,國務院直接廢除了春節假期,再到79年,再恢復最初的休假方法。到了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大批人口流出本地,迫切需要一個相對長期的假期來回家探親。所以為了照顧這群勞動者,國務院還制定了探親假制度。
後來隨著經濟發展,勞動時間不變,但勞動強度是實打實的上來了。而當時還是單休制度,也就是六休一。當時還流傳著一句名言,戰鬥的星期天,疲憊的星期一。這是因為大多數人要在連續上六天班後,在星期天一天內洗衣服、收拾房屋、照顧老人、小孩等一系列事務。
到了1994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把歇一天改成歇一天半,也就是上六天班改成上五天半。但真正到了下面之後,就改成了單雙休。這對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不小的混亂。要放就放,不放就不放,瞬間一片哀怨。於是我們終於迎來了如似曾相識的五天假期。那麼如今令人唾棄的調休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調休哪來的1999年,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陷入低迷。為了拉動內需,促動經濟增長,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放假天數被增加到了三天,並採用與前後周末相連拼成七天長假的形式,調休也第一次走進了國人的生活。
此政策在頒布的第一年後就卓有成效,當時全國出遊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達114億元。從此長假制度便被認為是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一大舉措。但與長假一併出現的調休也著實使不少人噩夢連連。
好累
比如說2013年的元旦,勞動者歇完兩天,周末還要回單位上一天班,再放三天假,回頭又得連著上八天班,這合理嗎?對此國家旅遊局專業人士解釋道,2012年的放假安排在2011年年底就公布了,所以2013年的調休不能借用上一年的雙休日。於是這就是整個2013年為了湊出小長假,總共挪用了九個雙休。所以人們在放假後,總是感覺比放假前更累了。那麼調休究竟能不能被取締呢?
現在有種說法是,全年法定節假日是固定的,是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和法律證實的,故不能隨意更改。但只要大家動動手指上網查閱就能知道,這個法定節假日總數根本沒有經過科學的民主決策,更別提正式立法了。而具體的假期到底怎麼放,怎麼調,是在上一年的部級聯席會議提出意見,報請國務院批准,最後再由國務院辦公廳以通知的形式公布的。
放假不等於放鬆要說放假到底為了什麼?你要是回答那當然是休息、放鬆了,那就大錯特錯了。調休原來是由假日辦制定的,但假日辦一直到被裁撤之前才向第一次徵集大眾的意見,並直接給了三個方案。
具體方案不予贅述,總之你看完之後就會發現,假期的天數是穩穩噹噹的一天一時一分也不能多。給你假期是為了讓你去消費,拉動內需,不是讓你在家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摟著媳婦享受的。
趁著放假撈一把
日本的假日法1948年實施,經歷了11次修改,有很多值得借鑑的經驗。最利好的便是為了方便和雙休日聯動,日本直接將四個節假日安排在了周一。還有為了避免個別調休造成生活節奏的混亂,於是直接把兩個休息日中間的工作日也變成了休息日。
資本家與員工憑藉穿越劇《神話》爆火的演員張萌,曾在一檔綜藝節目裡表示,會在夜裡三四點給員工發信息溝通工作,並會在早上七點還會追問不回信息的員工。
當然,這一方面是她有意的建立自己女霸總超人的形象,而另一方面她能在公共平臺如此大放厥詞不尊重員工休息時間,這便說明此種現象絕非個例,甚至在眾資本家眼的認知裡,這是在正常不過的行為,細思極恐。
1930年,卡恩斯在我們後代在經濟上的可能前景中暢想,100年後的人們只需每天工作三個小時,就能滿足社會的物質財富需求和個人的工作欲望,未來人們將有足夠的閒暇時間去發展藝術和道德。
如今離恩格斯的暢想時間還有十年,不知道能否實現。如今人們的勞累感很多來自工作與生活的黏連,由於數字網際網路的發展,人們幾乎找不到一個覺得僻靜的地方去逃避喧囂。有人說如果你與世界的距離只隔了一個手機,而世界如想將你拋棄僅需手機關機。
永無止境
假期的必要性馬克思曾經說過,時間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生命的尺度,還是人發展的空間。對於一個企業,當然是員工的假期越短,企業的效益越高。但對於國家來說,如果只考慮經濟,不考慮假期對社會和家庭、個人的有利影響,往往會適得其反。
長假對於每個人的意義遠不僅僅是放鬆而已,一次回家對父母的探望,一次與網戀對象的美好邂逅,一次等放假就走的旅行,都是需要長假的。對於名山大川和歷史文化的領略,對於許久未見的家人團聚,也是需要長假的。
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僅僅是為了吃口飯罷了,而對於一個人來說,當填飽肚子對其幸福生活造成嚴重損害時,恐怕不是擺爛就是想方設法的降低生產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