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蘭與穆桂英的朝代(花木蘭不見史載)
2023-09-11 06:46:09 2
說到哪個省的兵最能打仗,網絡上有一種說法叫:「黔軍滇軍兩隻羊,湘軍就是一頭狼;廣西猴子是桂軍,猛如老虎惡如狼。」這話是誰說的呢?網絡上有不同的版本,有人說是彭老總,有人說是朱老總,有人說是國軍戰士自己評的,也有人說是紅軍戰士。其實最有可能的,就是某網友自己編出來的。
不過事實上,廣西狼兵確實很能打仗,而且廣西狼兵曾有一位巾幗領袖,堪稱正史記載的「第一巾幗英雄」。
這位傳奇的巾幗英雄,就是抗倭名將,廣西狼兵的領袖——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本命岑花,是壯族人,
生於明弘治九年(1496年),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
她自幼聰明好學,勤練武藝,慢慢的成為了一位熟知兵法,武藝高超的傳奇女性。到了適婚年紀後,按照壯族土司時代官族與官族通婚以及壯族婚姻不避同姓的習俗,她嫁給了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為妻,改稱為「瓦氏」。
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我國東南沿海倭患越來越嚴重,可是明朝廷多次派兵徵討都無濟於事,皆以殘敗告終。以致沿海居民人心惶恐,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謠傳不脛而走。明朝廷不得已委派兵部尚書張經為總督東南國務大臣,徵調廣西壯族土官所屬的「俍兵」和其他少數民族的部隊前往東南沿海抗倭。
而瓦氏夫人應朝廷的徵召,以五十八歲的高齡,受封「女官參將總兵」,誓言「「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率領六千八百廣西狼兵,出徵倭寇。
瓦氏夫人統率大軍時有二十四猛將,加之「俍兵」與生俱來勇猛強悍,讓廣西狼兵成為了一支天下勁旅,這種傳統一直得以流傳,後來壯族革命英雄韋拔群(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之一,其他兩位是毛主席和彭湃)鬧革命時流行傳唱的革命山歌歌詞中還有所反映,這就是「三塊洋鐵打把刀,掛在腰間動搖搖;誰人敢攔革命路,不斷頭來也斷腰。」
瓦氏夫人率部抵達金山衛抗倭前線後,歸屬於抗倭名將俞大猷指揮,不久後,瓦氏夫人就率部和倭寇進行了浴血戰鬥,她「三戰三勝」,斬殺倭寇五千餘眾,大大的振奮了軍心,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
《明史》記載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婦瓦氏以俍兵應調至蘇州剿倭,隸於總兵俞大猷麾下。以殺賊多,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大祿銀幣,餘令軍門獎賞。」江浙人民尊稱她為「寶鬢將軍」,當地群眾讚譽她為「石柱將軍」,視為抗倭「長城」。
嘉靖朝名臣,文學家謝肇浙曾讚揚瓦氏說:「國朝土官妻瓦氏者,勇鷙善戰,嘉靖末年,倭患,常調其兵入援浙直(江蘇省),戎裝跨介駟,舞戟如飛,倭寇畏之。」
浙江巡御史胡宗憲(真正的抗倭領袖,戚繼光、俞大猷只是他的部將)撰《籌海圖編》中稱瓦氏夫人用兵「能以少擊眾,十齣而九勝」,「可死而不可敗」。
可是就在抗倭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張經卻被趙文華和嚴嵩構陷下獄,致使大明抗倭軍隊失去了得力的統帥。
因此瓦氏夫人含憤患病,不得不告假還鄉。獲朝廷批准後,她率領部眾於七月初班師回田州。瓦氏回到田州以後,便祭告家廟厚恤隨軍兵丁,以示關懷和慰問。不久,瓦氏夫人病逝于田州土司府署,享年59歲,被追封為「淑人」,葬於州城太婆地。
瓦氏夫人堪稱一位軍事家,精通兵法,治軍有方。
其軍以「七人為伍」,作戰時每伍中「四人專主擊刺,三人專主割首」。「一人赴敵,則左右大呼夾擊,一伍爭救之;一伍赴敵,則左右伍爭救之。」衝鋒時持槍者在前,執弩者在兩側守衛,互相密切配合,銳不可擋。
這就是極具戰鬥力的《瓦氏陣法》,這陣法被收入明代抗倭兵書《江南經略》,影響並演變成了後來戚繼光的「鴛鴦陣」。「瓦氏陣法」精髓由戚繼光「鴛鴦陣」吸收後被其著於兵法名篇《紀效新書》之中。其戰例及兵法,20世紀八十年代被臺灣三軍大學收入《中國古代戰史》。
瓦氏夫人還是一位武林高手,「瓦氏雙刀功」右手刀中混入劍刺之法,左手刀則純施刀法,以左右撩刀等八勢為核心,以「避虛就實」為以短破長的要點,威力十足,當今在西南當地,「瓦氏雙刀功」這一稱呼依然存在,影響仍在。
我們不能否認花木蘭的存在,也有考古學家說發現了穆桂英的墳墓,這倆位和梁紅玉、樊梨花,因文學作品的廣為傳送,被稱之為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
花木蘭的事跡是未被正史所記載的,穆桂英的戰功也是戲文裡的說法,說到具體的戰績,並且是被正史所記錄的戰功,瓦氏夫人這個少數民族的優秀女將,才堪稱古代第一「巾幗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