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水滸傳哪個更接近原著(我們都被電視劇騙了)
2023-09-11 12:09:33 1
四大名著《水滸傳》是大宋末年歷史的一個縮影,也是當時社會各個階層人物的寫真。
「水滸」這兩個字,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文王的祖父公亶父在開創周王朝基業之前,騎著馬沿著西邊的水濱,來到岐山腳下。
水滸,是水邊的意思,也就是施耐庵筆下的梁山水泊。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中說: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周文王的祖父在水邊開創了周朝的基業,宋江等一眾草莽也是棲身梁山水泊,開始了他們的江湖。
其實,早在施耐庵動筆寫《水滸傳》之前,梁山好漢們的故事早已在民間傳誦多年。
所以,今天推薦的押沙龍的《讀水滸》與其說是解讀《水滸傳》,不如說是解讀水滸中的梁山好漢、解讀人性更為準確。
01
中國的四大名著各有各的顏色。
《三國演義》是黃色,帝王的顏色,是權力和戰爭的博弈遊戲。
《西遊記》是藍色,幻想的顏色,是洋溢著孩童般的自由想像。
《紅樓夢》是紅色與白色,紅色是現實,白色是理想,它被困在現實之中卻始終堅守理想主義。
在作者押沙龍眼中的《水滸傳》則是紅色與黑色,紅色是俠肝義膽,黑色是兇殘殺戮。
《水滸傳》就像叢林裡的一把刀,劈開了黑暗中的一腔血,既殘酷又濃烈。
難怪在《水滸傳》的每一個章節中,都隱隱約約隱藏著施耐庵奮筆疾書時的蒼涼與慨嘆。
可以說,我們一直都被《水滸傳》影視劇裡草莽英雄們的忠肝義膽欺騙了。
影視劇中的刀光劍影、俠義不凡,幾乎完全掩蓋了施耐庵筆下的世界真相。
如果我們跟隨押沙龍的《讀水滸》,一起細細品讀、仔細琢磨,我們就會在梁山好漢們的真實面目上,隱約發現一抹猙獰的顏色。
《水滸傳》中那些看似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的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其實如同一層薄紗。
經過層層推理剖析的押沙龍,掀開這層薄紗後,我們一定會驚呼哪裡有什麼行俠仗義、豪氣幹雲?
他們,分明是一群好勇鬥狠、肆意濫殺的草莽流寇。
這或許才是施耐庵想要展現給我們的《水滸傳》,不是一個符合倫理道德的正確世界,卻是一個豐富多樣的真實世界。
這裡有善,也有惡,還有善與惡的結合。
這裡有光明,也有黑暗,更有光明與黑暗之間的灰暗幽深。
02
英雄也好,草莽也罷。
總歸是,麻繩專挑細處斷,噩運只找苦命人。
雖然有的好漢也行俠仗義,但大多卻是生活逼迫下的作奸犯科之輩。
雖然有的好漢是被逼無奈,但大多卻是主動為非作歹、作奸犯科之流。
雖然有的好漢也講道理,但大多卻是經不起推敲、拿不上檯面的強盜邏輯。
梁山水泊的一眾好漢,在大宋衰落的歷史車輪下,都只是一群平平如草芥、弱小似螻蟻的小人物,湮沒於歷史和歲月之中,沒有任何特別的濃墨重彩之處。
不論是重情仗義的花和尚魯智深、委曲求全的豹子頭林衝,還是打虎英雄的武松、拼命三郎石秀……
儘管在大時代中他們都浮浮沉沉、漂泊無向,卻依然無一例外都烙印著小人物的無奈與抗爭。
表面上,梁山好漢們個個豪氣沖天、氣貫長虹。
其實每個人的背後,都是小人物人生際遇的苦澀和命運的折磨。
03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讀《水滸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是一件常讀常新的功夫。
同一部《水滸傳》,有的人讀出了忠義,有的人讀出了叛逆;
有的人看到了光明,有的人看到了陷阱;
有人感慨人生的起起伏伏,有人洞悉人性的勾心鬥角。
痛快與無奈交織,洞徹與迷茫並存,或許這就是水滸。
在押沙龍的《讀水滸》中,這樣的困惑同樣貫穿始終。
在生死豪情和殺聲震天的掩蓋之下,《水滸傳》雖然講了俠義,卻少了正義。
雖然講了忠義,卻又多是偽忠。
雖然前半部分熱血豪情、快意恩仇,但後半部分卻悲壯悽慘、令人鬱憤。
好在押沙龍在書中為我們一一剖析、答疑釋惑,幫我們撥雲見日,洞悉真相。
比如「及時雨」宋江,不僅性格複雜,而且身家財富也是神秘莫測。
在《水滸傳》中描述他:「視金似土,濟人貧苦,賙人之急,扶人之困……」
或許我們會疑惑,一個負責文書案卷的小小鄆城縣押司,哪來的錢讓他揮霍如雨?
押沙龍告訴我們,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看慣了古裝劇裡面的皇帝、大臣,會對封建官僚體系產生輕視和誤解。
其實,古代的小縣城裡,平頭百姓幾乎是看不見官的,押司這樣的小吏就代表著官府,一言九鼎,有「殺人活人」的能量。
另一方面,宋江當這個「及時雨」,大多走的是感情路線,也不一定花很多錢。
就拿宋江和武松見面的那一章節來說,宋江一見武松,就一口一個兄弟,不僅當晚留宿,還給武松做新衣裳。
臨別之際,宋江陪著武松走了一程又一程,一直走到太陽落山,還硬塞給武松十兩銀子。
最後武松走了,宋江站在原地,一直到看不見武鬆了,才轉身回去。
真感情也好,假仁義也罷,反正宋江做得是真的到位。
人都是感情動物,架不住別人這麼對你好。
不要說武松,換成我們,我們也會感動。
04
重新解讀名著,不是為了陶醉於過去,而是為了思考現在與將來。
押沙龍在《讀水滸》中,把一個個人物剖析得像一面鏡子,映照著社會的冷暖、人性的明暗,還有現實中的你我。
再比如「豹子頭」林衝,名字起得很唬人,其實是一個不敢惹事的人,也不想生事的和事佬。
林衝的父親是提轄,嶽父是教頭,自己是武功高強的「八十萬禁軍教頭」。
作為單位的專業過硬的技術骨幹,林衝的工資待遇應該是不低的,因為他買一把刀就花了一千貫,也就是一千兩銀子。
用現在的話來說,林衝是典型的中產階層,平時吃喝不愁,日子有滋有味,家中還有一位美嬌娘。
身在體制內部,領導器重,工作清閒,待遇不錯,家庭美滿。
林衝就像現在的中產階層一樣,不出事的時候,覺得歲月靜好、紅塵無憂,只想這麼一天天吃吃喝喝、玩玩逛逛地過下去。
可一旦出事,生活瞬間天塌地陷,自己如同浮萍草芥一般,毫無抵抗之力。
林衝出事,是因為領導高俅的兒子高衙內看上了他媳婦。
面對高衙內得寸進尺的非分行為,和事佬林衝,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最終換來的卻是自己被誣陷並「脊杖二十,刺配遠惡軍州」。
其實,林衝的軟弱不止於此。
發配出發前,林衝還給了妻子一份休書。
因為對林衝來說,一旦離婚,自己就不再是高衙內的打擊目標,這是保身之舉。
但是,最後被逼上了絕路的林衝,卻黑化得出乎我們的意料。
被發配到河北的林衝,繼續奉行鴕鳥政策,假裝太平無事,但是依然逃不過高俅的惦念。
最後,面對高俅派來的三名殺手,林衝性子中的軟弱一下子黑化成了兇殘。
林衝不僅把殺手的心剜了出來,還把三個仇人的頭割下來,頭髮結在一起,挽在手裡。
原來那個溫文爾雅的林教頭消失了,如今站在大雪之中的是狂暴的復仇者。
事實上,林衝就是無數普通人的影子。
他們講道德、有禮貌、守法紀,對人厚道,與人為善。
面對壓力和欺侮的時候,他們可以一點點忍讓、一步步後退。
他們為了能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不惜把自己珍貴的東西一點點都捨棄掉。
他們既是《水滸》中的好漢,也是「江湖」中的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