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特色產品去哪裡買(重慶民風民俗商貿工匠民俗)
2023-09-11 15:32:42 2
編者按
重慶是巴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歷經千年發展,形成了豐富的人文積澱和鮮明的地域特色,造就了燦爛的民俗文化,「渝味」悠長,兼具川黔風姿、鄂湘風韻。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珍貴的民俗文化,守住山城根脈,重慶地方志微信公眾號特推出《重慶民風民俗》專欄,從物質生產、商貿工匠、飲食服飾、居住出行、歲時節日、人生禮儀和民間崇拜、遊藝競技等方面,展現重慶民俗文化的變遷和發展,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懷。
商 貿 習 俗
趕場,也稱「趕集」,民間購售物資的民俗。在重慶各區縣鄉鎮每逢「1、4、7」或「2、5、8」或「3、6、9」日到場鎮購買或出售生產生活商品,人們借「趕場」進行社交、休閒等活動。逢單日或雙日趕場,稱「隔日場」,縣城、都市天天都是 「趕場」,則稱「百日場」,過春節前趕場置辦年貨,稱「趕年場」。重慶方言用「趕場」來形容人多熱鬧、繁華嘈雜。
廟會,傳統祭祀、商貿民俗。每逢傳統歲時節日或神祗祭祀日,古代官府或民間商會、行會都會在寺廟組織祭祀活動以紀念神祗,舉辦節慶活動和集市貿易等。石柱縣城一般在清明節、農曆五月二十七、十月初一舉辦城隍廟會,組織城隍老爺出宮、祭拜、還願、迎佛、回宮等祭拜儀式和娛樂、購物等活動。廟會這天,轎夫身穿馬甲,抬著城隍老爺和城隍娘娘的坐像沿街巡遊,人們扮成牛頭、馬面、黑白判官、雞腳神、油膾鬼等大小鬼為城隍出巡鳴鑼喝道,三班六房的皂隸扛著旗牌、彩旗、金龍、葉符、龍幡簇擁著城隍爺,裝扮表演「鍾馗捉鬼」「活捉王魁」 「目蓮救母」等民間故事沿街遊行, 採蓮船、秧歌隊、腰鼓隊、舞龍隊、舞獅隊、鑼鼓嘖吶隊浩浩蕩蕩隨城隍老爺出城 「祈雨」,為民祈福消災,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廟會期間,四方百姓紛紛前來還願許願、祈福祈壽,在城隍廟內戲樓還演上幾天川戲,縣城商販雲集,擺攤設市,衣食布匹、日雜百貨、土特名產、糕點小吃、說書雜耍、賣藝賣藥、算命看相、測字佔卜,應有盡有,整個縣城大街小巷上人山人海,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石柱鹽運民俗,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商貿運輸民俗。石柱鹽運民俗由背腳子的背夫號子、挑仔客的挑夫號子、 隔山對歌、歇腳打吆喝、么店子調侃等內容組成,反映了巴鹽古道上力夫在商貿運輸路途中的日常生活,濃縮了巴鹽古道文化的精華。
敬財神,傳統商貿祭祀民俗。中國財神分為文財神,武財神,文財神有「比幹、範蠡、管仲、白圭、財帛星君、福祿壽」等,武財神有「趙公元帥、關聖大帝」,是專管財源、財運、財富的神靈,財神一般被供奉在店鋪大堂或住宅堂 屋內。民間普遍在農曆正月初五接財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送財神,商家則是天天祭拜,每天開門營業的第一件事就是敬奉財神。古時各行業的商會、行會還要在農曆三月十五辦「文財神會」,七月十五辦「武財神會」。民國時期,石柱在春節期間有"送財神」的民俗,乞丐們用金銀箔紙做成元寶,將紅紙條系在木柴捆上("財」"柴」同音),用紅紙寫上「福祿財神」或蓋上有財神圖像的紅紙帖,端上一尊木雕財神像,或在臉上塗上黑色的鍋煙,穿上端公道袍,裝扮財神爺,沿街向商家富紳賀喜。他們來到大門前,高聲喊道:「主人財門大大開,我與主人送財來:一送金,二送銀,三送珍珠瑪瑙來……」說完後便大聲呼喊:「向主人家拜年!」此時,主人就要打發幾個銅板或酸粑等食物給乞丐們。
開業,也稱「開張」,慶賀店鋪首次營業的儀式。店鋪開張,要選擇「良辰吉日」,按「要得發,不離八」的習俗,多選逢八(農曆初八、十八、二十八)的日子開業。開張時,先請財神像坐堂,再舉行焚香祭拜財神、吹打鼓樂、燃放鞭炮、剪彩開門亮招牌、舞獅採青、親友送牌匾送禮祝賀等儀式,最後主人宴請來賓稱「開張酒」。在古時,重慶的茶館開張, 第一天不收茶錢,茶水管夠。
代聲,用器皿的聲音代替叫賣吆喝的「市聲」,傳統商貿廣告民俗。傳統流動商販在農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動販賣日用雜貨,常用鑼鼓、簫笛、響鐵、銅鐵圈、口哨等響器或樂器,來吸引客戶,招攬生意,銷售貨物。古時,賣醪糟湯圓的敲「竹梆」,修整雨傘的甩「串鐵」,賣小面、抄手、酸辣粉的搖銅鈴,賣雜貨的搖撥浪鼓,賣發糕、泡粑、包子的敲竹板,算命瞎子拉二胡,相面算命敲小鑼,劁豬佬吹角角,現代商業的代聲則是視頻加音響,更加豐富直觀。圖為小商販叫賣吆喝的串鐵。
角角調,一種古代叫賣吆喝的代聲,傳統商貿廣告民俗。在重慶武陵山少數民族地區,閹割師傅、修補師傅在走鄉串戶時,吹起用羊角製成的哨子,來吸引客戶,招攬生意。黔江角角調,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由傳統角角調演 變而來,演繹成為一人獨吹獨演、二人對吹對演、多人合奏附和、邊吹邊說的民間藝術形式。
(摘編自:重慶市地方志辦公室編《重慶市志 · 民俗圖志》)
徵稿啟事
徵稿文章以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市情地情、展示地域風貌、講述重慶故事為主。來稿一經採用,即根據相關規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數在1000~3000字,配相關圖片。優先使用配音頻、視頻的稿件。文章註明作者姓名、單位、聯繫電話、通訊地址等以便聯繫。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