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邊塞出名的詞彙(居延漢簡漢代邊塞)
2023-09-11 06:51:48 2
居延漢簡《癸亥詔》 光明圖片
本次展覽中的「居延漢簡」專題,通過「有冊有典」「流沙墜簡」「居延漢塞」「大漠孤煙」「手不釋卷」五個單元,為觀眾全面展示居延地區歷次簡牘發掘成果,主要展示了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漢代居延遺址出土的147枚居延漢簡,以及少量國家圖書館所藏簡牘和相關圖書。
百年間,漢代居延遺址出土簡牘共三大批次。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漢代張掖郡居延邊塞遺址(今甘肅酒泉市金塔縣和內蒙古額濟納旗轄區內)發掘的一萬餘枚漢簡被稱為「居延漢簡」,現保存於臺北。1972年至1986年,甘肅省文物部門對居延遺址再次進行調查發掘,出土漢簡兩萬多枚,被命名為「居延新簡」。第三批次是1999年至2002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對居延遺址進行調查發掘,出土漢簡五百多枚,命名為「額濟納漢簡」。三批漢簡同出於漢代居延諸遺址,簡文種類相同、形制相近,因此全部屬於居延漢簡的範疇。三批總計三萬多枚的居延漢簡可以說是記錄兩千年前漢代邊塞地區情況的「百科全書」。簡文內容包括河西邊塞的行役戍備、候望烽火、砍伐茭草、築墼砌牆、罷卒還鄉、精神信仰、文化學習等多方面內容。
展品中的《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和《塞上烽火品約》簡冊是居延漢簡代表性簡冊。1974年出土於甲渠候官遺址的《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形制特別,是用一節完整的紅柳木樹枝製作而成。檄文逐條列舉了候史廣德所督管的6個烽隧在守御器損毀丟棄、防禦設施廢弛敗弊等方面的情況。檄文內容完整具體、十分細緻,是研究漢代官吏處罰及追責歷史的實物證據。
以居延漢簡為代表的甘肅簡牘,1907年被發現時就震驚學術界,從此簡牘學開門立宗,王國維、羅振玉兩位先生依據簡牘學發現的規律,總結出了「二重證據法」,至今仍是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整理與研究的基礎方法之一。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關於甘肅出土簡牘研究的論著和論文多達3000餘篇(部),幾代簡牘學者前赴後繼,不斷揭秘漢朝風雲。希望此次居延漢簡與觀眾的見面,能夠為大家帶來文化的助益、精神的滋養。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陳雪、陳之殷、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陳魏瑋、韓華、解天龍、吳歆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