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比較基準靠譜嗎(你真的懂業績比較基準)
2023-09-11 08:54:11 2
最近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說購買的淨值型理財沒有達到業績比較基準,怎麼辦?
我的第一反應是——大哥,什麼年代了,理財剛兌已經是過去式了,沒有賠本就偷著樂吧,還糾結什麼沒有達到業績比較基準,要啥自行車啊。但本著讀者就是上帝的態度,我還是認真地給大哥解釋解釋。
什麼是業績比較基準?
市場上的業績比較基準五花八門,你看到的業績比較基準或許是這樣:
1、固定數值型
2、區間數值型
3、基準利率或市場化利率上加減
4、指數或指數組合
你肯定很納悶,為什麼好好的「預期收益率」不用,非要用業績比較基準?
——監管不允許!
第二十六條 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不得宣傳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理財產品宣傳銷售文本中只能登載該理財產品或者本行同類理財產品的過往平均業績和最好、最差業績,並以醒目文字提醒投資者「理財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其未來表現,不等於理財產品實際收益,投資須謹慎」。
所以,既然預期收益率不能宣傳,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業績比較基準」的新提法,究竟什麼是「業績比較基準」?
關於業績比較基準的由來,最早開始於公募基金,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理財淨值化後也逐步開始沿用。2008年發布的《關於證券投資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監管事項的補充規定》中,中國證監會的要求是「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登載基金過往業績的,應當同時登載基金業績比較基準的表現」。
如何理解「業績比較基準」,關鍵在於「比較」和「基準」上。
什麼是「基準」?大家可以簡單理解為參照線或者及格線。無論是主動管理型還是被動管理型基金,都應該有業績的及格線,如果想證明你業績表現好,起碼得達到及格線以上。而至於基準怎麼來選,常見的是「基準利率」,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人民銀行存貸款基準利率」,不同的產品的基準是不一樣的,這主要是根據產品的投資標的來決定的,比如說銀行淨值類產品的投資標的多以債券、存單為主,基準也普遍是定期存款利率或者中債指數等等。所謂基準,代表的是所投標的的普遍收益水平。
「比較」,那自然是兩個值之間進行比較,也就是實際業績和基準業績的比較,這個是衡量產品組合獲取超額阿爾法收益的能力,投資管理人也是以超越基準為目標。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淨值理財沒有達到業績比較基準?
首先,業績比較基準不是預期收益率。
理財打破剛兌,不保本!不保本!不保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打破剛兌,理財淨值化是必然趨勢,市面上「預期收益率5%」的產品已經逐漸銷聲匿跡,鋪天蓋地的都是「理財非存款,投資需謹慎」。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產品折頁上業績比較基準下方都有這樣一段話:
所以說,淨值型理財收益是不確定的,具體收益以產品實際運作結果為準。
其次,業績比較基準是幹嘛的?有什麼用?
前面提到過,業績比較基準是產品經理人的奮鬥目標,這就好比你家孩子跟你說:這次考試我要考90分。如果他考到95分,你肯定很高興,但如果他只考了80分,你也別生氣,因為總比他說我要考60分強吧,起碼他有上進心。產品管理人基於過往投資經驗及對產品存續期投資市場波動的預判而對本產品所設定的投資目標,就跟你說考試有信心考100分一樣,但最終結果還是要看自身能力和考試題目的難易程度,業績比較基準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投資管理人有達到甚至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動力麼?
答案是有的。
動力就在浮動管理費,也叫超額業績報酬,就是當產品實際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下圖中是用的上下限的中值),產品管理人可以獲得超額收益的30%作為業績報酬,若不達到標準,則不收取浮動管理費。另外,產品收益表現好也是對產品經理人能力的體現,可謂是名利雙收。
所以說產品管理人有足夠的動力去讓產品的收益率達到甚至超過業績比較基準。
說到這裡,順便跟大家解釋下,為什麼最近淨值型產品表現不佳?
其實給我留言的這位大哥還是比較幸運的,因為他起碼是保住了本金。今年6月,招銀理財的一款風險等級R2、名為「代銷季季開1號」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此外,還有一款中銀理財穩富產品也同樣因出現虧損而遭到投資人投訴,淨值型理財虧損也不是什麼新鮮事。那麼為什麼近段時間淨值型理財表現不佳呢?
這跟近期債券市場的調整有關。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債收益率持續上行,債券價格一路狂跌,從而導致以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淨值型理財的收益普遍下行。
資料來源:Wind 截至2020年9月11日
其實不光是理財,市場上的債券基金也「難逃一劫」。從5月份以來,債券基金的行情急轉直下,債券基金指數也是一路下行,僅5月單月,跌幅超過1%的有近600隻,跌幅超過2%的有近百隻。
所以說,淨值型產品的收益回撤是市場調整的正常波動,隨行就市是理財的趨勢。
所以,一方面淨值型理財沒有達到業績比較基準是小概率事件,但不代表不會發生,這是資管新規下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產品管理人會竭盡所能去讓產品獲得達到甚至超過基準的收益,受債券市場的影響,短期內產品收益回撤是正常波動,我們要相信專業投資人的能力,相信機構的力量,才能在財富管理上做時間的朋友。
聲明:以上內容純屬個人觀點,產品過往業績不代表未來,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