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給潮汕人是什麼體驗(嫁人不能嫁潮汕人)
2023-08-13 16:03:23 2
媽媽鍾少賢,是看了藍鴻春的《爸,我一定行的》,
才打定主意去面試的。
2018年,這部潮汕方言電影橫空出世。
轟動異常。
△ 非遺「英歌舞」
「就沒有汕頭人沒有看過的」
膠己人自然要支持膠己人。
裡面有太多太多回憶和過往。
這一次,鍾少賢面試的是一個潮汕媽媽的角色。
是的,膠己人最熟悉的潮汕媽媽。
這部新的電影,就叫做《帶你去見我媽》。
現在正在上映。
△ 拜拜裡面,藏著潮汕媽媽的一輩子
這次影片聚焦的依然在汕頭,在潮陽。
在深圳工作的兒子,帶女朋友回潮陽老家。
這姑娘各方面都不錯,
但卻觸犯了潮汕媽媽的兩條底線。
外地人,離過婚。
於是,儘管是一部笑到肚痛的喜劇,
但亙古不變的話題始終要登場。
嫁人不能嫁潮汕人?
潮汕家族不歡迎外地媳婦?
這兩個偏見是真的存在嗎?
「既然不能解決偏見和固執,那麼讓我們直面和還原。」
導演藍鴻春是個80後,大家叫他阿狼。
他說自己的媽媽和影片很像,但沒有影片裡那麼強勢。
編劇鄭潤奇90年,大家還是叫他369,同時也是男主角。
他說自己的媽媽和影片也很像,但是比影片裡更強勢。
於是,兩個年輕人合力,復刻了自己的潮汕家族印象。
孩子三個起,美食吃不停,外地不考慮。
鍾少賢,就是被復刻最成功的一個角色。
廣深的首映式上,
在深圳和廣州的潮汕年輕人抹著眼淚。
「我可以叫你媽媽嗎?」
鍾少賢笑著回應,「那你就叫我媽媽吧」。
幾十年歲月光影。
嬉笑怒罵之間,
第一次有人,把鏡頭對準了潮汕母親。
一個被誤解最多,沉重又柔軟的群體。
那一座城找到了正在廣州路演的主創團隊,
和他們來了一次有意思的對話。
藍導也為我們的讀者錄了一段視頻
試試看
大家能聽得懂不
01
我們的潮汕媽媽
媽媽鍾少賢也居住在汕頭潮陽。
和影片中一樣,
家庭和諧,兒女孝順,一輩子如意順心。
雖然潮陽市已歸入汕頭市,並劃分為潮陽區和潮南區,但潮陽人還是習慣稱自己潮陽人。
這裡頻臨南海,地處海之北。
是中國千年古縣。
被不少汕頭本地人稱為「更潮汕」的地方。
這裡的「更潮汕」,
是指對傳統文化藝術的積澱,
也是對傳統思潮的堅持。
更是對潮陽人性格硬核的印象。
譬如,對「不考慮外地媳婦」的執拗。
這種執拗,通常沒有敵意,
而是來自於對自我生活的堅守。
「要教她拜拜吶,她哪裡搞得懂」
拜拜,是潮汕媽媽生活的一部分,
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這裡的拜拜,說的是拜老爺。
跟電影裡演的一樣,
汕頭家家戶戶有神龕,村村鎮鎮有神廟。
媽媽們祈福的對象和我們想像中不大一樣。
包括玉皇大帝、天神公、土地公、九天聖王、三保公……等等。
被統稱為「老爺」。
如果你和潮汕人談戀愛到了談婚論嫁,
肯定要過對方家長最後一關:
生辰八字。
不知道有多少人,倒在了這臨門一腳。
有人說潮汕人愚昧,但這就是他們的信仰。
因為天氣和戰爭,
潮汕人歷來生活不易。
神明是靠山,亦是港灣。
也恰恰是這種儀式感的堅守,
讓即便是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潮汕的媽媽,
都不會迷失自己。
我們可以理解為——敬畏之心。
導演阿狼,以前也不信神明。
但,現在更多是敬畏和學會去理解。
他覺得這種信念感,
讓潮汕媽媽們對生活有了一份真正的從容。
因為,生活啊,總是沉重的。
在很多潮汕兒女眼裡,
父親的輪廓,大多顯得模糊而遙遠。
而母親這個角色,
就是伴隨著「老爺保賀」的拜拜,
伴隨著肩上扛起整個家庭的能幹,
而在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眉目清晰。
阿狼記得自己的母親。
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潮陽村莊。
這個六個小孩的媽媽。
一邊要照顧理順娃娃們的事無巨細,
每天還要一個人肩挑著兩擔水去澆菜。
阿狼說,體力上是痛苦的,
跟著孩子操不完的心。
但精神上信念上是富足的。
「這些我們看起來的愚昧,卻讓她們比我們更加從容。」
和阿狼的媽媽一樣,
鍾少賢和她飾演的媽媽,也是典型的潮汕女性。
在她的概念和認知裡,
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拜老爺、打理家庭關係、好好存錢,
是自我設定中的命中注定。
也是自己和大家庭能順利安康的保障。
平日裡,將婆婆照顧得周到,是孝敬之心;
將丈夫的家庭關係打理的通透,是人情關係;
將兒女妥妥噹噹養大成人結婚生子,是母親的本份;
做一手比老字號好吃百倍的潮汕美食,
就是一個家的溫暖和煙火氣。
媽媽們,對客人和朋友充滿熱情傾囊相助,
也在初一十五,必拜神明,
遊神祈福,篤定堅信。
這裡,則是整個潮汕文化背景下的敬畏之心。
不過,除此之外。
導演阿狼想闡述的,是更多的東西。
走進偏見呈現偏見,是第一步。
而如何去相融於大時代的普世性,
不僅是電影,也是所有潮汕媽媽,
正在面臨的事情。
我們都說影片裡90歲高齡的奶奶達觀開明,
那是因為奶奶在漫長的人生長河後半段,
終於快卸下了一輩子的家族重擔。
而媽媽們不一樣。
她們在其中,要破解,又不易破解。
我不知道你或身邊的朋友們有沒有對潮汕媽媽有偏見的?
我身邊就有不少人,覺得潮汕媽媽難相處。
除了習俗文化,刀子嘴就很難忍。
這在電影裡也有片段可以尋覓。
但一切的矛盾點,還是在底線。
外地媳婦是第一道底線。
離婚是第二道底線。
兩道底線加在一起。
連神明都頭大。
可總有人要邁出那一步。
刀子嘴對應的,也是豆腐心,
終究還是媽媽。
外地媳婦剛到汕頭。
媽媽讓她去拜見家族親戚,
這其實是默許她融入潮汕宗族圈重要一步。
接著,帶她拜老爺。
即便一路碎碎念,但也會給一個軟軟的蒲團給媳婦。
在老爺面前,保這段幸福姻緣。
更不用提,感受潮汕美食。
學習做各種各樣的粿。
隨著揭蓋後香噴噴的蒸汽,
任何誤解和偏執,有時間和愛,都能溶解。
宗族人情、神明庇佑、一日三餐。
看起來的拒絕和念叨,漸漸化成了日子裡的細水長流。
之前的硬核,是潮汕媽媽。
守著生活的艱難和酸甜苦辣。
內裡的柔軟,也是潮汕媽媽。
就像和我們交談的飾演媽媽的鐘少賢,
即使和我們談起自己女兒太早就懷孕嫁人,
也是早早在釋懷裡去尋找幸福,
歲月總是滾滾向前,媽媽也要有時間適應。
02
我們的潮汕情懷
潮汕有著根系發達的宗族體系,
幾乎是我們認知裡,最團結的族群之一。
「膠己人,拍死無相干」
意思就是:為自己人,肝腦塗地再所不惜。
所以,即便潮汕年輕人去了外地打拼,
他們依然很容易在人群中找到彼此。
一邊恨鐵不成鋼覺得潮汕需要更好的發展,
一邊在他鄉想家想到看到粿都想流淚。
這部電影之於這些在外的遊子們,
無外乎是情感和情懷兩顆重磅炸彈。
△ 動輒就是全村出動,是這裡的慣常
我們在影片裡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這些日常事物的還原。
汕頭潮陽村莊裡最真實的風土人情——
△ 演員們學習怎麼拜神
戲臺、村莊、遊神、祈福……
一一呈現。
△ 汕頭小公園,拍攝花絮
還有最讓人懷念的——美食。
對了,阿狗特別向我們推薦了潮陽峽山的美食。
他說汕頭市區好吃的,峽山有,汕頭市區沒有的,峽山也有。
也難怪首映時。
那些背著包走出去的潮汕青年哭起來。
「沒錯,這裡就是我的家鄉。」
△ 首映式上,看得淚裡滿面的遊子們
阿狼是個感性的人。
從拍攝《爸,我一定行的》開始,
就希望可以記錄大時代中的家鄉——汕頭。
關於汕頭的影像記錄。
若是再往前追溯,
他第一部參與拍攝的潮汕方言片,其實是在2012年。
那個時候,阿狼還在鳳凰衛視做紀錄片。
片子叫做《鮀·戀》,講述的是汕頭金山中學的青澀愛情。
△ 讓苛刻的豆瓣青年打上7分,很不容易了
用阿狼的話說,
是「青春版的《帶你去見我媽》」。
用網友的話說,
是潮汕版的《那些年》。
聚焦的是在愛情之下,
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的衝突問題。
也是那個時候,所有離開汕頭的年輕人,
最直面的情感矛盾。
潮汕方言的全程注入,
讓影片和故事有了深入人心的觀感。
熟悉的音調一響起,眼淚和回憶就奔湧。
語言,不止有力量,還記錄時光。
再往前倒推三十年。
1984年,導演嚴浩拍過一部片——《似水流年》。
完美記錄了當時汕頭舊時街巷的時代景象。
正是在許多潮陽的村莊取景。
主演是斯琴高娃。
配樂是喜多郎。
美術是張叔平。
全都是頂配。
片尾特地鳴謝了汕頭市政府。
整部片籠罩在惆悵的鄉愁和豐富的鄉村細節之中。
△ 片中,熟悉的潮汕農村生活,村口大平地,洗衣服,用鋤頭刮鍋灰,刺繡或其它手工活,小孩子寫作業,豬,雞,鴨亂跑
和我們交談時,阿狼說起這個時哽咽了。
他說有朋友評價他的的片,
說希望多年以後,再看起時,
就像現在我們去看《似水流年》一樣,
可以回溯起時代洪流中的潮汕文化圖景。
被認可,被洞知。
努力沒有白費。
所以,現在回答這個問題:
嫁人還是不能嫁潮汕人?
潮汕還是對外地媳婦另眼相看?
都有了新的答案。
導演阿狼儘量讓影片夠好笑,
屎尿屁的段子之間,是在整個潮汕文化背景下,
每個人對自己的內觀與和解。
很高興,方言電影近些年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
上海方言電影《愛情神話》;
武漢方言電影《萬箭穿心》:
但相比起來,潮汕語言和文化,
終究還是更為小眾且有門檻的一類。
所以,阿狼要做的,就是儘量把門檻變低,變輕鬆。
這也是導演阿狼作為膠己人,
揮之不去的憂慮,和責任。
但同時,阿狼更希望影片能給人帶來思考,
即使這和票房,可能會有最直接的衝突。
03
我們又愛又恨的汕頭
80後阿狼,和90年的鄭潤奇。
當年也是離開汕頭的那一批年輕人。
作為經濟特區,汕頭的發展遠遠沒有像其他特區那樣,
呈現出日新月異的競速感。
年輕人才們紛紛往外走,這座城市的閒適和安逸,
讓心氣高的青年們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都說,汕頭適合度假,更適合養老。
賺錢和事業,還是算了。
固然有全國享譽的美食,有古老深沉的底蘊。
有南澳美麗的海濱,有yyds的牛肉火鍋。
可同時亦有被困住的思潮和日常。
就像老人們的對於老爺的敬畏和深信不疑。
亦可解釋為固步自封和愚昧。
揣懷著夢想的年輕人,不會留在汕頭,
所以你會發現,在全國的大中城市,
越來越多的潮汕人成為了重要力量。
可這麼多年過去。
當衝在時代先鋒的廣深等其他大城市,
年輕人們開始陷入無盡的焦慮之中時。
汕頭這個特區,還是像之前那個從容的母親。
懷揣著溫暖的食物,篤定地過著日子。
街道不寬也不窄,
生活不快也不慢,
日子不空也不滿。
在外的潮汕人開始回望自己的家鄉。
阿狼則說他開始試著仰視自己的父輩母輩,
開始用一種新的眼光去看這座城。
這也是,他希望用影像記錄下來的原因。
「不做評判,存在即合理。」
或許,汕頭就應該是這樣。
「不需要做太大的改變,不需要去競速」
我們愛的這座城,希望她就像我們的潮汕媽媽一樣,
永遠保有這份從容,和篤定。
阿狼也笑著說,這幾年,汕頭越來越出圈。
「(汕頭)就這樣慢慢好了,不然和深圳,和廣州有什麼兩樣?」
如果外地朋友真的想了解豐富有趣的潮汕文化,
不妨深入到一個潮汕朋友家裡。
在農村的最好。
「跟著他們拜神,跟著看村戲,跟著遊媽祖。
那全村連續轟動五天的場景,才是真的搖滾。」
對了,說說導演阿狼。
導演阿狼,正宗汕頭潮陽人。
發誓要一路用潮汕方言把電影拍下去。
整個聊天過程中都拿著一杯星巴克。
湊近了看。
杯子裡裝的,卻是茶葉。
忘了說。
阿狼導演娶的妻子。
也是外地人。
這兩天
阿狼帶著主創團隊
回到了家鄉汕頭路演
也希望更多在「汕漂」過年回家
能和媽媽爸爸一起看電影
· END ·
【資料參考】
影片《帶你去見我媽》《爸我一定行的》《鮀·戀》《似水流年》
【版權說明】
本文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及影片《帶你去見我媽》《爸我一定行的》《鮀·戀》《似水流年》劇照和花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