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靈隱寺雙石塔簡介(吳越文化藝術瑰寶)
2023-08-22 13:45:48 5
杭州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臺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石塔,石塔雕刻十分精緻,仔細觀察會發現塔身上雕刻了上百尊佛教人物造像。
兩石塔始建於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為北宋留存至今最古石塔之一,系吳越王錢弘俶重建靈隱寺時而立。兩座石塔距今已逾千年,是靈隱寺歷史最久的遺物。
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臺西側古塔
靈隱寺大雄寶殿前露臺東側古塔
靈隱寺兩石塔相距42米
為八面九層仿木樓閣式實心石塔
據說當時吳越王錢弘俶重建靈隱寺時,雕造四座石塔,今唯存兩塔。兩塔相距42米,均為石質仿木構樓閣式塔,分段雕鑿砌築。古塔為八面九層,每層均包括平坐,塔身和塔簷,並逐層收分。目前兩塔塔剎部分皆不存,剩餘塔高11.49米。
兩石塔形制、結構相同,塔的外形完全依照木塔的形制,分段雕鑿砌築,為八面九層實心石塔。
石塔築於青石鋪就平臺之上,底部覆蓮金剛須彌座,束腰處刻有塔銘。
從底層開始至塔頂逐層遞減,塔身收分明顯,線條流暢。塔身每層設平座迴廊,仿木結構重簷,八角倚柱、平座迴廊、簷椽鬥拱、簷面筒瓦皆石雕而成,雖殘缺嚴重仍能看出雕刻精細。每層的東、南、西、北四面闢壼門,線條流暢。
一至三層壼門兩側雕有佛教人物。其餘四面,一層雕供養人像,二層刻佛教經文,三層及以上雕刻佛菩薩像。三層佛像為一佛二菩薩二弟子,四層至九層則為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頂部石雕八脊封簷,現塔剎已損毀缺失。
塔基磐石雕刻吳越石塔建造盛行的「九山八海」。
須彌座之上雕仰蓮 塔身束腰八面刻有
方寸小楷《大佛頂陀羅尼經》
再上每層均由平座、塔身和塔簷三部分組成,塔的外形完全依照木塔的形制分段雕鑿砌築,並逐層收分。塔身八面形,有四面由槏柱把塔壁分成三間,明間做成壼門式,雕鑿出實榻大門,並細膩地雕出門釘和金環鋪首,次間浮雕立像。另外四面不分間,上浮雕佛、菩薩和佛教故事等。角柱圓形,上部有明顯收分。闌額上雕飾「七朱八白」。塔簷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昂,上簷雕出筒板瓦、戧脊、椽子、飛子、滴水和瓦當。
一層塔身四斜面淺雕菩薩立像
一至三層壼門兩側雕有菩薩立像
二層四側面雕鑿經文
壼門兩側雕刻的菩薩立像頗有隋唐遺風
三層塔身在兩塔相對正面的簷下
刻塔銘石匾 惜西塔塔銘已損
東塔塔銘上刻「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10字
三層正面次間壼門不設菩薩立像
為浮雕蓮柱裝飾 四層以上素白
三層四側面雕刻一佛坐像和二弟子立像
兩旁為二菩薩立像與二護法天王立像
塔身通體極力模仿木構建築
柱身之下三分之二大體垂直 上段有顯著之卷殺
與《營造法式》中梭柱之規定大致相符
四層兩側面雕刻一坐二立佛菩薩像
東西兩塔兩側面雕刻騎獅文殊菩薩
東西兩塔兩側面雕刻騎白象普賢菩薩
五層有鑿刻行腳取經僧 其對面為供養人
行腳取經僧手持錫杖拂塵 身背經笈
與唐玄奘西天取經行頭相似
六層以上除菩薩造像及佛教故事外
有帝後諸天禮佛圖 最上層鑿刻小佛龕
靈隱寺石塔和經幢
1961年被列入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名錄
2013年3月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
靈隱雙石塔圖集綜述
靈隱寺兩古石塔為八面九層。塔基為盤石與須彌座,上雕刻「九山八海」。須彌座之上雕仰蓮,束腰八面刻寸楷《大佛頂陀羅尼經》。塔身八面形,有四面由槏柱把塔壁分成三間,明間做成壼門式,雕鑿出實榻大門,並細膩地雕出門釘和金環鋪首,次間浮雕立像。另外四面不分間,刻浮雕佛菩薩和佛教故事等。
一層塔身四斜面淺雕菩薩立像
四正面明間開壼門 兩旁浮雕菩薩立像
二層四側面雕鑿經文
四正面次間的菩薩立像有隋唐遺風
三層塔身在兩塔相對正面的簷下施塔銘石匾
西塔塔銘已毀 東塔塔銘上書10字
「吳興廣濟普恩真身寶塔」
三層正面次間不設菩薩立像,為浮雕蓮柱裝飾;
三層四側面雕飾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像。
四層兩側面雕飾一坐二立的佛菩薩像
東西塔另兩側面分別雕飾
騎青獅文殊菩薩像和騎白象普賢菩薩像
五層鑿刻行腳取經僧
其對面為一路人供養者
取經僧手持錫杖拂塵 身背經笈
和唐玄奘西天取經的行頭相似
六至九層鑿刻諸佛菩薩造像及佛教故事
還有有帝後諸天禮佛圖和小佛龕
靈隱寺兩千年古石塔雕刻十分精緻
堪稱吳越文化建築藝術瑰寶
見證靈隱寺的悠久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