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國外小哥看手工耿(比手工耿還離譜)
2023-10-31 20:33:42 1
文/ 金錯刀頻道
最近,手工耿推出了第二代「衛生紙加熱器」。
網友評論:「這玩意兒能有二代,在座的各位都有責任。」
愛造「無用良品」,這是手工耿的風格。
但這種風格不是耿哥首創的。
早在2009年,央視節目《我愛發明》就已經把各種奇形怪狀的機器人、飛機、潛水艇全給造出來了。
比如這個會倒飲料的機器人:
四個人騎著在公園遛彎的「自行車」:
一位大叔的奇特獨輪車「勁爆飛輪」,還登上了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閉幕式。
被網友調侃「農村發明101」的《我愛發明》,到底是什麼來頭?
《我愛發明》是《走近科學》節目組打造的一個特別節目,科普血統相當純正。
但如今,《走近科學》都停播了,它卻依然堅挺。
《我愛發明》最大的本事,就是用最大的腦洞稱霸海陸空。
比如這位叫張俊林的老漢,自家附近有一個湖,就揚言要造出「全世界最先進」的潛艇。
試潛當天,村裡老少爺們都來圍觀,結果潛艇沒走幾步就被幾根水草給幹趴了:水草纏住螺旋槳,導致電機短路。
潛艇不能往前開,但不影響下潛。
旁邊一姑娘按捺不住好奇心,主動要求和記者一起進入潛水艇體驗湖底風景。
可潛是潛下去了,問題是入水就沒動靜了,連手機信號都中斷了。
到了速度測試階段,節目組決定,讓潛水艇跟老張的兒子小張比速度。
小張一會蛙泳,一會仰泳,慢慢悠悠,潛水艇愣是沒比過他。
老人家造潛艇下水,年輕人開飛機上天。
在浙江衢州,初中沒畢業的徐斌,在自己的配件工廠裡造了三架「旋翼飛機」,他說:「特別喜歡養鳥,我想飛。」
一眼看去,這「飛機」連個外殼都沒有,發動起來還有點冒煙,儼然一臺微型拖拉機。
第一次試飛,飛機上天第2秒就墜毀,圍觀群眾都看傻眼了。
幸虧他這次命大。
為了找到開飛機的感覺,徐斌找了個麵包車,用一根鋼纜拴住飛機,車在前面跑,他駕駛飛機在後邊飄,一飄就是半年。
在四川,有一個叫王強的摩託車手,他造的飛機更離譜,就是在大鐵架子上裝個舊山葉的發動機,再裝個鐵皮翅膀。
駕駛員從沒進行過任何訓練,又用的是摩託車配件,這種飛機自然是命運多舛。
發動機壞了要去汽車修理廠修,有的時候情況緊急,王強就在村口路邊修飛機。
憑著一股摔不死就繼續飛的執念,王強也成功上天。
離地之前,王強的身後跟著十幾輛摩託車。
這不是一次飛機上天實驗,而是一次農村發明家的集體朝聖。
《我愛發明》有個特點,每一期都在開頭蓋個帽子:最先進的潛艇、最安全的飛機、最有趣的車。
上到產業革命、保護國家安全,下到改善生活質量,就沒有《我愛發明》不敢吹的牛皮。
但這個節目之所以吸引人,主要是因為兩點:搞笑 接地氣。
1、你看的不是發明,是翻車
《我愛發明》的粉絲,其實沒有多少是來看發明的,而是來看熱鬧的,尤其是看翻車。
在《我愛發明》中,各路選手貢獻了很多翻車名場面。
比如飛輪滾滾這一期,節目組讓發明人帶著遊客一起騎「大輪車」,因為遊客不熟悉剎車用法,還沒騎幾步,車就翻了。
在「機器人總動員」這一期,北京通州的農民吳玉祿發明了一個喜感超標的「拉洋車機器人」,不僅能拉車,還能學人說話,曾跟神舟七號一起展覽過。
為了看這機器人有沒有真本事,節目組向吳玉祿瘋狂發難。
機器人先被推進了玉米地,結果它竟比走水泥地還利索。
它又被推上了冰面,這一招確實絕,機器人到冰面上就開始打滑,原地刨坑。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吳玉祿一下騎到了機器人的脖子上,機器人竟然走起來了。
機器人重了,摩擦力變大,自然就走起來了。
這些發明雖然粗糙老土,但是技術含量一點不低。
在吳玉祿的院子裡,不僅有兩條腿的機器人,連6條腿的童車都被發明出來了。
節目組找來一個小孩控制童車,童車很輕鬆就走了起來。
別看它醜,不僅摔不著孩子,大人坐上一樣穩,還能拐彎。
還有他做的「八腳怪」,就像是凳子成了精。
這些東西,按照耿哥老母親的話說:不是說沒用,是真沒用!
2、研究的不是機器,是生活
觀眾喜歡《我愛發明》,還因為它接地氣,很有代入感。
比如這個兩眼放光的奧特曼,其實就是個「刀削麵機器人」。
頂著鋥光瓦亮的大眼睛,讓晚上去吃麵的人情何以堪。
但這項發明,直接幫崔潤全成了當地餐飲界的第一網紅。
更奇葩的是一臺來自青島的「包子機器人」,面太黏不行、餡太多太幹不行,用久了你還不知道怎麼洗。
主持人問父子倆為啥花七八年時間研究這種機器,發明人說:當時條件不好,單位不掙錢,包包子的人工費都出不起。
不得不說,他們解決問題的腦迴路很清奇。
《我愛發明》的選手們,一半以上都是這種「痴人」。
只看到《我愛發明》的搞笑,那就真誤會了它。
在搞笑背後,《我愛發明》能火到今天,是因為它挖掘出了「民間創造力」。
從《我愛發明》的名字裡就能看出,參與節目的人不僅要會發明,更重要的是愛發明。
比如飛機愛好者楊偉民,做夢都想造飛機,總是在家裡cosplay飛行員。
終於,他用3年時間在家中造了臺「強力膠 木頭」的飛機,飛上了天。
一般人很難相信,小學沒畢業的人能造機器人,初中沒讀完能開飛機上天,還玩特技表演——這些應該是高學歷、大城市人的領域。
但是,《我愛發明》準確認識到了下沉市場的威力。
剛海選的時候,《我愛發明》的報名電話天天被打爆,節目組輪流接電話,都沒時間吃飯。
編導李楊琛說:「我們沒想到,廣大發明人的反應太強烈了。」
民間發明家的發明欲望,驅使著他們造出了採茶機、釣魚鉤、小雞眼鏡,甚至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就敢開飛機、下潛艇。
雞鼻梁上的紅色眼鏡,可以防止公雞打架
這背後,既有為了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勞動損耗的實際訴求,也有純樸的星辰大海式的浪漫。
在一次早期採訪中,主創團隊透露,《我愛發明》的所有報名項目都必須經過實用、技術、經濟3個維度共20多個指標的考評,每一期都會評一個「金點子獎」。
《我愛發明》裡的「金點子」,也的確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難題。
一個修花生機器,能代替農民摘掉每一顆鮮花生上面帶著的「小尾巴」。
一臺水果包裝紙「塗臘機」,也是為了幫農民把包在水果上的紙提前快速塗臘。
節目的主創領導劉伍堂說:「搞發明創作最終是讓大家能夠有用,用了才能真正達到改變人的生活。」
甚至直到今天,在淘寶上搜《我愛發明》,還能找到當年節目上出現過的捕鼠器和旋轉烤爐。
廚房標配的側吸式油煙機也曾是《我愛發明》的重點選手。
看到這裡,你還覺得《我愛發明》只會搞笑嗎?
搞笑只是它的誘餌罷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篇作者 | 經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