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王家大院的作文
2023-11-03 06:54:22 2
王家大院被譽為「華夏第一宅」王家的發展歷史,由農到商,由商到官,官商結合。小編整理了相關的範文,快來看看吧。
參觀王家大院的作文【篇一】
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
只看了它一眼,我就被震撼了,知道了什麼叫豪門巨宅!濡染了靈石的靈、靈石的妙、靈石的秀、靈石的美與靈石的韻,起伏於鳳鳴塬之巔,亭臺樓閣密密匝匝。那徐徐貫頂的天風,冉冉升騰的地氣,猶如喜鵲送來的警世梵音,這九溝八堡十八巷的琅寰福地,不似江南勝似江南……
我像是山野村夫走進了官宦人家的大宅院,滿目驚奇,不知該邁左腳,還是邁右腳?
大紅燈籠,掛在高高的門樓上,竭力炫耀著過往的熱鬧和繁華,只是風吹日曬,有些褪色泛白。門前那兩個傲然的石獅,忠實地履行著職責,守護著當年王氏家族的顯赫地位。
遊人並不多,也許大家都去遊山玩水了。沒有了喧囂,大院似乎很安靜,在暖暖的陽光裡,像是剛剛睡著了。春日人往往容易犯困,大院或許也概莫例外,經歷了歲月的負重,也該喘口氣歇歇了,讓那份紅火稍事淡下來。
嚮往這座大院已經許久,說不清為什麼?抬高腳,輕邁步,走近的那一瞬間,我甚至害怕突然的造訪,打擾了它難得的安寧。
推開厚重的大門,依稀間,一駕木質的馬車,吱吱忸忸地從大院深處駛來。趕馬車的小夥子,不正是王家的始祖——賣豆腐的王實嗎?「賣豆腐嘞,賣豆腐嘞……」吆喝聲,馬蹄聲,由遠及近,是那麼樸實親切,是那樣童叟無欺,喚醒了尚在夢囈中的大街小巷,豆腐的醇香在晨風中瀰漫開來……
早年間的那個「豆腐發家」的故事,我是聽祖輩們講過的。王家從太原遷來,從小本生意起,慢慢棄農經商……銅板變成了銀票,豆腐擔變成了票號,窯洞變成了城堡。嘉慶年間,王家大院,在靈石靜升村終成。層層疊疊的院落,讓世世代代的王家人為其耗盡了終生。我喜歡這樣的故事,誠信經營,勤儉致富,天道酬勤,即使住在這大宅子裡,晚上睡覺也是踏實的。至少,王家的錢來得乾淨,是他們走南闖北,一分一釐積攢起來的。
在跨進高高的門檻一剎那,我分明看見了王謙受、王謙和兄弟倆領著駝隊從內蒙古回來了,他們的臉上都掛著笑容,笑得自信,笑得智慧,笑得灑脫。他們的生意經就是在各地穿梭中走出來的,他們的創業史就是在叮叮噹噹的駝鈴聲中完成的,王家大院就是在他們的談笑風生中刻在了大地上。就是這哥倆,傾畢生心血,融大智大慧,雕琢了一座典意豐厚的大觀園:紅門堡居中為「龍」,高家崖居東為「鳳」,西堡子居西為「虎」,東南堡為「龜」,下南堡為「麟」。將才情盡情地揮灑,盡情地書寫。想像濃縮在了層樓疊院中,願景擠壓在了灰磚青瓦中。那飛揚高挑的屋簷,放飛的是志氣,是抱負,是雄心!這氣度,這胸懷,豈是「自一山川」就可了之?
站在王家大院北門的城樓上,任憑風兒吹過,放眼望去,只有一種被震撼的感覺。那所謂的臥龍道,街是龍身,巷是龍爪,河漂石是龍鱗,老槐樹是龍尾,井是龍眼。兩眼水井中的水,一苦一甜,這似乎也應著人生哲理:苦中有甜或甜從苦中來。而那一條蟠龍裡,卻暗藏著王中套王的格局。一個大大的「王」字永遠烙印在晉中大地!是有意?還是無意?王,這是家族的姓氏,這是家族的氣度,這是家族的名片,這更是家族生生不息的血脈!
沉浸在王家的故事裡,呼吸著豆腐的味道,眺望那些年代久遠的亭臺樓閣,撫摸那些精雕細刻的門窗家俱,還有那些飽經歲月風霜的字畫,回想著當年的生活情景,雖然時空久遠,但仍是這樣的熟悉,仿佛這個大宅子裡,這一家子的人,都還在,他們剛剛,還在這裡走動、說笑、談論呢;你也許還可以看得見他們漸漸遠去的背影;或者,有一個淡施脂粉的小婦人,正花窗下招呼著孩兒們玩耍、嬉戲,她的臉上,是親和善意的微笑;而一位老奶奶,則顫巍巍地拄杖而立,眼望著一輩輩兒孫繁衍成長,滄桑裡,滿溢著甜蜜……
王家歸來不看院。誠哉斯言!並非浪得虛名!
也許王家大院,不似江南園林輕巧靈秀,綠意盎然,建築色彩單調了些,於是王家人就用心雕,用情描,以自然山水為畫、以珍禽異獸為畫,以歷史掌故為畫,以傳說風物為畫,讓呆板的木頭石頭磚頭熱鬧起來、靈動起來。且不說雕琢的手法,當看表現的內容已然令人眼花繚亂了:歲寒三友、四季花卉、琴棋書畫、蓮生貴子、二十四孝、吳牛喘月、麒麟送子、飛馬流雲、一路連科、佛家八寶……真可謂尺木皆畫,片瓦有致,寸石生情。如一幅幅漸次展開的畫卷,如一曲曲情韻綿長的民謠,一聲聲溫和親切的叮嚀,靚麗在你的眼目,輕響在你的耳畔,烙印在你的記憶;而你,則會於那些有關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家和萬事興的完美和諧的氛圍中品出些許責任的分量……難道這只是為了印證自身的富有?炫耀家族的智慧?標榜王氏的傑出嗎?
走在這精緻華美的大觀園裡,不知怎麼,倒使我揣度起早在多少年前,生活在這方天地裡的人們,特別是稚氣未褪的孩童的生活。孩童必須是要讀書的,尤其是這樣的大戶人家。也不知道他們讀著那些之乎者也時,快樂與否?是不是挨過先生們的戒尺了?也許,他們也有快樂的時候,如兄弟姐妹一般,唱著歌,或吟著詩,或誦著文,一起玩耍,過家家,捉迷藏,天黑了,然後,道個別,各回各家……在這九曲連環的宅院,我有迷路的感覺,生怕找不到出口了!這裡最宜的肯定是捉迷藏,一旦隱匿,要想尋著,必定是很費功夫的。孩子們一定玩過捉迷藏!我是願意這樣的,願意所有的孩子們,自由自在地成長著。
當我踏上通往繡樓的石階時,心底是有些痛楚的,這十三個臺階,原來是有說法的:十三盤頭十四嫁!那個時候的女兒,小小年紀就要為她們說媒提親、打理嫁妝。如今十三歲的女孩們,正是天真活潑爛漫無邪的時候,哪裡會煩惱著要嫁出去呢?我觸摸著空中飄曳的一盞盞紅燈籠,它們猶如一個個深閨小姐的長嘆,在向人們婉轉輕訴著什麼。
庭院深深深幾許?站在小姐繡樓上,疑惑地想:「三年不下樓,這些小姐會長得多胖?」這個滑稽的問題後面,有深深的同情。三年都呆在一個只有兩間屋子的樓上,她們做什麼?想什麼?若是我,就奔逃下樓去,有多遠跑多遠,儘管梯柱上的十二生肖們正在輪流監視著她們的一舉一動。
苦心去經營的東西,其實也只是瞬間偶得的喜悅。同任何名門望族一樣,有鵬飛鳳起的興旺騰達,也有後輩人的退化矮化異化。高牆大院,封閉了夢想,卻阻擋不住奢豪之欲。王家後人,苟且著,狹隘著,自我滿足著,無暇談論天下情懷。光緒十七年,王家的繼承人王夢鵬染上毒癮,於是,王家大院便呻吟在鴉片的雲遮霧繞之中了!坐吃山空,這座宅子,最終以964兩白銀的價格轉讓他人,而當年王氏宗祠裡的一座戲樓,就花費銀兩3200兩。大院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留給世人幾多浩嘆?恢弘一時的王家大院,從此換了主人。曾經的輝煌,名噪一時,富甲一方的一個神話式的家園,一段文明破散了,流亡成為一個歷史的註腳。不知道王家先輩們上天有靈,會不會因而氣絕眩暈過去……
風雲流散,數聲嘆息。我感受到一種壓力,一種強烈的孤獨感,一種無法超越的宿命性悲劇感……我把手輕輕放在那些纖細繁密的各種雕刻上,渴望讀懂當年造屋人的良苦用心。
繁華不在,初衷與設想,統統交付給這土地載體之上的院落。他們的用心,終究有人懂得的,未必是王家的子孫,也未必是我,未必是你,而是更多的有靈性來訪者。因為窮,我們義無反顧地走西口,有了輝煌的大院;因為富,我們廝守於這片黃土地上,卻重新走向貧窮……王家大院,何嘗不是一種警示,一種教訓。坐在大院裡,我們除了喝著老陳醋,酸溜溜地回想著「那些曾經闊過的日子」外,是不是還應該做些什麼呢?
參觀王家大院的作文【篇二】
「五一」在即,正直旅遊的黃金時期,想想自己為數不多的旅遊景點,也就是對王就大院念念不忘,那種意境難以釋懷。導遊神情並茂的解說,王家大院的神韻歷歷在目。
王家大院,是山西晉商大院群體的傑出代表。它坐落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靈石以天降奇石而得名,王家容納於此,被認為是上蒼的選擇。當風水之脈悄悄湧動流轉時,一個種性家族,一個經營數百年,幾乎包括了所有晉商家園文化意義表徵的建築群落,就開始了與眾不同的人世機緣。
它是中國清代民居建築的抗鼎之作。其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列入省級文物保護的4.5萬平方米。現已被闢為「中國民居藝術館」、「王氏博物館」的高家崖、紅門堡、孝義祠堂三大建築群,先後建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面積4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高家崖、紅門堡兩組建築群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為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
其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上匠心獨具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極高的文化品位。
說出的只是王家大院的一部分,王家大院的門票上寫;「看了王家不看院」王家的卻是讓人讚嘆不已的藝術境地,舉手投足之際,目光遊移之間,那一件件,一處處,每個讓你留戀的地方蘊涵的是文化,是精華,是一種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