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烈士陵園作文
2023-11-03 09:37:47 1
參觀,可以讓我們獲得知識,增長見識,開拓視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範文,希望對你有幫助。
參觀烈士陵園作文【篇一】
8月19—20日,民建漢陽區財經支部和企業家支部一行帶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奔赴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紅安。紅安這片土地上誕生了223位將軍、兩任國家主席,從紅安縣城去烈士陵園的路叫將軍道,走在將軍路上,能感受到濃濃的紅色氣氛,寸寸浸透英烈血。此地本名黃安,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3個人中就有一個黃安人;每4名英烈就有一人來自黃安。為了勝利,14萬兒女奉獻了生命,登記在冊有名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將黃安改名紅安。
紅安烈士陵園廣場面積達到了5000平方米,紀念碑高27.11米,此數字是黃麻起義的紀念日(1927年11月13日)。在陵園的下沉廣場,路兩邊種植的銀杏樹有26棵,代表了從1923年—1949年這26年的革命戰爭歷程;在英烈臺的兩旁種有14棵雪松,代表了紅安犧牲的14萬英雄兒女;廣場周圍筆柏和紅繼木球相間種植共223棵,象徵著紅安兩百多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也突出了兩百將軍同一故鄉的主題。
烈士陵園門口人來車往,裡面卻莊嚴肅穆。從大門進入,由林蔭大道前行約百米,就看到巍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紀念碑。站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前,我們仿佛聽到了昔日戰鬥的號角在風中陣陣響起,歷史一幕幕浮現在眼前。78年以前,著名的黃麻起義,一舉攻克了黃安城,成立了黃安縣農民政府和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建立了鄂豫皖邊區根據地。革命低潮時,敵人實施「三光」政策,黃安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動搖,他們前赴後繼,百折不撓;北伐軍攻下武漢以後,黃安的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農民武裝普遍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風暴席捲全縣,鄂東北地區形成了大好的革命局面……
在紀念碑浮雕上,我仿佛看到了燃燒著的黃麻起義的熊熊烈火,看到張南一、秦紹勤、程昭續等革命先烈「要革命,不要錢,不要家,不要命」血灑戰場的悲壯場面,看到了革命烈士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以及將生命獻給共產主義事業,死而無憾的豪邁氣慨。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革命烈士紀念館內還修建了李先念紀念館,被毛澤東稱為「不下馬的將軍」李先念也是紅安走出的革命家。講解員的解說把我帶進了充滿血淚和硝煙的革命戰爭年代,看見硝煙中閃耀的光芒,這便是中國共產黨執著的追求和勇敢的鬥爭。李先念同志從一個農村木匠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偉大奮鬥歷程深深地震撼著我。我站在李先念同志的蠟像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紅安,新中國的革命聖地,每年有近20萬名青少年來到這裡聆聽歷史的回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紅安人民的革命事跡不僅教育人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激發無數有志青年發奮圖強,時刻準備報效祖國。
通過這次參觀學習,我感受到一個人只有建立了正確的信念和理想,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才能最好的實現自身的價值。作為民主黨派成員的我們一定要繼承發揚革命傳統,堅定信念,立足本職,爭取「雙崗建功」。讓我們記住紅安,祝福紅安!
參觀烈士陵園作文【篇二】
清明節前夕,我們來到了位於薊州區的盤山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團的誓詞,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革命教育。
盤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6年,安葬著2700多名烈士。一進入陵園,首先進入眼帘的是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展出了抗日戰爭時期的珍貴革命文物200餘件,還有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圖片,生動形象地介紹了當年冀東抗日軍民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
走過紀念館,便是讓人動容的烈士墓區。鱗次櫛比的烈士陵墓緊緊的從下依次而上,一直到聶榮臻元帥題寫的「光榮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下。松柏陰陰、白雲浩蕩,我們如朝聖的信徒,懷著敬仰與沉重的心情緩緩地前行。來到紀念碑下用最鏗鏘的聲音再一次宣讀入團誓詞。山風習習,掠過這裡的每一寸泥土,每一座墓碑,他們有的名字已經刻進了史書,也有的默默無聞,更有的墓碑上連名字都沒有。我佩服他們,更敬仰他們,為了理想與信念,為了國家與民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這片大地。
這一次我們真正從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我們會牢記歷史使命,以高昂的鬥志迎接各方面的挑戰,奮發圖強,開拓進取努力為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作貢獻。
參觀烈士陵園作文【篇三】
青山埋忠魂,碧血印丹青。曾經,這裡是一片紅色的土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這兒指揮鐵軍馳騁大江南北,抗日救國。今天,我們來到四零烈士陵園,邁著沉重的步伐,莊嚴地向遠在天國的烈士們送上了花籃,憑弔和緬懷革命先烈。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情緒瞻仰了革命烈士紀念館,重溫黨史,深刻體會到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犧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數十年來,革命先烈的奉獻精神已深入人心,這種奉獻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和革命鬥志。我們在烈士墓前鞠躬,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鞠躬,那是充滿敬意和情感的鞠躬。我們獻了花,那不是普普通通的一束花,那是凝聚著我們無限情感的鮮花。或許先烈們也在看著我們,這樣一代新中國的中華兒女,如何來完成他們未完的使命。
烈士們已經離開了我們,解讀他們,只能透過一塊塊碑文,一座座墳墓。從他們附近走過,仿佛理解了人生的洗禮。烈士永生、浩氣長存!我曾懷疑過人的永生,但當樂觀豁達,堅定的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匯聚到一個人或一群人身上時,那便是永生。
隨後,我們參觀了蘇中公學紀念館和江淮流域文化博物館。蘇中革命歷史紀念館,是為了展現蘇中地區光輝的革命歷史而建設的一個紀念館,新四軍曾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曹甸戰役」,蘇中軍區、蘇中區黨委1944年在曹甸金吾莊創辦了抗大學校「蘇中公學」,在這片熱土上,留下了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和崇高形象。
蘇中公學紀念館設有蘇中公學展廳、曹甸戰役展廳、曹甸烽火展廳三個展廳。收藏、記錄了當年蘇中公學校友在曹甸金吾莊學習、訓練、生產生活的史料和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通過觀看極具珍貴的史料,我們了解到在敵後抗日根據地,在沒有固定的校址和課堂,沒有任何教學設備的情況下,一面戰鬥,一面學習。蘇中公學先後辦了五期,共組建了四十四個學員編隊,為軍隊和地方培養輸送了4000多名政治、軍事、財政、民運等方面的幹部,這為蘇中地區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江淮流域文化博物館展現了蘇中地區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水治理文化,對江淮流域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元素,民族文化中的生態個性、居民習慣和經驗中的生態認知等進行了發掘、整理和系統化。博物館中珍藏了許多年代久遠的生活用品、勞動用具,它們真實而完整的再現了淮河流域的人民在技術、文化、制度和生活方面的的發展與進步。參觀過後,我們收穫頗豐,感觸良多,紛紛表示:「參觀江淮文化博物館,大家增長了見識,了解了這片土地的發展和進程。看到了先人們為保護、建設和發展這片流域做出了許多貢獻和努力,我們更應努力奮鬥。」
一次參觀讓我們的心靈深受啟迪,更加深刻的體會到了什麼是人生價值。做為人民法官,我們一定會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立足本職工作,堅定理想信念,踐行群眾路線,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審判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