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8篇
2023-10-06 09:33:29 4
篇一: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後心裡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今天才寫下這篇讀後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心裡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己親自看過之後,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
篇二: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初次端起了它,是在別人的推薦下。
剛看到書皮上的那一彎新月,那種神聖和莊嚴,透徹的穿過身體,像是在探尋,又像是在欣賞。
書中的「路」坎坷複雜。情節像是一團被人千百次蹂躪,一線繞著一線;又像是剝洋蔥,一層又一層。但那淳樸莊嚴的內容,根本不會讓人覺得乏味、無趣。反而讓人鑽了進去,成為故事中的一員!一次次跌倒的新月,又在親情和愛情的幫扶下一次次的站起來。終甩脫不掉。哪怕是一個小人物糟遇了不測或是遇到了麻煩,心都像是被刀割!悲切悽涼的愛,終使人傷心。一個個故事情節,成了人們常掛嘴邊的話題。
一部真正飽含世間人情的文學巨作,永遠都是那樣高雅、神聖。問世間情為何物?仍是以一聲聲悲涼的惋惜告終……
如同李清照的那首詞: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幹,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
篇三: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作文
這幾天在讀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以前聽到過「回回」這個民族,但是沒有把它和穆斯林聯繫起來,讀了小說後,我才知道了我們中國56個民族中有十個民族屬於穆斯林。
小說寫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母女兩個發生在不同年代,有著不同內結果卻又相互交錯的愛情悲劇。使我感受到穆斯林們一千多年來漫長而以艱難的足跡。同時也為人們那種長期以來的民族意識,種族歧視而感到悲哀。
書中的燕京大學讓我羨慕讓我嚮往,韓子奇生命坎坷,他的一生都在為他的「玉」而奮鬥,讓人欽佩讓人心痛,可是他在愛情面前卻是那樣的懦弱那樣的讓人嘆息!就如同在他死時作者對他一生的總結:他自己,只能赤條條歸於黃土,什麼也不能帶走,只有一具疲憊的軀殼,一個空虛無物的靈魂,一顆傷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饒恕的深重的罪孽……。韓新月,一個年輕鮮活的生命就那樣早早的結束了,沒來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沒來得及展開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樣悄悄的走了,最讓我動容的就是新月和她的老師楚雁潮了,在他們相識兩年來,共同以頑強的毅力和病魔搏鬥,執著的追求生命的價值,可最終還是逃不過疾病的魔掌。而這一切與新月的「父母」韓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關係。梁冰璧則是一個讓人有點同情有點恨有點厭的人,她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個悲劇人物。
故事的結局讓人回味無長,最後那個情節也很感人,梁冰玉和楚雁潮兩個人在墓地相遇,這兩個都是新月愛著的人,他們也都是最愛著新月的人,那種相對無語卻是無聲勝有聲。天地之間那久久迴蕩的琴聲,如清泉淙淙,如絮語呢喃,如春蠶吐絲,如孤雁盤旋……
篇四: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一本好書真的可以讓人留連忘返。最近剛剛看完《穆斯林的葬禮》看到最後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穆斯林》給人的是一種感動和遺憾。《穆斯林》第一次讓我有了一本書想再次閱讀的欲望。我不是一個穆斯林可我深深的喜歡這本書我不善於評價但我敢說這本書絕對值得一讀。這是一本作者用心寫作的書在閱讀的時候我仿佛真的進入了另一個世界聽不到身邊的任何聲音眼前是書中的人耳中是書中的聲自己的喜怒哀樂全被牽引著仿佛走進了一個巨大的電影中竟然完全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看多了浮躁的文字翻一翻這些獲獎巨著感覺腦中一片清新。《穆》的文字維美流暢文中用於描寫景物的文字的比較多不時地帶給人詩一般的意境。作者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細膩刻畫深深地打動了我尤以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微妙的關係觸動心弦。
霍達一個了不起的作家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成語典故她都能信手拈來而且運用的惟妙惟肖。讀她的小說不僅是一種享受更能從中了解到許多知識。在《穆》中我看到了許多有關回族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的細緻描寫使我對這個民族、這個宗教有了重新的、進一步的認識有了想探究的興趣。
感謝學校要求大家每月讀一本書(呵呵學校要求的是每月讀一本教育專著我改了總之開卷有益嘛讀自己喜歡的書。)我才有機會讀到如此感人的美文又重新體會到讀書讀好書帶來的樂趣、享受。書籍真是人類的營養品。讓我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讓經典的書籍伴隨著我的生活為我積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篇五: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夜深了,坐在寢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場上,站在下沉式音樂廣場中央,趴在沫若園門外的石凳上,抬頭,看不見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悵。
回想起沫若園外那一棵金黃的銀杏和遍地的落葉總讓我想起什麼。難道落葉真的容易讓人惆悵。
喜歡《穆斯林的葬禮》,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
因為《穆斯林的葬禮》,我戀上了未名湖,戀上了燕園,那一襲澄澈的湖水,碧波蕩漾,塔影槳聲,我一次次地幻想備齋,幻想湖邊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歡上了未央這個名字,既是漢武雄風時那運籌帷幄的未央宮,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觸草戲水,小舟蕩漾。
也許真的只有親身去感受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霍達寫《穆斯林的葬禮》的艱辛,我想像不出,每一個字都滴著一滴血,每一個章節都鋪設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許,這也是為什麼它能讓看書從不流淚的我滴下淚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現在這個社會真的實現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給我展現的是另一種生存狀態,它提醒我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鬧,它告訴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簡單的是兩個字,而是一種我賴以生存的生活狀態。那份親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彌補的。
未名湖畔,備齋房內,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純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動。
水上新月,歸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篇六: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穆斯林的葬禮》是回族女作家霍達的長篇小說,曾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一次看時因為有了大體模糊的印象所以看的比較快。作者給全書設置了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宗教背景,故事發生在一個穆斯林的家族中。伊斯蘭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對我們大多數的讀者來說是一個神秘的事物,所以這也成為吸引我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個個描寫細緻的宗教場面,了解了有關穆斯林的許多風俗。作者本人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但在書中她並沒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種清新流暢的筆觸緩緩的記敘描繪,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一種十分純淨的感覺。
同時書中的另一個背景是故事發生在一個和玉器有關的家族中。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玉是風雅高潔的象徵,古人多以玉來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氣節。例如有「君子比德於玉」。所以全文中隱隱流露出一種雅致寧靜,與世無爭的氣息,但是玉同時也是一種財富,君子愛其品質,當然也會有人因為其價值而做出令人不齒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別用「月」「玉」為線索,分別描寫了民國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結束社會復甦的兩個時期跨越六十年的歷史。在這段複雜紛亂的歷史中,不管是對兩類人物衝突的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鮮明的愛憎之感,同時這種情緒也深深地影響著讀者的情緒。動蕩的社會中容易產生悲劇,六十年中家族興衰變遷,三代人命運沉浮,最終是一個個令人痛惜的愛情悲劇。讀後會產生一種壓抑的情緒,但卻觸及讀者的心靈,令人有盪氣迴腸的舒暢,同時使人產生對歷史對社會深沉的思索。
篇七: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早在三周前就看完了這本書——《穆斯林的葬禮》,當時看完後心裡感覺很沉重,讓我無從下筆,所以,直到今天才寫下這篇讀後感。想到書中講述的故事,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運,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愛情悲劇,心裡還是很難平靜下來。
冰心在給《穆斯林的葬禮》寫國際版的序言時,她說在讀這本書之前,幾乎對穆斯林一無所知。自己親自看過之後,我深深表示贊同,我缺乏對其他民族和宗教的了解。小說大概講述了一個北京玉器家族兩代人的故事,章節交錯的方式,讓故事有穿越時空的感覺。講述民國時的故事,讓我想起了老北京的那些各行各業的老字號和文化;講述北大燕園的景色,讓我對北大和學生時代有些感傷;講述避難倫敦,讓我想起上個世紀的世界戰爭。當然,最最重要的還是主人公韓新月的命運和與楚雁潮老師之間的愛情。新月還是死了,帶著遺憾走了。但是讓我們明白了一個真理:愛情以及人性中美好的東西是可以超越宗教和種族的,雖然在現實中經常會被扼殺,而正因為現實的殘酷,才越發覺得這些東西的珍貴。
一本厚厚的書,承載的是一段沉甸甸的感情,《穆斯林的葬禮》是一本好書,值得一看。作文
篇八: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
一個穆斯林的傳奇事典,三代人的沉浮與共,愛苦糾織的悽美戀情,畫出一道由: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塑造的完美長篇巨作。主人公們在政治、宗教中掙扎,人們在思想感情和愛情的薰陶中沉浮,縹緲,被作者獨特的視角帶入了一個從來沒有見過可愛又可恨的世界。
如訴如泣的吶喊,冰如刀攪的界世,愛恨情仇的交匯。死去的人往復在地獄與天界的罅隙,活著的人卻在現實與浪漫的牆縫中重生。幾個世紀的輪迴,人們逝去的、重來的,能夠永無忘記的只有七情六慾。紅顏的薄命,男子的痴情,都在這一界如地獄般的天堂中展開交戰。
社會的無形的條件下成形,人們卻又在成形的條件下痛不欲生。
在宗教中對人生以及來未的困惑,這之間的流傳,只會如浮命般吧。渴望死去的心愛的人再次誕生,那誕生之後又會是怎麼樣的一段家庭故事呢?爭吵,或是平靜地度過下半輩子?只是渴望著這一切稍縱即逝的虛擬給自己的生活添加著無形的色彩,愛情就只是被人類無疑當作是精神養料的東西麼,那是在現實社會中不允許存在的。
宗教的純統,政治的鋒交。
曲終掩卷,迴腸盪氣,餘韻繞梁的幽齋音樂,始終在讀者耳邊迴蕩著,想抹也抹不去。
最終只是存在又不存在現實中值得人回憶的美好的「事物」吧,這一切想要變為真正的享受,只有唯二的原則:一,享受開始的美好……就讓生命順運。二,一路坎坷,卻始終有美好的回憶不是麼?
人生即使如此,只能有付出,或者是有付出又有回報,沒有第三者。這樣悽美的愛情故事,我想,在現代是不容生存的吧。只能有熱情與奔放,開放的外國人又一次對保守的中國人的衝擊,必將會留下永遠的漩渦吧。只能夠就任它發展下去,強大起來,以外人的話說:「就是在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