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鯨魚可以在淡水生活嗎(18世紀北美捕鯨人)
2023-10-06 00:17:18 2
班傑明·班斯,18世紀北美捕鯨人,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的經歷。17世紀的捕鯨活動
1721年,班斯出生於科德角。1743年3月18日,班斯在日記中表示,他已經接受了足夠的教育,可以告別學校了。這個年輕人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捕鯨人」,這在當時非常流行。
班斯的祖輩們也有可能參與過捕鯨,不過早期的殖民者不需要前往深海——17世紀的北美東海岸,到處都是遊弋的鯨魚,人們只需要劃著小艇就能輕鬆靠近。不過,隨著捕鯨量的增加,沿海地區的鯨越來越少,人們不得不前往深海區域了。
班斯為此先參加了一些基本訓練,諸如「如何駕駛小艇」之類的,這些都很簡單,所以班斯很快就過關了。1743年5月9日,班斯上了塞繆爾·帕多克船長的捕鯨船,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捕鯨遠航。
他們來到北卡羅來納殖民地附近水域的時候,班斯看到了讓他震驚的場景:「我們周圍的鯨魚多得像飛舞的蜜蜂一樣,然而它們也像蜜蜂一樣紛亂。」班斯看到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抹香鯨,當時最受歡迎的鯨類。
抹香鯨
抹香鯨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齒鯨,雄性的體長能超過60英尺(約18米),體重可達到50噸。而且,抹香鯨的潛水深度比其它鯨類都要深,一般會達到數千英尺。對捕鯨人來說比較糟糕的情況還有:抹香鯨在水中停留的時間最長能達到1小時,而且它們的皮膚非常厚,很難刺穿。再加上那龐大而危險的尾巴,捕獵抹香鯨困難重重。
但是,抹香鯨有異常珍貴的鯨腦油。
抹香鯨巨大的腦袋裡有一個「腦油器」,這個又大又深的空腔裡裝滿了液體,周圍包裹著筋膜和一層厚厚的肌肉。這裡最多可以儲存3噸重的「鯨腦油」——一種半透明、玫瑰色或者略微發黃的液體,一旦暴露在寒冷空氣中,就會結成乳白色的蠟狀大塊。
鯨腦油可以作為優質的照明材料,而且當時的人普遍認為它可以治療很多疾病,也能用來製作外塗的霜膏或者乳液,後來人們學會了用它製造蠟燭,鯨腦油變得更珍貴了。除此之外,抹香鯨的鯨脂雖然沒有露脊鯨厚,但是提煉出來的鯨油,燃燒起來更乾淨,所以價格也很高。再加上抹香鯨體內可能存在「龍涎香」,捕鯨人才對它這麼感興趣。
但是,捕獵抹香鯨危險重重。捕鯨者
露脊鯨和座頭鯨的噴氣孔都在頭頂,經常會向空中噴出高高的水柱,很容易被發現。但是抹香鯨的噴氣孔在頭頂左側,所以噴出的水柱更接近海面,瞭望員不容易發現。
另外,抹香鯨速度更快,更加靈活。美國第三任總統託馬斯·傑斐遜就說過:「抹香鯨是一種靈活、兇猛的動物,要求捕鯨人擁有過硬的技巧和巨大的勇氣。」和捕獵其他鯨類一樣,捕鯨人必須劃著小艇快速接近,然後投擲捕鯨叉,受傷的抹香鯨則會竭盡全力反抗。
抹香鯨巨大的頭部會把小艇撞得粉碎,巨大的尾巴能輕鬆把捕鯨人拍死。另外,抹香鯨受到攻擊之後,很可能翻轉身子背部朝下,高高抬起長滿牙齒的下巴,準確地砸向捕鯨人的小艇。有經驗的捕鯨者,看到抹香鯨抬起下來時,會紛紛從小艇跳進海裡逃命。
關於捕獵抹香鯨可能遇到的危險,赫爾曼·梅爾維爾所著的《白鯨記》,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不管怎樣,18世紀的北美捕鯨人,已經把主要目標對準了抹香鯨。
鯨腦油和它製成的蠟燭
班傑明·班斯的第一趟捕鯨之旅,並不順利。除了還有其他競爭者之外,捕獵抹香鯨運氣也很重要。一般情況下,當捕鯨叉扎到鯨魚身上之後,受傷的抹香鯨除了反抗,還會通過捕鯨叉上的繩子,拖著小艇走很遠的距離,找不到機會徹底殺死它,就只能任其逃走了。
班斯在日記中記錄,雖然周圍的抹香鯨像「飛舞的蜜蜂」一樣多,他們從5月24日到達捕鯨點,直至6月2日啟程返回,至少用捕鯨叉插到了9頭抹香鯨,但只殺死了其中的4頭。
這對於一艘捕鯨船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於是他們返回港口補充了物資之後,6月14日又出發了。就像上文提到的,抹香鯨並不是這麼好對付,所以運氣不好的時候,捕鯨人可能花費半天時間去追蹤一頭抹香鯨,卻始終找不到投擲捕鯨叉的機會。那些連續幾天甚至幾周沒有任何收穫的捕鯨船,也很常見。
1743年班斯一共參加了兩次遠航,參與捕殺了6頭抹香鯨,共產出了73桶鯨油。班斯大概能賺15至25英鎊,已經非常多了。
可能有人要問了:在茫茫大海上殺死抹香鯨,該怎麼提煉鯨油呢?遠處的捕鯨船正在切割鯨脂
確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畢竟不可能每殺死一頭抹香鯨,就拖回港口。所以,當時的遠航捕鯨船,提煉鯨油有兩種辦法:當場切割鯨脂帶回港口提煉,或者直接在捕鯨船上提煉。
被殺死的抹香鯨會被拖到捕鯨船旁邊,船員直接站在漂浮的鯨屍上,用鋒利的刀把鯨脂割下來,切成一塊一塊的,直接裝進木桶裡。
如果運氣好很快就能滿載而歸,這種方式就是最方便的。但是,一旦長時間無法返航,裝在木桶中的鯨脂很可能變質發臭——就算不扔掉,再提煉出來的鯨油也賣不上好價錢了。
提煉出的鯨油
所以,有些捕鯨船開始攜帶火爐,直接在上面吊上一口大鍋,在海上煉油。雖然效率不高,但提煉出來的鯨油可以直接裝進木桶,能保存更長時間,還是很划算的。
大概到了1750年左右,捕鯨船又有了新的改造。
帶一個移動的小火爐,效率實在太低。於是,一些捕鯨船開始在主甲板的正中,用磚砌成大火爐,準備幾口大鍋同時開工。之前之所以沒這麼幹,是因為很多船員不放心,畢竟不停燃燒的大火爐,一旦發生意外很可能點燃整艘船,茫茫大海上可沒地方逃跑。
然而,巨大的利益就在眼前,冒著一點「小風險」又能如何?只要小心一點就行了。於是,一艘捕鯨船就成了一座工廠:捕鯨、切割、煉油、儲存,可以更高效率地完成,自然也能賺更多錢了。
鯨油為什麼這麼賺錢呢?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倫敦
資料顯示,1730年每噸鯨油售價7英鎊,到1748年就已經上升到14英鎊了。北美捕鯨人意識到,他們最大的主顧就是英國人,大不列顛的主要城市對鯨油的需求量穩步上升,價格自然也水漲船高。
18世紀初期,倫敦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大城市之一了。這裡不僅聚集了大量的有錢人,還有生活在貧民窟中的無數底層人。一到晚上,整個倫敦就陷入黑暗之中,雖然每年有幾個月的晚上,專門有人在主要街道點燃油燈,不過午夜之前就會被熄滅,倫敦大部分的夜晚都是黑暗而危險的。
鯨腦油蠟燭
當時,有不少犯罪分子都在夜晚四處活動,那些因為急事不得不出門的人,在黑暗中遭到襲擊的可能性非常大,這讓倫敦政府十分頭疼。
1736年,倫敦為了打擊夜間犯罪,實施了一個新的舉措。市政府徵收一種新稅款,專門在全市範圍內安裝和點燃油燈。在數年之內,倫敦的街道上就安裝了15000盞油燈,每天都會從入夜一直燃燒到天亮,專門有人負責維護。
這項舉措打擊犯罪的效果暫且不談,但燈油的使用量急劇上漲了。於是,英國人迫切需要北美殖民地提供更多鯨油。
像班傑明·班斯這樣的捕鯨人,用不了多久就能發大財。捕鯨場景
1744年,當班斯再一次出海捕鯨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單桅帆船,成為了船長。不過,這一年也不太順利,首先就是帆船出現了漏水問題,修船耽誤了不少時間。另外就是這一年英法兩國爭奪北美殖民地的戰爭開始了,這意味著班斯的捕鯨船很可能成為法國巡洋艦和私掠船的目標。
班斯記載,就在當年4月28日,捕鯨船發現了兩頭抹香鯨,於是開始追蹤。但船員們很快就發現,另一艘單桅帆船快速向他們駛來,大家都判斷應該是法國人的私掠船。
於是,班斯讓船員以最快速度航行,他記載到:「順風追擊了我們4個小時,我們的船後面還拖著幾條捕鯨小艇……那艘船距離我們只有不足一英裡的距離……」幸好,對方始終沒有追上班斯,到夜幕降臨時終於放棄了。
捕鯨場景
但是,再大的危險也阻止不了班斯的捕鯨工作,那一年他一共收穫了48.5桶鯨油,不算多,但總比沒有好。
18世紀60年代,班斯已經成為了一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擁有幾艘捕鯨船,每年僱傭船員出海捕鯨,然後再將鯨油賣給中間商——有些時候,他們也會直接把鯨油運到英國出售,能賺更多錢。
班斯去世於1769年,年僅48歲。他的後人此時完全不用擔心生計問題,因為班斯留下了巨額的遺產,足夠他們過上非常好的日子了。由此可見,18世紀的北美捕鯨人,依靠抹香鯨,真的是大賺了一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