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人家(大山深處草屋裡)
2023-10-08 02:42:23 7
草屋,曾經是山區農民遮風避雨的主要房舍之一,隨著社會發展,早在上世紀5、60年代,絕大多數地方已經摒棄了這種需要經常翻修的建築,現在,如果還能夠見到一兩間草屋,絕對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兒了。
近日,在河南省西部一條山谷深處,作者無意中發現山間有幾座草屋,牆頭還冒著一縷炊煙,似乎是有人居住的樣子。
水泥公路在幾裡外已經斷頭,車在顛簸的土路上翻過一道小山梁,再往前就是一條二尺來寬的羊腸小道,原以為是山民放羊、砍柴的小路,沒想到半山腰的狗叫聲,證明竹園背後似乎還有人居住。
這位白髮老太太正站在一塊荒地的邊上,直愣愣地看著作者一行從山坡上走下來,輕輕蠕動的嘴巴似乎打算說點什麼,打過招呼之後,老人卻轉身離開,並沒有回答我們。
老人有些奇怪,上半身穿的還算比較保暖,棉褲卻短了一大截,光腳套在一雙很大的鞋子裡,也幸好老人走得慢,如果稍微走快兩步,作者擔心不合腳的鞋子會不會掉落下來。
山區行走多年,通常越是偏僻的山村裡,老人們越熱情,看到來客總會張羅著回家坐坐,甚至悄悄煮一碗荷包蛋端出來,而這位大娘一言不發,在院子裡站了一會兒,似乎是看我們還沒有離開的意思,轉身鑽進了草屋,關上用十幾根竹杆隨意釘成的簡易木門。
倒是院子附近一隻土狗,偶爾叫上一兩聲,看我們拍照,夾著尾巴迅速向山上跑去,一直跑到幾百米開外,才扯著嗓子狂叫起來,此刻,遠處山上有人喊了一聲:「白妞,不叫喚吧!哖【你們】弄啥哩?」
山裡人比較靦腆害羞,看到幾個陌生人,說話的時候大叔總是側著身子,不敢面對我們,當說給他照張相,大叔更是轉過身子,背了過去,拿起手裡的鐮刀慌亂的割著一根小棍,說話都有些結巴了:「我不叫哖照相,我這一輩子就沒有照過相……」
大叔姓吳,50來歲,告訴作者,這片山谷現在只住著他們一家,院子裡那位白頭髮的老人是他的媽媽。
吃過早飯已經是10點多,吳大叔到山上尋找黃稗草,準備割回來修繕草房子,聽見狗叫,看到有人來了,怕是上級領導檢查,才趕緊回來。
吳大叔告訴作者:他是家裡唯一的男丁,未婚,老母親已經近90歲,本來上級給安排的有扶貧房,但是老太太有老年痴呆,不跟生人說話,出去門不知道回家,也就沒有到鎮上居住,山裡畢竟就這麼大地方,老太太也不至於跑太遠找不到。
「人呀,有些時候就是命,我30多那時候,我爹總有病,我剛出去打幾天工,家裡就有事,捎信叫回來。以後我媽得老年痴呆病,我算是哪兒都去不了。以前,我姐家在底下村裡住,我去趕個集,叫她們回來替我,現在我姐家搬到社區了,我就是去大隊【指村部】領個東西也不敢耽擱……」吳大叔說。
從吳大叔家到村部大約20裡地,吳大叔平時採的藥材、老葛條等山貨,總是送到村部旁邊的一家小賣部,請人家代賣,家裡缺少麵粉的時候,也是請小賣部代為購買,最近兩三年,吳大叔就連進城趕集的次數也不超過五次。
看大叔院子裡放著不少青藤條,作者問能賣到什麼價格,吳大叔搖搖頭,說:「老葛條有人收,說是做什麼中藥呢,這,沒人要。我這是準備給草房繕繕,用這捆草呢。」
聽到兒子回來,老太太蹣跚著從草屋裡走出來,靠在一根木桿上,喃喃自語。「成天也不知道嘟囔的啥,嘴不停歇,你要是跟她好好說話,她又不給你說了,沒門兒……」吳大叔打開上房門,邀請作者一行到屋裡坐。
「現在山裡種地種不成,野豬都能跑到家門口,連狗食也搶,給狗嚇跑多遠。以前還種點玉米,這二年不中,家門口也種不住。你用樹梢圍起來,有那大野豬200多斤,爬到籬笆上,給壓倒,小野豬都跑到地裡頭,半天給你一塊地啃完,俺現在吃著全靠買……」
「我還有倆姐,逢年過節了她們回來,也會捎回來一些吃食東西。我姐說給她接過去住,那不中麼,半天看不住,一個人順著大路走好幾裡,要不是遇上俺親戚知道她有那毛病,誰知道走到哪兒呢?現在就是去我姐家也不敢叫她去,我也沒事幹,在家給她做兩頓飯吃吃……」
「俺這本來就是要扒的房子了,那她是這樣,村裡覺得也不是辦法,領導們來看看,給我房子留住了,還給咱上午瓦房加蓋了鐵皮瓦。草屋嘍不住人,那一間擱點亂七八糟東西,這一間了當灶火【廚房】。我媽她不去上屋住,你去灶火裡頭看看,成天就是弄一床被子,也不嫌髒,擱到灶火裡頭地上,想睡了躺那兒就睡……管她呢,年紀大了,她想咋著就咋著吧,人老了,跟小孩子一模一樣,說了不聽,只要不冷就算了……」
吳大叔說自己陪著父母在山裡幾十年,已經習慣了山裡安靜的生活,就算將來搬到了鎮上,也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唯一但心的是,如果將來村裡人越來越少了,找個串門說話的地方也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