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隴西人物原型(風起隴西裡的隴西)
2023-10-07 17:44:32 1
《風起隴西》裡的「隴西」,到底在哪裡?
祁山堡。
一部熱播劇《風起隴西》,藏著大甘肅的千年風雲激蕩。劇情裡三國最後的大戲「六出祁山」,正是在甘肅「隴西」展開。
每個看到劇名的人都會有許多疑問——
隴西,到底在哪裡?為什麼劇中的主戰場,不是甘肅定西隴西縣,而是今甘肅東南的天水一帶與陝西漢中南鄭?
其實,三國時期的隴西,遠不止今天甘肅隴西一縣,而是包括蘭州以南的定西、天水、隴南等廣闊地域。
自戰國時秦置隴西郡後,隴西地區就長期作為甘肅的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名貫華夏2000多年。
秦人從隴山以西的隴南山地走出,跨越秦嶺,一統六國;三國故事最為光輝燦爛的悲劇「六出祁山」,在曹魏隴右(古人以西為右,故稱隴右)五郡與蜀漢武都、陰平兩郡展開。唐朝時「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即便在今日,一億李家人的尋根敬祖之地,正在「隴西堂」。甘肅的簡稱之一「隴」,也與隴西頗有淵源……
隴西的背後,正是整個甘肅深厚悠遠的文化底色。
《風起隴西》裡的隴西,為何貫穿了大半個甘肅?
無論是隴西的「隴」,還是甘肅的「隴」,都與隴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廣義的隴山,即為橫貫甘肅、寧夏、陝西的六盤山。狹義的隴山,指六盤水南段。
從地理範圍看,隴西一般是指黃河以東、隴山以西的這一片區域,甚至可以泛指隴山以西的廣大地域。
古人以西為右,隴西又稱隴右。《風起隴西》裡三國蜀漢與曹魏交鋒的隴西戰場,便在曹魏所轄的隴右五郡(隴西、廣魏、天水、南安、安定)與蜀漢所轄武都、陰平兩郡之間展開。
在三國時期,隴西地域包含了大部分今甘肅的隴東南地區及隴中地區。等到元朝,隴西所轄地域以鞏昌總帥府(今定西隴西)為核心,涵蓋今蘭州以南的大半個甘肅,乃至四川、陝西的部分地域,不亞於任意一個大省。
「秦隴鎖鑰,巴蜀咽喉」,好一個「隴上江南」
三國時隴西地區的南端,是號稱「隴上江南」的隴南與天水一帶。在這裡,似乎一切形容甘肅雄奇、感嘆西北壯闊的詞彙與意象,都落了空。
隴南、天水一帶的山地奇險艱絕,海拔落差達三千多米,鐘樓山、仇池山、雞峰山等百米垂直懸崖,在這裡司空見慣。高山與江河行於大地,峻岭盡頭有漫漫丘陵和關山草原,這裡的美,是立體縱深的。
靈秀之外,隴南與天水的地理位置頗為重要:向西北可抵絲綢之路中樞河西走廊;往東翻越秦嶺,就是「八百裡秦川」關中平原;向南沿蜀道穿越層層山區,又能聯通天府之國成都平原。
於是,這裡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也藏著無數英雄史詩。大秦崛起的巍巍歷史,就從這裡開始。
秦人從齊魯大地遠途而來,在西漢水兩岸的河谷地安家落戶,又以養馬、鹽滷這兩大產業,自險峻山地實現「彎道超車」,不斷由今隴南禮縣、西和兩縣的西漢水一帶向東前進。
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連串地名記載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奮鬥史。秦人跨越秦嶺,經略關中平原,一統六國,華夏最基礎的政治、文化、經濟框架,至此奠基。
這裡,還藏著《風起隴西》一劇的緣起——三國故事最後的一幕大戲 「六出祁山」(史實為諸葛亮五次攻魏),便在此拉開序幕。
祁山堡,位於今甘肅禮縣。祁山一帶的谷地,是整個隴西(隴右)地區的樞紐位置,這裡前可威脅天水、隴西等曹魏重鎮,後可掌控廣袤的隴南山地,誰掌握了祁山堡這艘山嶽間的巨艦,誰就控制了隴右戰場的航向。
遙想當年,蜀軍主力從漢中出發,自秦嶺的群山萬壑之間殺出,到祁山堡,入河谷地,直擊隴右要害天水,局勢豁然開朗:「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然而隴西郡頂住了蜀軍攻勢,馬謖痛失關隴古道上的咽喉要地街亭,蜀魏在隴西地區就陷入了長期的拉鋸血戰。
三國大戲之外,「隴上江南」還藏著伏羲的悟道傳說,也遍灑南宋吳玠、吳璘的抗金熱血……時至現代,紅軍更自此揮師陝北,「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隴上江南」,雖然氣質柔婉,但並不缺乏壯懷激烈的英雄本色。
「坐中聯七、甘肅之心」,定西:大西北開篇之地
自隴上江南一路往西北,便是三國時隴西地區西北部的核心地域,今天的甘肅定西。
一到定西,方見黃土層巒,天地壯闊,再往西北,連接中原與西域的蘭州與河西走廊四城,已是近在咫尺。
在這裡,西北有巍巍祁連、向南有浩浩秦嶺,東去是中國最年輕的山脈之一六盤山,百萬年來,風沿青藏高原北緣而來,鑄成黃土高原,流水與風沙,在大地上切出了 「群山萬壑」四字。
定西的多數地區黃土深厚,大地此起彼伏,坡陡谷深,乾旱少雨,但定西遠不止黃土高原上的蒼茫。
孕育了八百裡秦川的渭河,便發源於渭源縣西南的鳥鼠山系,黃河上遊的最大支流洮河,源自青海的河南縣傾山而來,則經由定西岷縣茶埠轉向西北,過峽穿谷,最後注入劉家峽水庫。
在定西南部,西秦嶺與岷山交匯,氣候陰溼多雨,山勢愈發雄奇。貴清山、遮陽山,險而不燥,在黃土漫漫之間,自成一幅「清貴」的水墨丹青。
而在定西最南端的岷縣,鋪著一張水草豐茂的狼渡草原「歷史長卷」:當年秦人曾在此牧馬,奠定一方基業;千年以降,草原成為茶馬古道上的一顆明珠;紅軍長徵亦踏足此地,留下北上抗日的壯闊足跡……
今天的隴南、天水、定西三市,乃至更遠處的平涼、慶陽部分地域,便是三國時期「隴西」地區的主體。
這裡是齊家、寺窪文化與馬家窯彩陶的時光漩渦;是黃土大塬上周人東遷的義武奮揚;是老秦人「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赳赳戰歌;是諸葛丞相與姜維們的熱血壯烈,千年難涼。
華夏民族孕育、成長、激揚的歷程,都在甘肅的隴西大地得以見證。
隴西背後的定西,藏著最厚重的甘肅
北宋元眪五年(1090年),隴西縣設立,縣名縣治沿用至今。如今,古隴西的核心區域與隴西縣都位於定西市。從隴西到定西,西北人的健朗,都融在這片奇險天地裡。
與前輩武威、張掖等古城相比,定西「較為年輕」,但英雄氣概絲毫不減。北宋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收復西夏故地,宋神宗賜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區),正是取了「安定西邊」的寓意。
今天的定西,還與江蘇鎮江一起組成了中國最霸氣的一對火車站:鎮江南-定西北。
但定西的生活環境曾經非常惡劣。幾千年的高強度開發,兼之自然環境變遷,讓黃土高原上水土流失嚴重,定西中部與北部,都是典型的黃土丘陵溝壑區,河流往往變成乾涸河谷,一如大地的傷痕,許多地方,都是夏天才堪堪有一點綠意。定西城,就坐落在一處乾涸的河床上。
因此,從周秦到唐宋,英雄史詩逐漸變成悲苦長調,清末左宗棠途經定西時,這裡已是「隴中苦瘠甲於天下」的不毛之地。
修建梯田,成為定西人生存的依仗,這也是保持水土最早的方法之一。在這片千山萬壑的黃土高原上,一片片梯田層層疊疊,扶搖直上,不同於南方梯田的水韻與靈秀,而是厚重一如西北的遼遠天地。
2021年,新時代的引洮供水工程全線建成。有了水,便有了生機,今天的定西,是西北變遷的縮影,也是蘭白都市經濟圈、關中天水經濟區的重要輻射區,隴海鐵路、蘭渝鐵路、寶蘭高鐵以及眾多國道,讓定西的樞紐地位再度凸顯。
定西,正在成為甘肅的「丹田」。
定西大地,藏著最甘肅的味道
定西這片甘肅的「丹田」,藏著最甘肅的風俗物產,也代表著最甘肅的生活。
隴中高原秦腔震響,洮岷花兒唱遍河川,定西下轄一區六縣:安定區、通渭縣、渭源縣、隴西縣、臨洮縣、岷縣、漳縣,處處都有一張或多張「風土」名片。
隴西縣,如今是交通樞紐與「中國黃芪之鄉」;通渭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岷縣是「中國當歸之鄉」「洮硯之鄉」;隴西郡望所在地臨洮縣,是以花卉聞名的 「隴上花園」;漳縣出產國內頂級的蠶豆與沙棘;渭源縣,則是「中國 黨參之鄉」。
最令定西人重視的地道物產,也是最能代表甘肅的物產——馬鈴薯。安定區和渭源縣,一個是「中國馬鈴薯之鄉」,一個是「中國馬鈴薯良種之鄉」。平常吃的「開封菜」「金拱門」等快餐裡,就藏著許多來自定西的馬鈴薯。
洋芋之外,定西的主食還五穀兼具:釀皮子清爽可口、尕面片小巧玲瓏、岷縣點心匯聚四方風味、隴西燒雞粉冷熱雙吃、通渭蕎圈圈細膩可人、姜粉魚配一把油絲兒(麻花),就能溫暖高原上或乾燥,或陰溼的冬天。
來自隴西的臘肉與火腿,更是馳名西北的寶藏美食。臘肉燦若紅霞,一如西北這片厚土之上,定西人乃至甘肅人熱熱火火的生活。
據新甘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