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低碳生活(過低碳生活的密碼)
2023-10-07 18:48:32 1
充滿人文主義思想的八年級下冊語文
---我在加拿大給兒子上語文課
第六講: 只有讀懂大自然的語言,才能做到低碳生活
我:有沒有發現最近氣候不太正常!往年的這個時期,蒙特婁還是要下幾場大雪的。可是你看現在居然氣溫在半個月裡都是零上,而且最高氣溫居然到了21攝氏度。我們來這裡三四年,也是第一次見吧?
兒子:我們在學校裡面老師也反覆強調,地球在變暖,很多學科都設計到低碳減排,注意環境保護的內容。可是我覺得加拿大人其實做的還是不夠好。別的先不說,就是過度包裝和食物浪費就非常驚人。不但沒有改的跡象,而且好像還日趨嚴重。
我:是的。這是這麼多年來不斷改變地球氣候的主要原因之一。我記得小時候很多順口溜真的很準,比如: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可是你看看我們這兒,這一冬天河水基本就沒凍上過。還有俗話說:春捂秋凍,可是這天兒熱得跟夏天似的,多少人都短袖短褲上陣了?以前是聽著老人說農諺過日子,現如今,好像很多農諺不太好用了。
兒子:農諺?農諺是啥?
我:呵呵,農諺裡面有一門科學知識。是關於農業、農民生產的諺語。有個科學家、教育家稱它為《大自然的語言》。
氣候變化巨大的21世紀,原來的物候知識還能用嗎?
兒子:我瀏覽了一遍《大自然的語言》,認同物候學的知識,但是有個疑問:如今氣候巨變,而且十分快速,文章裡面寫的相關內容還能用上多少呢?
我:這個問題十分好!變化很大是事實,但是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生變化的,所以有個參照更能說明問題的嚴重性;另外,無論這個變化今後如何發展,基礎的農業生產還是要依據科學道理來做,《大自然的語言》不是揣摩,也不是估計,是一門精準的科學,農諺也不是迷信,更不是順口溜說說就完了。
所以,對於我們初步了解物候學知識還是十分必要的。
你先結合課後的思考探究,捋清一下思路,學習這篇課文,教材到底讓我們掌握哪些內容。
兒子:根據單元概述,預習提示和課後思考等內容,我覺得需要我們學習這些要點:
1.物候,到底是什麼?
2.作者如何引出物候這一概念的?
3.出於什麼原因考慮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4.本文是說明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5.作為說明文,這篇文章的作者在語言上有哪些特點?
我:我覺得你還是忽略了最基礎的問題,就是作者是誰?文章從哪裡來的?以及為什麼要用《大自然的語言》作為標題?
兒子:啊,啊,對!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紹榮,字藕舫,漢族,浙江上虞人。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物候學發展的推動者。1910年赴美國留學,曾在哈佛大學地學系學氣象,1918年獲博士學位。物候學也是他嘔心瀝血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領域之一。
他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地理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都很高。是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楨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1963年,竺可楨與宛敏渭共同編寫的《物候學》一書即將出版,為了迅速普及這門學科知識,作者寫了此篇以介紹物候學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小品文。
此文最早以《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為題發表於1963年第1期《科學大眾》,當時文後注有:「本刊根據作者尚未出版的《知識叢書》之一《物候學》摘編」的字樣。而在原作中,「大自然的語言」是4個小標題中的第一個小標題。此文被選入教材後改題為《大自然的語言》。 [7-8]
文題解讀此文以「大自然的語言」為題,顯得新穎別致,引人入勝。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工具,一看到這一題目會有「大自然怎麼會有語言」這樣的疑惑。但讀了文章會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的物候現象,如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實際上起著預報農時的作用,從這一點上說,物候現象仿佛就是傳遞信息的「大自然的語言」。題目標作「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我:可見,這篇文章已經距離今天將近50年了。這50年的變化,已經超過了過去一兩千年的總和。這是非常驚人的!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不僅要學習說明文的特點。更好引起我們對氣候的關注,大家一起努力充分了解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維護大自然。
兒子:好的。我儘量用書中的話語來解答問題。這樣便於我們更好地熟悉課文。
我:對,正該如此。
兒子:
1.物候到底是什麼?
大自然的一些現象,比如: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了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2.如何引出物候的概念的?
作者從一年四季的自然現象落筆到與農事安排的關係上,繼而又從物候現象進而寫到由此發展起來的物候學,這種由淺入深,層層深化的剝筍式的開頭是別具匠心的。不僅使讀者自然、具體地了解此文的題意,毫無苦燥之感,而且從具體到抽象這也是符合從感性知識提高到理性知識這個認識規律的。這樣,作者就把科學的道理通俗化了,變成了可以被群眾接受的東西。
3.出於什麼原因考慮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物候現象的決定因素的?
作者用最精確的語言來說明,但是為了把問題講得淺顯、通俗,作者又往往把理論和實例結合起來;為了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作者在說明時又有側重。
這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高到低,符合我國地理情況以及人們的思維特點。
另外,在語言上既要精準還要通俗易懂,舉例子也要選擇被人們熟知的。
如在論及緯度對物候的影響時,就特別指出「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這是根據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的特點而作的重要說明。
作者在說明事物的本質時,各有重點,而又有靈活變化。如在說明經度差異的影響時,把重點放在海洋遠近造成氣候變異的原理上;而在說明高下差異時,除列舉了一般情況外,還特別提到了「逆溫層」這個特殊情況;在說明古今差異時,因為這只能根據歷史上的記載,所以僅舉了一個英國南部物候紀錄的例子。
作者通過這樣有重點有條理的科學說明,使人們知道物候不但有南北不同、東西不同、高下不同、古今不同,而且還因地而異,因時而異,這在物候觀察時,就需要經過精密的調查、實驗和全面考慮。至此,讀者從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對物候的本質有了比較完全而深刻的認識。
4.本文是說明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引用等。
5.作為說明文,這篇文章的作者在語言上有哪些特點?
嚴格意義上講,其實這是一篇科學小品文。科學小品終究是一種說明文,它雖然可以穿插一些描寫,但總以說明為它的主要表現手法。
此文的重點是在說明物候學的特性與本質,任何描寫或例子都不是寫科學小品文的最終目的,而是作為幫助說明科學道理的手段,即使在描寫自然景物時,作者也是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也就是說對氣候變化最有敏感的生物,如燕子、布穀鳥、昆蟲、杏花、桃花等,它們不象文學作品那樣用來襯託人物的性格,而是為說明科學道理找根據。
科學小品體現了嚴密的科學性,但是,它又區別於其它的科學論文,為了使群眾易於接受,它又具有深入淺出,通俗明白的特點,所以它在語言上既要簡明精確,還要淺顯生動,總之,它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獲得的關於自然界的各種知識展現在讀者面前。
既然氣候變化了,我們就趕緊調整農業生產時間吧!
我:前面我們提到過,如今地球氣候變暖,似乎春天和夏天都提前了。那我們是否可以馬上調整耕種時間,迅速地安排農業生產呢?
兒子:恐怕不行。
我:為什麼?
兒子:竺可楨說過,影響物候的因素很多,要因時因地而異。物候學接近生態學和農業氣象學,要參考多方面的數據。既然氣溫短暫上升,但是土地裡未必已經合適。還需要充分調查,實事求是。多一些大自然的語言。比如:我們這裡氣溫雖然高了,可是花兒並沒有開,樹木也沒有發芽兒,草地也沒有變綠。說明農時並沒有真正到來。不能基於安排生產。
想要豐產豐收,需要我們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語言」。
我:不錯,這才是學習物候學的意義。那從教材的安排來看,我們應該從竺可楨的這篇文章裡面學到哪些要點呢?
兒子:我認為:
1.作為說明文的一種:科學小品文。如何做到語言生動、通俗易懂地說明科學道理。
2.強化說明要注意順序,這個順序既要合乎科學更要合乎常理。
3.竺可楨的語言生動、準確,是本文體現的最大的特點。
4.生動的語言,來源於精準的字詞:
次第:一個挨著一個地。翩(piān)然:動作輕快的樣子。孕(yùn)育:懷孕生胎,用來比喻醞釀著新事物。簌(sù)簌:紛紛落下的樣子。銷聲匿(nì)跡:原意是不公開講話,不公開露面。文中指昆蟲都無聲無息,無影無蹤了。風雪載途:風雪,形容氣候非常惡劣。載途,滿路,有遍地的意思。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是模仿布穀鳥的叫聲,說成催促農民及時耕作的話。禾,這裡指稻秧。農諺: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是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裡總結出來的經驗。榆葉梅: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花粉紅色,核果球形、紅色。可供觀賞。緯度:地理學名詞,指某點與地球球心的連線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線面角,其數值在0至90度之間。經度:地理學名詞,一般指球面坐標系的縱坐標,具體來說就是地球上一個地點離一根被稱為本初子午線的南北方向走線以東或以西的度數。連翹(qiáo):落葉灌木,春季開鮮黃色花,果實可以入藥。
我:非常好!
本課的學習思維訓練:
1.不要誤以為氣候變化了,物候學就過時了,與時俱進的基礎還是實事求是。氣候變化和物候學的基礎研究並不矛盾。
2.最重要的就是說明順序和科學小品文的語言特色,這就是本文的重點。
3.讀懂大自然的語言,更要愛護和尊重大自然的規律,才能更好地生活,降低碳排放。
,